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践的几点体会
2014-04-29杨荣晖
杨荣晖
摘 要:合作学习课堂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及合作内容、合作时机的把握等都是教师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通过对合作学习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可以使教师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合作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课堂;实践;体会
合作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它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随着教改的深入,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尽管如此,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的定位及如何把握合作内容、合作时机等问题仍存在不少困惑. 一堂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引发了笔者对合作学习的一些思考.
对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
体会一: 自主学习应该是合作学习的前奏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当碰到难解决的问题时,笔者往往会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布置合作任务,探讨交流解决办法,这时就出现了“噪声大、一言堂、搭便车、混乱冲突”等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最基本的解决方向时就“被合作”了. 一些学生没有形成任何哪怕是错误观点,只能被同组较优秀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干脆讲闲话了. 我们知道,自主、合作、探究是目前学校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因为个体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有其独特的学习经验,它是合作学习的起点,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进行适时的自主思考过程,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 因此,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努力的基础上的学习,而不是与个体自主学习无关的学习活动.
在上述案例中,第一次合作,我们不排除教师为达到“让学生产生困惑,从而导入新课”的目的而有意为之,单就合作学习的效果看,因为学生未进行自主学习,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第二次合作前先进行了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放开手脚,认真思考,敢于得出自己的观点,尽管有些观点杂乱无序甚至有错,但它们是学生现有真实的经验与本堂课学习任务结合的产物,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这些观点正是后续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形成共享智慧的起点. 自主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进行成果展示,收获成功的体验,而自主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学生也可通过合作,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结论,发现先前不足,弥补缺漏,同样有所收获.
体会二: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中的一员
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是说教师只需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或在下面随便走走,而是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也应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首先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的参与与发展,需要教师的外在激励和指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关键在于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为学生的参与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氛围. 教师的引导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合作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可以是某个数学方法、思想或某个关键知识点的点拨,可以是鼓励、表扬,可以是对某个进展缓慢或合作困难的小组的适时介入等等,总之,教师的引导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其次,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了,教师才会融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之中,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才敢把教师当作朋友,袒露直言. 事实上,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时会碰撞出“思想火花”,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独到、新颖,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因此,师生平等有助于产生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进的激励场面.
上述案例中,教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积极纠正合作学习不积极、参与不均衡等问题,并亲自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 “师问生,生问师”的这种师生互问的情景一方面展示了合作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一种新型师生观——课堂上,学生可以作为“教师”,教师也可充当“学生”.
体会三:合作内容应是学科知识和合作方法、技能的结合,合作时机的把握应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处、需要处
合作学习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它有其适用的条件. 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还没有明确地界定.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不适用所有的学习任务. 一堂课,不预先分析可能需要的合作内容,不把握好合作时机,往往就会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就数学学科来说,简单的数学知识技能类教学任务完全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训练或教师简要点评就可达到要求. 比如,高中数学中一些简单的公式、概念、定理等的直接运用就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 而一些思维较复杂、涉及知识点多、综合能力要求较强或者是大部分学生存在困惑、障碍的学习内容则考虑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如探索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探索某种有价值结论)、拓展延伸题(要求多角度、多方位探究问题,得出解决的各种思路和进一步结论)、多步骤操作题(设计比较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分工协作)、思维障碍题(学生解决遇到困难,难以独立完成)等,要求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学习任务则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如果说可能需要合作的学科内容是教师备课预设的,那么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及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技能训练则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处,判断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大部分思维受阻、学生意见不统一、答案不唯一或解法出现多样化时,都可适时安排小组合作,通过方法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思路得到开阔,知识点掌握更牢靠. 另一方面,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给学生指明了合作学习内容,但仍然会出现秩序乱、嘈杂等问题,这表明合作学习内容除了把握学科内容,还应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技能,所以合作学习内容的正确把握应该是能够将学科知识和合作方法、技能相结合.
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经过一段思考,学生在理解函数y=f(x)的对应法则时遇到了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并指出合作方法:“把你们研究得出的结论大胆说出来,一起与组员分享、纠正,看看能不能得出新的体会,……,要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可进行适当辩论.” 同时在操作中还进行指导、规范,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并强化合作方法,从而去完成数学学科知识任务.
虽然合作学习形式新颖,一开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运用过于平凡、随意,甚至逢课必用,这时往往会出现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会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合作学习方法程序繁杂而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形式较单一,从而也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这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习在实验状态下有效率达72%,但在日常教学状态下效果却不明显.可见,为了让合作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不断发挥其效用,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仍需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