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病耻感调查☆

2014-04-27于青翟金国范萌陈敏高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科组病耻精神障碍

于青 翟金国 范萌 陈敏 高燕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病耻感调查☆

于青*翟金国△范萌△陈敏△高燕△

目的 探讨精神科和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的病耻感。方法采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Struening贬低量表对71名精神科和79名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人员对抑郁症的病耻感。结果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结果显示,68.0%的医护人员对抑郁症存在病耻感,其中精神科医护人员为59.2%,非精神科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ruening贬低量表结果显示,46.5%的精神科和68.4%的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存在病耻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2.44±0.67)vs.(3.12±0.79)]和Struening量表[(2.39±3.62)vs.(3.14±0.82)]均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科医生与非精神科医生两量表均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生与护士的两量表均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大部分医护人员对抑郁症存在病耻感,需引起高度关注;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病耻感强于精神科医护人员,非精神科医生的病耻感强于精神科医生,护士的病耻感强于医生。

抑郁症 病耻感 医护人员 精神科

精神障碍引起的病耻感(stigma)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1-3]。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及其亲属常常因病感到羞耻、自责、社会隔离,或讳疾忌医,不依从治疗,延误病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4-6]。医护人员对精神障碍患者产生的病耻感危害更大,可能影响医疗行为,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较少,部分研究集中在调查公众和患者家属对精神障碍的认知和态度[7-8],且以研究精神分裂症为多,而研究抑郁症的较少。本文就精神科和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的病耻感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于2013年4月至2013年6月完成。调查对象为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济宁医学院附属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与护士。入组标准:①精神科组来自精神科专科医院的精神科,非精神科组来自综合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主要临床科室;②从事医疗或护理工作;③中专及以上学历,能够理解问卷内容;④自愿参加并配合完成调查。精神科组共调查90名精神科医护人员,回收有效问卷71份(79.0%)。其中精神科医生35名,精神科护士36名;男性42名,女性29名;年龄20~53岁,平均(33.5±9.2)岁;未婚48名,已婚21名,离异2名;中专学历17名,大专28名,本科21名,研究生及以上5名。非精神科组共调查医护人员100名,回收有效问卷79份(79.0%)。其中医生49名,护士30名;男性45名,女性34名;年龄20~50岁,平均(30.3±8.4)岁;未婚51名,已婚26名,离异2名;中专学历12名,大专20名,本科32名,研究生及以上15名。两组医护分布(χ2=2.459,P=0.185)、性别(χ2=2.834,P= 0.096)、年龄(t=1.782,P=0.089)、婚姻状况(χ2= 1.398,P=0.206)、受教育程度(χ2=2.208,P=0.179),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经济宁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向被调查者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承诺资料保密及无风险性,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研究者至不同科室集中调查,现场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被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回收。

1.3 调查工具

1.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婚姻状况等。

1.3.2 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erceived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PDD) 该量表属于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的一部分,既能评定精神障碍患者对他人贬低和歧视的感知情况,也可用于评定他人贬低和歧视精神障碍患者的水平。量表共12个条目,其中有6个反向评分条目。每个条目分4个等级(1~4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反向条目则反向计分。量表的所有条目平均得分与2.50分比较,≥2.50分视为有病耻感,<2.50视为无病耻感[9]。该量表经过翻译回译,中文版内容效度为0.98,Cronbach’sα系数为0.70,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10]。

1.3.3 Struening贬低量表 该量表共15个条目,条目1~8为患者贬低量表,评价别人是如何看待精神障碍患者,即患者本人受到歧视的程度;条目9~15为家庭贬低量表,评价别人是如何看待有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即其家庭受到歧视的程度。每个条目分4个等级(1~4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反向条目则反向计分。分值越高,病耻感越强。所有条目的平均分≥2.50视为有病耻感,<2.50视为无病耻感[1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各量表得分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存在病耻感者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的病耻感状况 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结果显示,150名医护人员中量表所有条目平均得分≥2.50分者102名(占68.0%),<2.50分者48名(占32.0%)。其中精神科组59.2%(42/71)存在病耻感,非精神科组76.0%(60/79)存在病耻感,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892,P=0.031)。

Struening贬低量表调查结果显示,量表所有条目平均得分≥2.50分者87名(占58.0%),<2.50分者63名(占42.0%)。其中精神科组46.5%(33/ 71)存在病耻感,非精神科组68.4%(54/79)存在病耻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6,P= 0.026)。

2.2 精神科组与非精神科组病耻感量表评分 精神科组与非精神科组的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t=2.468,P=0.035)、Struening量表(t=2.473,P= 0.029)均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Struening量表评分(±s)

表1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Struening量表评分(±s)

1)与非精神科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

组别精神科组非精神科组n 71 79 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2.46±0.681)3.16±0.88 Struening量表2.47±0.701)3.15±0.86

表2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生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Struening量表评分(±s)

表2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生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Struening量表评分(±s)

1)与非精神科医生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

组别精神科医生非精神科医生n 35 49 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2.44±0.671)3.12±0.79 Struening量表2.39±3.621)3.14±0.82

表3 医生和护士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Struening量表评分(±s)

表3 医生和护士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Struening量表评分(±s)

