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德尔菲法对双极性指数评估表适用性的调查☆

2014-04-27李志营于欣马燕桃党卫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德尔菲极性条目

李志营于欣马燕桃党卫民

运用德尔菲法对双极性指数评估表适用性的调查☆

李志营*于欣*马燕桃*党卫民*

目的评价双极性指数评估表(bipolarity index)对我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的适用性。方法翻译并修订双极性指数评估表中文版,选择8家三级甲等医院16名精神科临床专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征询对该评估表的意见,分析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并评价专家咨询的可靠性。结果专家的平均权威系数为(0.91±0.08)。所有条目重要性维度上集中程度,评分均数范围(4.25±1.06)~(5.88±0.34),满分比12.50%~87.50%;所有条目变异系数均≤0.25,范围0.06~0.25;协调系数为0.26(P<0.01)。相关性维度上集中程度,评分均数范围(2.88±0.62)~(3.93±0.25),满分比12.50%~87.50%;各条目变异系数均<0.25,范围0.06~0.22;协调系数为0.22(P<0.01)。结论参与本研究的专家积极性、权威性高,结果可靠;专家对该量表各条目的协调程度较好;该评估表适合我国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双相情感障碍 双极性指数 德尔菲法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准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关键,但目前BD患病率被显著低估[1-2]。在抑郁发作患者寻求治疗的第一年,BD的识别率仅20%[3],BD从疾病开始到诊断平均被延误5~10年[4]。诊断上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将双相II型与单相抑郁区分开来。国外研究报道有多达40%的BD患者被诊断为单相抑郁[5],国内最新一项多中心研究得出结果为20.8%[6]。目前BD的诊断主要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和《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10),两者特异度高但灵敏度过低[7]。除单纯症状学评估外,BD诊断可靠性还取决于对该疾病其他共性特征的考虑,如发病年龄、遗传、病程等。因此本课题组引进双极性指数评估表[8-9],量化评估BD的核心特征和相关风险因素,从而增加BD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征询临床专家意见,目的是评价此评估表是否适用于我国BD患者诊断,从而提高国内临床工作者对BD的临床识别效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8家三级甲等医院中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家,共18名。发放问卷18份,回收问卷16份。共16名专家参与本次咨询,其中副高级职者称5名,高级职称者11名。本科学历2名,研究生学历14名。专家所在地域分布:北京(10名)、石家庄(1名)、上海(1名)、杭州(1名)、南京(1名)、长沙(1名)、深圳(1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双极性指数评估表中文版修订 该表经由美国双相障碍专家委员会共识逐步发展而来,经原作者同意后本课题组首次引进使用。首先由2名有临床经验且英文熟练的精神科医生对原文进行翻译、修饰和润色,再由专业和英文造诣较深的专家进行校对,最后请未接触过此量表的专业人员进行回译,与原文比较后再修改。

1.2.2 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 邀请本课题组内经验丰富的3名副主任医师和2名主任医师对双极性指数评估表中文版各条目评价内容的选择、分数设置合理性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专家讨论意见制定专家咨询问卷。

1.3 专家咨询问卷内容①填表说明:研究课题名称、研究目的、问卷填写说明等。②双极性指数调查表:该量表分为躁狂发作特征、发作年龄(首次情感发作)、病程/相关特征、治疗反应、家族史等5个方面,除发作年龄含5个条目外,其余4方面均含有6个条目,共计29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重要性、相关性两维度进行评估:重要性分为6个等级(很重要,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分别赋值1~6分;相关性分为4个等级(非常相关,相关,不相关,非常不相关),分别赋值1~4分。③专家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调查表:熟悉程度分为5个等级(很熟悉,熟悉,一般熟悉,不熟悉,很不熟悉);判断依据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国内外同行的了解和直觉等4类。④是否有需删除或添加的条目。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等进行评价;对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进行分析,集中程度以专家对各条目评分的均数、满分比评价,协调程度以变异系数、协调系数评价。若某一条目评分的变异系数≤0.25,则认为专家对该条目的意见达成一致。Kendall协调系数W(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W)指16名专家对29个条目评分的协调程度,对协调系数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协调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意见为非偶然协调的可信度高,结果可取;否则,则认为专家意见在非偶然协调性方面是不足置信的协调,可信度差,结果不可取。

2 结果

2.1 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参与本次咨询的16名专家积极性较高。根据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量表得出,本研究中专家的平均熟悉程度为(0.87± 0.10),平均判断依据为(0.94±0.07);专家的平均权威系数为(0.91±0.08)。

2.2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重要性维度上,所有条目得分均数范围在(4.25±1.06)~(5.88±0.34),满分比范围12.50%~87.50%。相关性维度上,均数范围在(2.88±0.62)~(3.93±0.25),满分比范围在12.50%~87.50%。结果见表1。

2.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2.3.1 变异系数 在重要性及相关性维度上,各评价条目的变异系数均≤0.25,范围0.06~0.25。结果见表1。

2.3.2 协调系数 在重要性维度上,协调系数W为0.26,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90,P<0.001);在相关性维度上,协调系数W为0.22,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20,P<0.001)。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引进的量表进行适用性评价。德尔菲法又称为专家咨询法,其核心是通过匿名方式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多次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以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可靠性较大的结论或方案[10]。它具有匿名性、信息反馈性和可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三大特点[11],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

