女性与诱惑
2014-04-29李东花
李东花
摘 要: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从现实消费的层面关注女性诱惑具有的资本价值,在《论诱惑》中则从象征层面关注女性诱惑的哲学内涵,对女性解放运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波德里亚;女性;诱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1
一、现实层面的女性诱惑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就开始关注女性,他直言不讳地说:最美的消费品就是身体,女性的身体。在后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大广告代言都青睐充满诱惑力的女性形象,因为女性对消费者的诱惑力可以给商家带来颇丰的商业受益,在此,波德里亚把女性的诱惑力归结为价值的诱惑力。
女性身体在消费社会中,不再是宗教视野中的“肉体”,也不再是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而是被圣化为功用性的身体价值。女性的身体,两个主导的主题就是美丽和色情,女性的美丽,不再是自然范畴,而是生产的范畴。美丽之于女性,就是一种资本。身体具有功用性“交换价值”,它诱惑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实现资本主义的交换运作。证明女性诱惑能够产生价值的例证在当今社会中俯拾皆是,你我都是当事人,就不再做赘述。
二、象征层面的女性诱惑
(一)波德里亚对性别二分法的批判
佛洛依德学说认为只有一种里比多,那就是男性里比多,性欲就一种强大的区分结构,建立在阳物崇拜之上。幻想非阳物的、无分割的性别是徒劳的,幻想让女性过渡到分割线的另一边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就不再有女性,女性完全被男性吸收了。而当今时代的女性解放运动,正是在实践这种幻想。女权主义高举泯灭男女性别之差的旗帜,倡导女性独立自强,像个男人一样工作生活。这恰恰是把女性封闭在这个二级分化的结构中,得到的结果不外乎就是:要么女性继续在这个强大的结构中受到歧视,要么就是在一个削弱的结构中获得微弱的胜利。所以,波德里亚对于女性解放运动是颇为不屑,甚至对此大放厥词,在他看来,当今的女性解放运动按照这种策略进行,只能是与他们最初的想法南辕北辙,进而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与佛洛依德绝对的阳物中心论不同,波德里亚并没有在女性和男性之间建立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波德里亚认为,“女性并不是与另一性别相对的一个性别,而是法定地和全权地参照这个性别的东西,它参照着掌握性别垄断权的性别:即男性。” 这里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与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了:弗洛伊德是将女性和男性絕对区分开来的,而波德里亚则强调女性对男性只是参照关系,并不是一分为二的对立关系。
(二)波德里亚对女权主义的批判
波德里亚劝诫女性主义者们,放弃与男性一决雌雄的战斗,不要试图建立女性深度来和男性深度硬碰硬,因为这种抗争究其本质还是在二元对立的法则中进行,女性应该跳出这个封闭的关系圈,站在这个系统之外,才真正超越了性别的禁锢。波德里亚说过一句颇有深意的话:“女性总是在他处” ,即女性不在严格区分的性别二分法里,她在这个二分法之外,如何才能做到逃出这个二分法之外,就是下文要讲的“女性气质”。就像存在与本质不相符的东西才最具有延续力一样,女性存在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这才是它威力的秘密所在。
(三)“诱惑”在女性权利中逆转
女性在既往的、被指定的和被压抑的二元结构中,谱写的是痛苦史、奴役史和血泪史,但在这个男性式的对立之外,在诱惑的逆转性世界中,女性不再是作为对抗男性的存在,而是诱惑男性的东西。为什么女性是诱惑的最好体现呢?因为女人仅仅是个外表,她从不曾获得过权力,接触过意义,包含过真理,正是因为女性内涵的空白和缺失,所以没有其他的女性气质,只有外表的女性气质。而男性因为代表着真理,权威,充溢着饱满的意义,所以诱惑注定只会抛弃它。波德里亚认为女性之所以具有诱惑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女性气质”。
“女性气质”不是男性的对立,而恰恰是废除性别对立的东西,它是模糊性别的东西,正是在其绝对的模糊性中,这个女性的解放才有意义。因为性别是强调性别对立和差异的,并且直接与欲望相关联的,诱惑则是泯灭性别差异的,与欲望无关,所以女性作为诱惑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女性气质。在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体系中,“女性气质”体现了可逆性,体现了游戏和象征影响的可能性。波德里亚列举了异性乔装癖者,这种“中性”化穿衣风格,生活方式,使女性成为非女人的女人,在符号中移动的女人,“戏仿”赋予了异性乔装癖者们以诱惑的威力,这和化妆、戏剧类同,是性别的礼仪性和模仿性手段,原有的性别被模糊。女性气质是没有存在,没有本质的,它不能被定义,不被束缚,变化多端。精心装扮过的女人加强了女性的特性,使她超出符号之外,女性的化妆、矫揉造作增强了她的“女性气质”,是诱惑的有效方式。所以,波德里亚告诫女性,不要对抗“女人仅仅是外表”这一侮辱性的说法,相反,你要欣然接受它,因为这才是女性威力的秘密所在,因为正是作为外表的女性挫败了男性的深度。所有的外表都是可逆的,通过外表策略的简单游戏可以将所有其他力量推翻。这样就使本处于“客体”地位的女性,因为具有了诱惑力而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论诱惑[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M].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