1)与护士组比较,经独立t检验,P<0.05

组别医生护士n 84 66 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2.55±0.791)3.08±0.76 Struening量表2.47±0.731)2.96±0.75

2.3 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生病耻感量表评分 精神科医生与非精神科医生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t=2.476,P=0.022)、Struening量表(t=2.534,P= 0.019)均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医生和护士病耻感量表评分 医生与护士的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t=2.602,P=0.048)、Struening量表(t=2.615,P=0.042)均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病耻感不仅存在于患者本人、家人和公众,同样存在于医护人员[12-14]。医护人员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可能影响医护人员的观点、态度和医疗行为,对患者的危害可能更大。因此,本文调查精神科和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对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状况,有助于了解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病耻感。

本研究采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调查,有68.0%的医护人员对抑郁症表现出病耻感;采用Struening贬低量表调查,58.0%的医护人员对抑郁症表现出病耻感。两种工具调查均发现,多数医护人员对抑郁症存在明显的病耻感。从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和Struening量表均分比较可见,非精神科组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的病耻感强于精神科医护人员。一般认为,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和评价比普通民众应更客观,但从本调查结果看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精神科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的病耻感比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轻,反映精神科医护人员长期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接触,对他们的病情、情感、内心感受等更加了解,更具有同情心,对他们的歧视、偏见、排斥较轻。然而,国外研究证实,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医疗行为也可能成为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病耻感的重要来源,如草率的临床诊断、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对疾病预后的悲观态度、强制医疗行为、忽略患者的权利等[15-16],这些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障碍患者缺乏了解,可能存在担心、害怕、排斥等情况,这些均可能导致病耻感。医生组两个量表的均分均低于护士,说明护士对抑郁症的病耻感强于医生,一般来说医生受教育的时间更长,接受人文医学等内容教育也较多,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对抑郁症的病耻感。

Patel[17]研究认为,影响全球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分别是病耻感,薄弱的社区服务,以及对精神卫生知识和有效治疗手段的匮乏等,降低病耻感已经成为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应从医护人员着手,特别是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的接纳程度,以此扩展到广大社会。精神科医护人员也应从本专业的工作实际出发,采取综合措施,开展宣传教育,规范自身医疗行为,全面降低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病耻感。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将医护人员与普通人群进行对照,上述结论只是初步结论,有待进一步开展设计良好的大样本研究以深入探讨。

[1] Corrigan PW,Morris SB,Michaels PJ, et al. Challenging the public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a meta-analysis of outcome studies[J].Psychiatr Serv,2012,63(10):963-973.

[2] Corrigan PW,Rao D.On the self-stigma ofmental illness:stages,disclosure,and strategies for change[J].Can J Psychiatry, 2012,57(8):464-469.

[3] Livingston JD,Boyd JE.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ized stigma for people livingwithmental illnes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oc Sci Med,2010,71(12):2150-2161.

[4] Farley-Toombs C.The stigma of a psychiatric diagnosis:prevalence,implication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care settings[J].Crit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12,24(1):149-156.

[5] Ustün dağMF,Kesebir S.Internalized stigmatization in bipolar patients:relationship with clinical properties,quality of life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J].Turk Psikiyatri Derg,2013,24(4):231-239.

[6] Serafini G,Pompili M,Haghighat R, et al. Stigmatization of schizophrenia as perceived by nurses,medical doctors,medical students and patients[J].J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2011,18 (7):576-585.

[7] 陈敏,赵相英,王爱琴,等.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和社会支持的研究[J].济宁医学院报,2012,35(16):405-409.

[8] 陈丽,高燕,翟金国,等.公众对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病耻感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5):423-424.

[9] Link B,Phelan J.Conceptualizing stigma[J].Annual Review of Society,2001,27(6):363-385.

[10] 尹慧芳,徐广明,杨桂伏,等.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在中国社区人群中的信效度[C]//.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第三届亚洲神经精神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北京,2013:172.

[11] Struening EL,Perlick DA,Link BG, et al. Stigma as a barrier to recovery:the extent towhich caregivers believemost people devalue consumers and their families[J].Psychiatr serv,2001,52(12):1633-1638.

[12] PellegriniC.Mental illnessstigmainhealthcareset tingsabarr ier tocare[J].CMAJ,2014,186(1):e17.

[13] LamTP,LamKF,LamEW, et al. Atti tudesofprimarycarephysicians towards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in Hong Kong[J]. AsiaPacPsychiat ry,2013,5(1):e19-e28.

[14] JimenezDE,BartelsSJ,CardenasV, et al. Stigmatizingattitudes toward mental illness among racial/ethnic older adults in primary care[J].Int JGeriatr Psychiatry,2013,28(10):1061-1 0 6 8.

[15] BealesD.Continuingstigmatizationbypsychiatrists[J].BrJPsychiat ry,2001,178(5):475.

[16] CorkerE.Stigmacoursedbypsychiatrists[J].BrJPsychiatry, 2001,178(8):379.

R749.4

A

2013-10-24)

(责任编辑:肖雅妮)

10.3936/j.issn.1002-0152.2014.05.010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J12WH14);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09RKB499);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3CZR025)

*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济宁272051)

△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

猜你喜欢

科组病耻精神障碍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糖尿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基于中华经典文化的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建设策略——以河源市和平县为例
众人拾柴火焰高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