专家的选择是决定德尔菲法成败的关键之一[12]。专家的权威系数越高,预测精度越高[11],一般认为权威系数在0.7以上为可接受信度[13]。本研究参与的专家均为副高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精神科临床经验,平均权威系数为0.84,权威程度较高,同时各专家来自国内多个省市,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故专家对本研究问题的把握性较大,预测结果可靠性好。有学者指出,50%的回收率是调查分析的基本要求,回收率达60%为好,70%的回收率是非常好[14]。本研究的问卷回收率为88.89%(16/18),说明专家对本研究较为关注,专家积极性高。变异系数反映专家对某一条目的协调程度。研究认为,指标评分变异系数<0.25即可认为专家对某一指标的意见一致[15-17],也有研究认为变异系数≤0.3,即可认为专家对该条目重要性评价的一致性好,专家协调程度高[18]。本研究在重要性、相关性两维度上所有条目变异系数均≤0.25,说明专家对每个条目的意见较为一致,两个维度上所有条目的总体均数分别为5.02和3.38,即各专家一致认为每个条目重要,与反应的实际情况相关,故不需再进行第二轮咨询。协调系数在0~1之间反映专家对全部指标的协调程度,协调系数越大,则协调程度越高,说明专家对研究问题的意见分歧越小。根据国内几项大型德尔菲法在卫生系统的应用研究,经2~3轮咨询,协调系数一般在0.4~0.5范围波动[10]。本研究经过一轮咨询后,所有专家对全部条目的重要性、相关性两个维度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6和0.2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中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可行性评分的意见具有一定协调性,协调系数尚可,结果可取。综上,本研究选择的专家积极性高,代表性好,权威程度高,得到的结果可靠,此量表同样适合我国BD的诊断。

表1 量表各条目重要性和相关性的评价指标

双极性指数评估表通过量化评估BD的核心特征和风险因素,引出一组标准化信息,并通过临床判断把信息描画到各个维度的锚点上。该表经由美国双相障碍专家委员会共识逐步发展而来,一些研究报告其具备较高的表面效度[9],但该工具有效性尚未在不同情感障碍人群中加以证实,近两年此量表的主要开发者Gary等已在其研究中使用此评估表,但研究结果尚未发表。本课题组于 2011年在 95例抑郁发作的患者中使用DSM-IV、双极性指数评估表及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32-item hypomania checklist,HCL-32)三种工具比较对BD的识别效能,其中双极性指数评估表识别率、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48%、63%和67%,具有较好的诊断灵敏度,中等特异度及准确度,有助于提高BD的识别率[19]。

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如个别咨询问卷中评分有遗漏,使用该指标的平均值代替缺失值,以及由于课题研究时间、经费等限制仅16名专家参与研究,也仅进行一轮专家咨询。但接受咨询的专家具有较好的地域文化代表性,协调性较好,结果可接受。本研究是对此量表在国内人群的适应性进行初步评价,下一步将针对此量表在全国多家精神科机构进行信效度检验。

致谢:吴阶平—杨森科学研究基金及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1]Merikangas KR,Akiskal HS,Angst J,et al.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J].Arch Gen Psychiatry,2007, 64(5):543-552.

[2]Zimmerman M,Galione JN.Screening for bipolar disorder with the Mood Disorders Questionnaire:a review[J].Harv Rev Psy⁃chiatry,2011,19(5):219-228.

[3]Hirschfeld RM,Lewis L,Vornik LA.Perceptions and impact of bipolar disorder:how far have we really come?Results of the na⁃tional depressive and manic-depressive association 2000 survey of individuals with bipolar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2003, 64(2):161-174.

[4]Baldessarini RJ,Tondo L,Baethge CJ,et al.Effects of treatment latency on response to maintenance treatment in manic-depres⁃sive disorders[J].Bipolar Disord,2007,9(4):386-393.

[5]Ghaemi SN,Ko JY,Goodwin FK."Cade's disease"and beyond: misdiagnosis,antidepressant use,and a proposed definition for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J].Can J Psychiatry,2002,47(2): 125-134.

[6]Hu C,Xiang YT,Wang G,et al.Screening for bipolar disorder with the Mood Disorders Questionnaire in patients diagnosed as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the experience in China[J].J Affect Disord,2012,141(1):40-46.

[7]Angst J,Gamma A,Benazzi F,et al.Diagnostic issues in bipo⁃lar disorder[J].Eur Neuropsychopharmacol,2003,13(Suppl 2): S43-S50.

[8]Sachs GS,Thase ME,Otto MW,et al.Rationale design and methods of the systematic treatment enhancement program for bipolar disorder(STEP-BD)[J].Biol Psychiatry,2003,53(11): 1028-1042.

[9]Sachs GS.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ntegration of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J].Acta Psychiatr Scand,2004,110(Suppl.422):7-17.

[10]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音出版社,1994:254-259.

[11]平卫伟.Delphi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J].疾病控制杂志,2003,7(3):243-246.

[12]Brown B.Delphi process:a methodology using for the elicitation of opinions of experts[M].The Rand Corporation,1987,9:3925.

[13]李俊勇,刘民,周丽.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1):34-37.

[14]王虹,杨兴华,尹娜,等.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效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拟订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6(3):220-222.

[15]罗晓敏,黄悦勤,王向群,等.神经症优化治疗方案的特尔菲法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273-278.

[16]马烨,赵德才,臧春鹏,等.应用特尔菲法确定我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监管评价指标[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5(11):664-668.

[17]黄燕飞.广州市艾滋病防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9.

[18]郭琪.运用德尔菲法对中医乳癖诊疗指南制定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9]朱玥,马燕桃,魏镜,等.三种诊断定义对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的识别效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8): 588-593.

R749.4

A

2013-08-30)

(责任编辑:肖雅妮)

10.3936/j.issn.1002-0152.2014.02.009

☆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1-4024-01),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临床应用研究(编号:Z121107001012040)

*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北京100191)

猜你喜欢

德尔菲极性条目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独立评估指标筛选及体系构建
德尔菲法构建肿瘤医院ICU患者身体约束评估量表
跟踪导练(四)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红葱不同极性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德尔菲法及其构建指标体系的应用进展
双极性压缩观测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判断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