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人的“计划中毒”

2014-04-28唐辛子

看世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修学计划书日元

唐辛子

我家小朋友今年3月底小学毕业了,于是和同学约好利用一个周日,三个要好的小女孩一起出门去吃饭、逛街和购物。

三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只不过才一起出门半天而已,但为这半天的活动,就已经提早两个星期制订好了一个“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

1.外出时间:上午10点30分—下午4点30分;

2.集合时间:XXX公园,上午10点25分集合,10点30分出发;下午4点25分,XXX公园,解散,4点30分到家;

3.活动地点:XXXXX购物中心;

4.来回交通:由XXXX的妈妈负责开车接送;

5.费用预算:3000日元/人(详细包括:午餐:XX意大利餐厅的意粉套餐945日元;购物费用上限:1000日元;游戏等娱乐费用上限:1000日元)。

小朋友提早两个星期将她们的出游计划和费用预算告诉我,并告诉我外出的3000日元她将使用自己元旦时得到的压岁钱。对此,我当然点头表示极度的赞赏——多么懂事的“孩纸”啊,真是让妈妈省心。

小朋友的这种“计划性”,并不是我教的,而是从学校学来的。每年4月新学期开学,小朋友都要从学校带回家一大叠打印纸。那一大叠的打印纸,都是新学期里学校的各种计划通知。例如:

全学期的“学习课程表”;从本年度4月到翌年4月的“全年度活动预定表”;两个月之内的“活动内容明细表”;一个月之内的“午餐菜单明细表”等等。

去年11月中旬,小朋友和学校六年级的全体同学一起,去广岛修学旅行。为了这个修学旅行安全顺利地进行,学校的老师领着孩子们也造了个计划。“修学旅行计划”制订好之后,老师又领着孩子们一起动手装订成册——因为那已经不再是一张密密麻麻的“计划表”了,而是变成了一本厚厚实实的“计划书”。

翻开孩子们手绘的“修学旅行计划书”的封面,会看到以下的内容:

1.日期;2.目的;3.目的地;4.宿舍;5.服装;6.领队老师。

这上面的6项,还只是第一页的内容。

第二页,是一张大表格,详细记载了参加休学旅行时需要携带的各种物品明细,包括:

1.放在随身双肩小背包里的:文具用品、便当(须使用一次性饭盒)、水壶、第一天的零食(300日元以内)、第一天用的手帕、餐巾纸、垃圾袋、扑克牌等娱乐用品一份;

2.放在大旅行包里的:洗漱用品、洗脸毛巾、大浴巾、内衣、袜子、睡衣、防寒用品、第二天白天穿的衣服、塑料袋若干、钱包(上限3000日元)、第二天的零食(300日元以内)、化石体验制作用品(保护用眼镜、棉纱手套、塑料袋)、吸铁石(黑色,装入超市用购物袋内)、第二天用的手帕、餐巾纸、垃圾袋等等,无不详尽。

接下来,用了4页纸,标明两天时间内修学旅行的安排计划。从早上6点半起床,到晚上10点熄灯,什么时候洗脸漱口、什么时候洗澡睡觉,X点X分至X点X分用餐……

又用了3页纸画了个详细的表格,将4个班的孩子分为24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携带手表管理时间的是谁,负责携带相机拍照的是谁,用餐时负责为大家添饭的是谁,负责打扫的又是谁……

又用了4页纸,注明从学校开往新干线车站的巴士座位表:XX同学坐哪个座位、在第几行第几列……

还有新干线的座位表、酒店的房间分配表、用餐时大家的坐席表……

除此之外,这份修学旅行的“计划书”中,还包括每日一次的“健康管理自我确认表”,乘坐巴士集体唱歌时的一本“歌曲集”,参观原爆纪念馆时的学习笔记、参考资料等等,无不详尽。

转眼到了今年1月,小朋友如愿考上了第一志愿的私立女子中学。收到合格通知书之后,我领着小朋友去那所女子中学报名,于是又领回家一大堆“计划”,包括从1—4月中学入学式开始之前的日程安排、春假期间的学习计划、制服购买计划、学习用品购买计划、上下学保险购买计划……我要认真阅读完这些“计划”,都相当需要时间,可想而知那些制订“计划”的老师们,他们花费的时间必定更多。因为在4月份的中学入学式之后,小朋友还将从中学领回家一大堆新学期的各种新计划。

回顾一下,从我家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开始,然后进入小学,到现在马上要进入中学,她都成长得有条不紊,成长得非常有秩序感——因为她是在各种“计划”中长大的。所以,当她要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上半天时,就理所当然也造了个“计划”。没有人特意教她,她生活在一个“计划”的社会,也就自然而然懂得了给自己做“计划”。未来的日子,当她进入高中、大学,直到步入社会,也一样将面临各种“计划”和“被计划”。因为,“计划”已经成为文明社会最基本的一种人生管理模式。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大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有了目标,就得考虑如何去完成。而要完成目标,就必须给自己定个计划,然后,一切“按计划”进行。

这当然绝非坏事。有计划的人生,是眉目清晰的,未来也是可预见的。有计划的人生令人感觉安心踏实,具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步骤感,拥有一环紧扣一环的衔接力。通常中国人来到日本,总是感叹日本社会的秩序井然。我想这与日本人的“计划思维”是息息相关的:各种思路严密的计划性安排,形成清晰的社会布局,让你不管走到哪一个陌生拐角,都可以依照明确的指示,不假思索地到达终点。

所以,在日本居住了十多年之后,我开始真正地理解到为什么日本的铁路交通特别发达。我想这种四通八达的交通方式,与日本人的生活习性真是相得益彰。日本人的生活,准确地说,不管你是哪国人,只要你开始在日本生活,并且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会在一种无形的秩序中,被“计划”成一条铁轨:你只要像电车一样,从这一站到那一站,从这一个点到那一个点,按照“计划”沿着轨道奔驰,就会跟随“计划”的惯性到达终点。这一过程中,唯一的技术性问题,就是让自己在“计划”的轨道上不要发生偏移。因为脱轨是件极其危险的事。除非你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否则,难免“车毁人亡”,后果悲惨。

生活有“计划”当然绝没有什么不好,甚至称得上“很好”。因为所有的秩序,都是依赖于计划建立起来的。在日本生活得越久,人就会越习惯这个被“计划”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社会。这就像习惯了将树枝修剪得整整齐齐之后,就再也无法容忍任何参差不齐一样——尽管那些“参差不齐”,很可能是一种个性、一种洒脱,或是一种自由。

去年6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过一个调查数据,说日本年轻人到海外留学的比率仅为1%,是OECD34个成员国中最低的。于是日本媒体纷纷报道说:这和日本年轻人性格趋于内向化有关。日本专家们也分析说:这和日本少子化有关,和日本的经济下滑有关,和原因A有关,和原因B有关……

但我觉得除了上述的这些“有关”之外,恐怕还和日本这种用“计划”修剪出来的社会环境有关。对于一个从出生开始,就成长在各种安全便利的、大大小小“计划”里的孩子,对于“计划外”的一切,难免会无所适从。离开“计划”,就像电车离开铁轨一样,无法想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学计划书日元
保持简单,不断前进
修学之旅愈行愈热(下)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企业经济管理中如何建立健全采购过程中的控制制度
课内外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一美术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
韩国的修学旅行是什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