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的话语情态研究
2014-04-29王丽娜
王丽娜
【摘 要】深度报道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解释性报道在深度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文体功能是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勸说功能。解释性报道注重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以解释新闻事实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因此,解释性报道话语表达时经常运用多样化的修饰语成分,这与传统新闻报道形成较大差异。
【关键词】解释性报道;功用;修饰语
一、引言
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在当今西方报刊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今国际形势扑朔迷离、社会问题错综复杂、新的情况不断产生,人们期望报刊能解决自己的困惑。因此,对其话语情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解释性报道的著作和文章很多,本文拟利用功能语言学研究理论,从修饰语的角度对解释性报道的话语情态的进行探讨,展示解释性报道的语篇特点。
二、解释性报道
(一)解释性报道的概念
深度报道有很多种类。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最重要的两种报道形式。此外,细分的话还包括预测性报道、精确性报道、典型报道、实录性报道、传记性报道、连续性报道和系列性报道等。
解释性报道是指注重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以解释新闻事实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等内容为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的报道。
(二)解释性报道的简史
一战之前,西方报刊是纯新闻报道一统天下的局面。报界严格奉行客观主义原则,只提供新闻事实,不发表个人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突然降临,使美国民众感到困惑,他们无法从报刊中全面深层次地了解战争和危机,譬如:原因、背景、影响等。1923年亨利·卢斯(Henry Luce)创办了《时代》周刊。他一改传统新闻报道的做法,采用“对一周消息重新加工,提供新闻背景”的方式,获得巨大成功。这种被卢斯称为“新闻注释家”的风格被其他新闻周刊所仿效。
50年代麦卡锡主义(MacArthyism)的身败名裂也使人们认清了传声筒式的“客观报道”的致命弱点。从此以后,解释性报道在报坛上的地位得以牢固确立。
(三)解释性报道的文体功用
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研究语言必须研究其社会功能。不同功能的发挥,不同题材的表现都要有相关的语言形式与之相配合。
语言用于人类生活通常有以下四种功能:
1.信息功能。
2.表情功能。
3.劝说功能。
4.社交功能。
解释性报道的文体功用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前三种功能,即传播信息,表情达意和规劝说服。
功能语言学通常认为小句具有三重意义:
1.作为消息,即创建和语境的关联;
2.作为交换,即确立社会关系;
3.作为表征,即识解一种经验模式。
我们在这里,主要研究在解释性报道中小句的第一种意义。深度报道中的每个小句的所传递的消息和情态倾向必须放在整个篇章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脱离语境的新闻话语是没有意义的。
三、解释性报道的修饰语运用
从方法论来说,修饰语的运用是解释性报道为增加其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手段。修饰语指句子中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性短语)前后起修饰限制、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这里重点研究形容词和副词。
(一)解释性报道的信息功能,需要使用多样化的修饰语
深度报道之“深”,既来源于事实本身,也离不开记者对事实的开掘。后者强调记者主体倾向的渗透,在立场与视角的统摄下,以情感意念涵化事实,因此其话语形式是“讲述”。常用的策略手段包括:
1.引述含有丰富形容词、副词等目击者或直接参与者的话
(1)“飙车的,迟早要闯祸,这不……”这是附近居民对车祸的最初印象。
(2)事后,谭卓的同事和浙大BBS上的网友以及普通市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都对照片上胡斌的样子很反感,“瞧着就是一副浪荡样子”。
(3)这个“高度”,在后来电视台的采访中,被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女子转述为“两层楼高”。后来在网上,甚至有人猜测是几十米高。
例(1)中的副词“迟早”既表明了飙车现象的普遍性,也预见了飙车恶果的必然性,这样更能引起相关读者的重视;例(2)中“一副浪荡样子”,这个形容词性短语不仅反映了肇事者对舆论指责的藐视,更能激发读者对肇事者的厌恶型情绪;例(3)中“两层楼高”这个形容词的阐释相较于另一个目击者“5米”的描述更加直观,从而使读者更清晰地感知事实的真相。
2.通过定语、状语的大量使用介绍具体的和相关的事实细节
(1)5月7日晚,当胡斌的红色三菱跑车撞倒谭卓时,戛然而止的马达声和撞击声立即引来两个小区几十幢楼房里的居民。他们大多不是第一目击者,他们跑下楼梯,穿过花园,聚集在路边,看到的是红色三菱凹陷的引擎盖和保险杠,以及碎裂的挡风玻璃,还有谭卓蜷曲侧卧的背影。
(2)身后的大火还在一丈一尺地逼上近
例子(1)中“戛然而止的”“两个小区几十幢楼房里的”“凹陷的”“碎裂的”“蜷曲侧卧的”这些定语成分对飙车事件的现场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述,传播了更为真实详尽的有效信息,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事故现场的惨烈程度;例(2)中“一丈一尺地”这个状语成分充分反映了火势的凶猛和灾情的紧急,更能调动读者的感官,吸引读者的眼球,达到了“传统客观性新闻”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
3.利用形容词、副词对客观情境进行主观渲染
(1)无情的焚烧,无情的冶炼。
(2)生离死别——在那悲怆的瞬间。
上述例子中“焚烧”“冶炼”“瞬间”本为客观性情境,事实本身并不意涵情绪成分,但报道却添加了“无情的”“悲怆的”两个主观性形容词,从而反映了记者本人对整个火灾事故的看法,从而激发公众对受难者的同情,引起共鸣。
一般来说,真正优秀的解释性报道其话语形态往往是多元而丰富的,参差、变换的话语风格能够反映记者的笔力与才情,并构成了行文生动、奇崛多变的审美效果。
(二)新闻的表情和劝服功能,需要借助必要的修饰语
记者通过添加修饰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这意味着:表情、劝服性修饰语涉及解释性报道话语分析的所有层次。解释性报道中,为更好发挥新闻的表情和劝服功能,记者经常运用的修饰语策略包括:
1. 运用修饰语时注意采用与社会意识形态一致的视角,有选择地利用可靠的、广为人知的,特别是有较高权威的个人、媒体和机构的观点
当地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万峰,在随后的《新闻楼外楼》中开骂,“你看看,小青年的同伙,什么姿势?无所谓!勾肩搭背!搂着女朋友!还调笑!互相还调笑!畜生一般!我们谴责这帮小混蛋!绝对要严惩,法律要严惩,决不手软!这几个年轻人,这几副臭德行,有钱他有教养吗?他有教养吗?”
