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2016-04-21孙芳

科教导刊 2016年9期

孙芳

摘 要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值得关注。以学术生态视角为切入点,从学术主体、学术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学术生态失衡情况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为了维持学术生态的动态平衡,社会和学校要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弘扬学术精神,健全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研究生应认真学习学术规范基本知识,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只有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重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关键词 道德失范 学术生态 学术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21

1 失范及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

失范最初是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将社会中缺乏集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混乱无序状态称为社会失范。在失范的状态下,“行为规范失去了效力,整个社会突出了病态的征兆。”①默顿的思想为失范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他认为失范是社会为个体提供的正统文化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失衡状态。②

国内学者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解释多基于默顿的思想,从目标和手段的不一致、不协调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马革兰认为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人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职称、金钱等)。③

基于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理解,我们可以赋予其以下内涵:(1)学术道德失范与学术道德观念相背离,是集体的社会特征。(2)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通过个人的表现体现出来。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指研究生用不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而做出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2 高校学术生态失衡引发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教育不是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而大学自成立之初就无法脱离自然和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生态世界观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

高校学术生态是生态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由学术、人、环境共同构成,学术是系统追求的目标。“高校学术生态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 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 ④它与其他社会生态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的学术性。“按照系统学的观点分析,可以把大学学术生态系统划分为学术系统的主体和环境两个子系统。”⑤学术环境是指影响大学学术的产生与发展的空间系统,包括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高校中参与学术活动的主体包括科研工作者、教师和研究生等。但是研究生作为大学学术活动的主体,与其他学术主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学术成果一般是以论文发表的形式呈现。

大学学术生态环境与学术的繁衍紧密相连。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的学术为其做出贡献,而科技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学术活动的内容。高校生态系统像其他的系统一样,同样面临着生态问题。学术生态失衡导致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以学术发展为出发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深层原因。

3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3.1 学术环境因素

在社会转型期间高校承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以及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学术活动逐渐受到了利益的驱使。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学术得以为继和繁荣发展的基石,能有效地促进学术生态系统的良性平衡。现阶段国家科研经费拨款相对充足,高校技术设备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官本位思想盛行,渗透到学术领域。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学术的粗制滥造以及学术功利化等在各个方面威胁着高校学术生态的平衡。

离开了社会,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校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虽然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却成为精神上的流浪儿。在各种价值观的冲突背景下,研究生的学术也逐渐趋向功利化。赫钦斯提出“作为学术,这就是真诚地献身于知识的进步。”⑥因此大学学术活动应该有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将学术视为获得利益的工具,违背了学术的理念与规范。这给我们敲响警钟:学术应该在学术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回归价值理性。

3.2 学术主体因素

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不了解。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正确认知是研究生避免道德失范的前提和基础。而认知的偏差会导致研究生对失范行为的界定模糊或者做出不端的学术行为。研究生对于研究中的错误表述、引文错误等问题认识不足。虽然这类行为没有严重危害到学术诚信,但发生率和普遍程度较高。自2014年9月起,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开通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网络学习平台。研究生新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基本知识,并完成测试。高校正在逐步完善学术道德规范的系统教育。

生态适应强调生物会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使得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变,研究生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合自身的发展。学术环境的破坏会导致研究生学术主体的饰变。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少研究生学习的目的染上功利的色彩。在校期间为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而奔波,做学术心浮气躁。部分研究生为了尽快完成学业或者达到奖学金所规定的发表论文数量,试图通过走捷径来取得学术成果,如篡改、伪造实验数据,在未参加研究工作的成果上署名等。

即便清楚相关的学术规范,为了学术利益铤而走险的研究生不在少数。不少研究生虽然自己有坚守学术道德的理性,但是对于身边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持理解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无意中助长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很多负面的心理因素影响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如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等。研究生坚守学术道德理性的缺失是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学术生态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主体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如果不能维持学术系统良性循环,不加以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将会阻碍学术的发展和创新。

4 对策探索

4.1 宏观策略

对于社会而言,要加强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主义的影响,研究生的思想受到了世俗的羁绊。通过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整治社会的不良风气,唤醒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原则的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与治理。因此一方面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与监督,形成媒体与学术单位共同监督的体制。

4.2 中观策略

对于学校而言,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给予学术道德培养足够的重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宣传下促使研究生正确认识学术道德规范。同时增加学术规范训练,引导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习惯。

导师是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引导者,他们的言行会对研究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生的科研是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科学探索。导师自身的品格和学术行为能够给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学术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导师的引导,更需要培养研究生勇于创新、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要注重科研活动中学术道德行为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术道德认知。拥有正确的学术道德认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学校要弘扬学术精神,建设优良校风,减少甚至杜绝校外不良风气的影响。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强调“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构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⑦自由是学术生根发芽的土壤,真理是学术主体的终极追求。在理想的高校生态中,学术主体对学术探索保有热情,坚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要摒弃浮躁的心态,坐得了冷板凳,养成严谨踏实的研究作风,才能做出成绩。

要健全学术道德制度建设,加强其执行力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鼓励研究生的创新。对于情节严重的抄袭和学术造假现象,一经发现,要采取惩处措施。只有这样,学术规范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之义。

4.3 微观策略

于个人而言,研究生要认真学习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基本知识,深入了解学校的学术规范制度。要想改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他们的认知偏差。只有对学术道德规范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在认知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行为又能促进认知和情感的建立。研究生要积极主动地了解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基本知识,而不是被动等待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道德自律要求研究生的自我道德约束。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术研究不是为了学历文凭,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追求真理的终极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兴趣和热情的投入,学术才能鲜活,创新的思维才能闪现。端正的治学态度,践行学术道德的理性才是杜绝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根本之策。研究生要养成正确的学术道德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与学术研究工作中坚守学术道德意志。

道德失范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是研究生的思想或价值观出现问题才导致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研究生要认真学习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基本知识,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想要遏制学术道德失范现象,需要社会、高校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 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9.

② 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5.

③ 马革兰,杜秉玉.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1):80-82.

④ 杨移贻.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1999(2):13-16.

⑤ 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⑥ 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

⑦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