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难

2014-04-29王同科车晓彦王会立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就业高校大学生

王同科 车晓彦 王会立

摘要:根据大学生目前就业的现状,从毕业人数,就业观念,自身素质,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浅谈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个体打破就业难的怪圈。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近700万人,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据统计,毕业生毕业时已签订工作的的比例为43.5%,读研与出国深造的比例合计为16.8%。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的比例为11.6%,则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率约达到了71.9%。

从学历方面比较来看,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就业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为67.4%。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就业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和“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最低,仅为44.3%。

2014年的就业人数将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就业形势较去年来说更为严峻,这让不少正在面临毕业求职的大学生们感到苦恼。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1.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待就业人数增多

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这一批学生2003年毕业,迎来了首次就业高峰,之后每年毕业生均已递增的趋势逐年增加。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分别为610万、631万、660万、680万、700万人,到201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应届毕业生人数加上往届未就业人数迅速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部分学生自我分析不足,不能准确评估自己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进入高校的门槛随着扩招而降低,使得资质一般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盲目自大,忽视了社会的发展,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没有将自己定位为职场新人的社会角色,就业偏好大中城市,就业单位偏好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国企等,就业观念上总想“一步到位”, 没有处理好先就业后择业的关系,这与毕业生对社会形势分析不清,自身定位不准有很大关系。

3.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有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过于放松,并没有重视学校开设的课程,逃课、上课睡觉、打游戏等时有发生,期末考试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勉强及格;另外有部分学生虽然认真学习,但只局限于平时的课堂学习,并不注重社会实践,而导致综合素质不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还有学生因是家中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较差,又自视甚高,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望而却步,不敢再次尝试,致使就业受阻;另外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资待遇等稍未达到理想状态就辞职不干了,成为待业队伍中的一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迫切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型人才,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了就业供需关系的不协调。

4.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宣传、简历制作、就业面试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等方面上,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而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有所缺失,导致学生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充分。过去高校一般只是对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进行最基本的就业知识教育,其实,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的,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应有思想意识。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1]但实际上,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把握不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到了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跟着别人跑,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

三、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大学生需要调整心态

大学生应广泛收集信息并及时、主动地推销自己,面对合适的就业机会要尽早签约,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的心态往往会丧失良机,也会消耗和减弱自己的竞争力。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大学生去偏远落后地区,进中小企业就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创业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创业者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而且不同程度地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其他人的就业。

2.做好职业规划

高校要实行四年一贯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以就业指导课为依托,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与需求,划分科学的就业指导阶段。大一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专业的特点和将来适应的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初步形成专业、学业、就业和职业关系的生涯规划;大二、大三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进一步修订完善生涯规划;大四阶段,根据搜集、整理的就业信息和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确立合理的职业定位。

3.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专业素质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三时学生逐渐接触到专业知识,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一定了解,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提高专业水平;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与专业有关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利用假期时间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自己综合素质,积极为就业做好准备。

4.加强社会实践

下大力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目前,多数的高校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书本知识的传授占用了学生们很大一部分的学习时间,我们应该把实践教学提升到理论教学同等地位上,可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更多,更早的了解企业的需求,有目标的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高校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培养和加强学生们的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

5.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尽快完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学会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审时度势、脚踏实地,才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参考文献:

[1] 孙海英.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N].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

猜你喜欢

就业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