以上是一篇解释性报道中,记者引用当地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话。评论者的话中“勾肩搭背”“臭”“决不”等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犀利地表现了他对肇事者的批判。从这位在当地公众中享有知名声誉的主持人的直言不讳的表述中,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民众和记者对于杭州飙车事件肇事者的态度,从而产生共鸣,引发相应的情感认知,增加报道的公信力,如此记者的表情、劝服目的也就达到了。
2.利用褒贬类色彩的形容词、副词描述情感反应或进行情感吁求,与记者本人抵触性内容被贬低或完全忽略
(1)39死近200伤,一次铁路事故中最低级、最应该防范的追尾碰撞,让打鸡血般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高铁打了个冷颤。大干快上的狂热背后是强大的长官意志,以及基于垄断养成的自大、昏愦和腐败,对安全与生命的极端漠视.
(2)听来两个“马大哈”和四个“酒鬼”的故事近乎荒诞,又都是个别现象,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代表。但在国家机器的链条上,有这么几个齿轮有毛病,那机器还怎么正常运转!
例(1)中 “高歌猛进的”“大干快上的”这些表面上含褒义的形容词被记者用在这里用来表达对动车事故的讽刺,引发读者的对事件深层次思考,“最低级、最应该”“极端”几个程度副词的使用则体现了记者对事故相关责任人的严厉谴责;同样例(2)中的“不可能”“不应该”等副词的使用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利用褒贬类色彩的形容词、副词描述情感反应或进行情感吁求,从而达到劝服的效果,增加解释性报道的影响。
为了让受众注意、理解、再现、记住、最后接受,以至与他原先的认知体系融为一体,新闻话语本身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组织,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修饰语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修饰语的不可或缺性
句子中有些修饰成分的缺失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让人看起来觉得语义不明或事理不通,违背句子的原意。
煤,当地有,位于西林吉的古莲煤矿可提供大量生活用煤。
例子中“当地有”这个修饰语的加入,表明当地完全可以摒弃伐林取暖的传统做法,而采用煤这种能源,如果去掉,变成“煤,位于西林吉的古莲煤矿可提供大量生活用煤”,读者并不能更好地理解“煤代林”措施的地理便捷性,从而不利于后文记者进行相关的陈述。
2.修饰语搭配的合理性
修饰语搭配要符合汉语的语言规律,符合事理,符合习惯。
解决子城问题,既是节约木材、减少浪费的一个渠道,又是解决防火隐患的重要措施。
例子中“解决防火隐患”的搭配不是很合理,我们通常将“隐患”与“消除”组合在一起使用;
3.修饰语表意的唯一性
解释性报道中,修饰语中词语的排列位置、修饰语中词语的残缺与赘余、修饰语中词语本身的多音多义音轻音重等因素均可能造成歧义。
4.修飾语位置的条理性
修饰语位置一般比较固定:定语+中心语(主语、宾语);状语+中心语(谓语)等。如果错位,就会使句子表达出现问题。修饰语的排列是有一定次序和习惯的:多层定语的正确顺序一般是“领属性+ 数量性 + 动词性 + 形容词性 +名词性”;多层状语的正确顺序一般是“目的原因性 + 时间处所性 + 范围频率性 + 情势状态性 + 对象指称性”。如果违反了这种次序和习惯,句子就会不符合语法规范,出现诸多语病。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解释性报道是适应现代广大报刊读者需求的新闻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的功能与传统客观新闻报道不同,除信息功能之外,它还有表情和劝说功能。如果想要比较好地发挥后两种功能,解释性报道必须运用适当的修饰语。
【参考文献】
[1]甘惜芬.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杜俊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新华出版社,2001.
[3]乔明.“修饰语”使用规范例析[J].语文博览,2013(3).
[4]王勇.归一性和情态[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5]端木义万.解释性报道的文体功能及语篇结构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6]陈其功.话语情态分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6).
[7]刘冰.怎样撰写解释性报道[J].新闻与写作,2009(8).
[8]利昂·纳尔逊·弗林特.报纸的良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王珏.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0](英)韩礼德(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2]董媛媛.深度报道的当代审视[D].复旦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