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发心血管疾病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2014-04-29吕兴旺
吕兴旺
【摘 要】目的:探讨易发心血管疾病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以及引发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易发心血管疾病患者798例,其中男性420例,女性378例。对上述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测定,按性别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Loglstic分析。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还有高三酰甘油血症,女性的独立相关因素还有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合并3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比例要高于在无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比例。结论:易发心血管疾病人群中发生高尿酸血症的比例较高,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比例要低于女性。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23-01
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1]。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而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与多数流行病学的研究相一致[2]。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群体差异较大,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人群中均有不同的患病率。本文按性别对我院收治的798例易发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探讨和比较,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血肌酐水平以及应用利尿剂等危险因素引发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2010年2月~2013年4月入我院就诊的798例易发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0例,女性378例,年龄25~90岁,平均年龄(64.12±12.90)岁,排除有肾功能不全、通风以及合并肿瘤的患者。
1.2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涉及到的生化指标主要有:血清尿酸、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肌酐、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按性别分别进行分析和统计,采用 ±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百分数或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测量结果显示,男性血清尿酸(UA)为(336.65±111.24)μmol/L,女性为(314.85±127.43)μmol/L,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有87例患有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0.71%;女性患者中有115例,患病率为30.42%。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血肌酐升高和应用利尿剂是男女患者均有的独立相关因素,此外,男性高尿酸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还有高三酰甘油血症,女性的独立相关因素还有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见表1和表2。另外合并3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比例要高于在无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比例,其中男性为77.08%,V型为68.12%。
3 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横断面分析方法,按性别对入选的病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420例男性患者中有87例患有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0.71%;在378例女性患者中有115例,患病率为30.42%。与国外同类人群相比,我国易发心血管疾病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较低,这有可能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关。有研究认为,长期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对尿酸生成具有促进作用,最终导致患者血尿酸升高[3]。本次研究显示,年龄是女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独立相关因素,而与男性不存在相关性,这可能与性激素的交互作用有一定关系;肥胖与高尿酸血症无相关性,这与国外相关研究不一致[4]。体形的不同可能是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高血压在血尿酸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证实它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之一;有文献报道,大多数利尿剂在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尿酸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它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清尿酸的浓度;血肌酐增高是肾功能减退的晴雨表,肾功能减退后会对尿酸的排泄产生影响,从而使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因此它是所有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因素。此外,本次研究发现,合并3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比例要高于在无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比例,而高血压是合并率最高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易发心血管疾病人群中发生高尿酸血症的比例较高,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比例要低于女性。
参考文献:
[1] 李鑫德,崔凌凌,任伟等.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7):614-616.
[2] 陈涛,李卫,王杨等.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3):49-52.
[3] 胡荣,李曦,潘伟琪. 男性医务人员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 15(32):778-780.
[4] 中華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2011, 39(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