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中临床效果的探讨

2014-04-29刘志雄戴如一田玥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儿肺炎抗菌药物临床效果

刘志雄 戴如一 田玥

【摘要】目的:对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中的使用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小儿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患儿。观察组中患儿全部实施痰细菌培养,且根据细菌敏感实验选择抗菌药物;对照组中的患儿则根据体征和临床表现选择抗菌药物。结果:两组患儿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 %,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分别为99 %、86 %,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是确保小儿肺炎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抗菌药物;小儿肺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83-02

小儿肺炎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且反复发作,其病因通常是肺炎支原体导致呼吸系统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儿童发育[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小儿肺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为了提高抗菌药物在治疗小儿肺炎时的有效率,该研究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小儿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人,进行痰细菌培养和细菌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的为观察组,根据患儿体征和临床表现选择抗菌药物的为对照组。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小儿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患儿。在观察组中,男性患儿为65例,女性患儿35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46岁,病程2-7 天,平均病程3.24天,类型为:大叶性肺炎(52例,占52.0 %)、支气管肺炎(44例,占44.0 %)、间质性肺炎(4例,占4.0 %);在对照组中,男性患儿61例,女性患儿39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74岁,病程2-7天,平均病程3.72天,类型为:大叶性肺炎(51例,占51.0 %)、支气管肺炎(43例,占43.0 %)、间质性肺炎(6例,占6.0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肺炎诊断标准。

1.2 方法

观察组中患儿全部实施痰细菌培养,且根据细菌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通常在清晨留取患儿第一口痰,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让其漱口后直接用力咳出,而年龄较小的则需要护理人员轻拍患儿背部使其咳出,咳出的痰液应保存在专门的消毒器皿。存放痰液的器皿要避免被污染,只能在留痰時打开,且留痰后立即盖好并送检。对照组中的患儿则根据体征和临床表现选择抗菌药物。

1.3 疗效评价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治疗效果分为三种,即治愈、显效、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且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痰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痰细菌培养中有91例阳性,占91.0 %,且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度不同。痰细菌培养中有91例阳性,分别为肺炎链球菌(31例,占34.1 %)、肺炎克雷伯菌(21例,占23.1 %)、大肠埃希菌(12例,占13.2 %)、流感嗜血杆菌(9例,占9.9 %)、铜绿假单胞菌(6例,占6.6 %)、金黄葡萄球菌(4例,占4.4 %)以及其他(8例,占8.8 %)。患儿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分别为:头孢曲松(92.4 %)、头孢吡肟(90.6 %)、阿奇霉素(88.2 %)、环丙沙星(74.1 %)、头孢他啶(71.9 %)、头孢拉啶(68.7 %)、青霉素(39.8 %)。

2.2 用药情况

本文中所有患儿全部使用抗菌药物,所用药物为常见的抗菌药物,其中大环内酯类1种,头孢类和青霉素类各6种。观察者中痰细菌培养不能及时出结果,在出结果前为了不延误病情,观察组患儿也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痰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91例有结果的根据细菌敏感实验选择敏感度最高的药物进行治疗,而9例没有明确痰细菌培养结果的采用二联药物、三联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主要采用青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等药物,在单药使用的基础上,根据患儿体征及临床特征,还可以二联使用、三联使用。观察者和对照组的药物使用有显著差异性(P<0.05)。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分别为99 %、86 %,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3 讨论

小儿肺炎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且反复发作,是儿科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发病快,是导致我国小儿死亡的第一大因素。小儿肺炎通常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2],发展中国家小儿肺炎患儿的发病因素多为细菌感染[3],本文观察的对象发病因素全部是细菌感染。当小儿发生细菌感染时,由于免疫功能和纤毛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使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导致肺泡逐渐萎缩,最终使换气功能受阻,引发肺炎。所以,小儿肺炎患儿更适合根据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确定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的有效率。

现如今临床上对小儿肺炎患儿的治疗,通常根据患儿的体征和临床表现来选择抗菌药物,因此抗菌药物的有效率不高,且费用较高。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有效率,增加对小儿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患儿实施痰细菌培养,且根据细菌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治疗。小儿肺炎发病因素多为细菌[4],本文观察组痰细菌培养阳性检出率为91 %,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且根据痰细菌培养还可以明确的检出引起小儿肺炎的致病菌是哪种细菌,这就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方便。本文中引起小儿肺炎的细菌有多种,所以在进行个体治疗的时候也要因人而异,对不同患儿使用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本文观察组患儿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度不同,分别为:头孢曲松(92.4 %)、头孢吡肟(90.6 %)、阿奇霉素(88.2 %)、环丙沙星(74.1 %)、头孢他啶(71.9 %)、头孢拉啶(68.7 %)、青霉素(39.8 %),药敏实验的结果可以使医护人员对患儿使用更加针对性抗菌药物,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大大缩短患儿的疗程,减轻患儿痛苦,降低费用。

虽然痰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可以使医护人员对患儿使用更加针对性抗菌药物,但是也不是没有缺陷的,它的结果具有滞后性,易延误病情。因此,要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想结合,本文在观察组痰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未出结果时,所有患儿全部依据体征和临床特征进行了相同的治疗方法。

终上所述,临床上在进行小儿肺炎治疗时,要以其病原学特点为基础,以患儿体征及临床表现为辅,相互结合,只有确保患儿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才能提高抗菌药物的有效率,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磊.抗菌药物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103,(27):123-125.

[2]郭春蕾,王良,任惠梅,等.2007、2010年度我院儿科门诊小儿肺炎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177-178.

[3]李桂萍,彭可,熊光宗,等.560例小儿肺炎痰培养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507-2509.

[4]安红霞.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0:28-69.

猜你喜欢

小儿肺炎抗菌药物临床效果
复方丁香开胃贴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疗效观察
婴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分析
微量激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乳酸菌片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效果观察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沐舒坦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