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导语”设计探微

2014-04-26李德光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导语课文内容

李德光

导语是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设计富有启发性而又形式多样的导语呢?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就是教师创设情景配合语言导入新课。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先出示东北地区轮廓图,再用彩色笔描画出大小兴安岭的两条山脉,在学生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介绍:“牡丹江的西北有两条山脉,一条是大兴安岭,一条是小兴安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兴安岭,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有茂密的森林,森林就好象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无边无际。正因为如此,人们给它以‘林海的美称。你们想知道一年四季的林海是什么样的吗?想去看看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去‘林海旅游,愿你们尽兴,愿你们大开眼界。”这样,学生在直观了解地理环境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中从整体感知小兴安岭,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能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演示导入法

演示导入法,是借助教具的演示或人的表演而揭示教学内容。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教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铁球说:“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著名的比萨铁塔上做了一个的实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就详细地描述了这个实验的情况。现在我们就演示一下这个实验,看看伽利略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好吗?”这样的演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现实感,加强了可信度,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迅速地进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三、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是教师用有趣的、启发性的谈话导入新课。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蝙蝠是小朋友们熟悉的动物,它白天在岩洞里或屋檐下用爪抓住岩石等物体倒挂着睡觉,一到夜幕降临,它就从黑暗的岩洞里或屋檐下飞出来觅食,它们忽上忽下,非常灵活。为什么蝙蝠在夜游中这样超凡出众?因为它具有谈话导入‘回声定位的特殊功能。雷达就是根据蝙蝠的这一特殊功能的原理仿造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的课文《蝙蝠和雷达》就说明这个问题。“这一段谈话直接抓住了课文要点——蝙蝠与雷达的关系,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又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可这样引导学生:“夏天的夜晚,天空中有月亮,有许多星星,你们有谁数过星星吗?天上的星星数得清吗?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很喜欢数星星,终于发现星星之间的一些秘密。你们想知道星星之间有些什么样秘密吗?那么,通过学习《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星星之间的秘密了。”这样的谈话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是通过解释课题来导入课文。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将相和》是《史记》里面记载的一个著名历史故事。将,读jiàng,将领,这里指的是赵国大将军廉颇;相,读xiàng,是古代辅助国王掌管政权的最高官吏,后来称宰相,这里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将相和是指将相和好,这说明廉颇和蔺相如他们原来有矛盾,后来又和好了。那么,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他们又是怎样和好的呢?我们通过《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就知道了。”这样的导语设计既解释了课题,又抓住文章主题,为学生学习并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又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教师要抓住这个课题所带有的强烈的比喻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解释课题时突出课题的中心词是“鱼钩”(象征着老班长),说明课文是围绕“鱼钩”来展示故事情节的,“金色”修饰了“鱼钩”,赞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从而点明了题意。这样,既帮助学生弄懂题目的意思,有利于学生认识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能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谜语导入法

谜语导入法,是运用谜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启迪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情趣中自然接触课文内容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先让学生猜谜语:“圆圆脑袋黑黝黑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待学生猜出谜底是小蝌蚪后揭示课题,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蝌蚪到青蛙的演变过程。又如教学《猫》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猜猜谜语:“脚穿钉鞋行无声,不爱吃素爱吃荤;白天无事打瞌睡,夜间巡缉眼似灯。”当学生猜出谜底后,老师趁势导入新课。这样导入,不但能让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六、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具有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如能在导言中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采用趣味性浓的游戏来做导言,就能他们的求知欲,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可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喜爱吃花生吧?吃花生时,你会想到花生是怎样来的吗?它都有哪些好处呢?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后,相信你一定会知道的。”花生,是人们特别是儿童普遍喜爱的食物,看起来教师的这一问似乎多余,其实不然,从儿童喜爱的食品入手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学生急于想知道后面两个既通俗又陌生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寻找问题的答案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过渡句导入法

过渡句导入法,是利用过渡句进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同时展开的导入方法。如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可抓住第四节领句“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导入,做到联系上下文展开学习。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语句写了太阳离我们远?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的?2.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太阳跟我们关系密切的?作者又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进行叙述的?3.这句话在上下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最后一句包含几层意思?概括地说明了什么?这一节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提问,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八、总结句导入法

总结句导入法,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自下而上地展开学习。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结束句:“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试读全文后展开讨论:1.“亲人”是指谁?课文具体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们是“亲人”?课文是怎样逐层地动人地描述的?2.“亲爱的土地”是指什么?为什么战士们有这种动情的感受?“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炽热的感情呢?3.战士们跟朝鲜人民离别了,为什么还说“心永远在一起”?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对这句结束句就有了深刻地理解。

九、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做到激情引疑而导入新课。设疑导入法能够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产生对课文内容的探求欲望。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可这样设问:“你去过威尼斯吗?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人们是怎样驾驶这种小艇?它有什么作用呢?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你会就知道了。”接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十、顺行文思路导入法

顺行文思路导入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按文章思路发展的顺序而导入学习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推移、人物出场的顺序进行记叙的。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抓住“游”的顺序,理清“路上——洞口——外洞——进内洞——内洞——出洞”的文脉,逐一启发学生进行学习,把路上“一片明艳”,洞口的宽,外洞的敞,进内洞孔隙的窄、低、暗,内洞的黑、奇、大等特点的描述进行逐一讲读和理解,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能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设计,让学生在积极地、主动地求知状态下投入新课学习,就能做到“课伊始趣已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王天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导语课文内容
导语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