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六问

2014-04-26赵云峰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期
关键词:小芳路程小明

赵云峰

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下面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例2(相遇问题)为例,就六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1.一问:要不要让学生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第二学段“数的运算”中,增加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配套教材中,没有单列教学这一数量关系。为此,在教学例2前,应该让学生了解“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单独用一节课教学这一内容。

教学时,教师可以自己选编素材。比如,先呈现“一辆汽车每时行100千米,3时行多少千米?”让学生列式解答:100×3=300(千米),完成后请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道理,告诉学生:这里的“每时行100千米”通常叫做“速度”,“3时”叫做“时间”,算出的“300千米”叫做“路程”。接着呈现“小明每分行60米,10分行多少米?”让学生说说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分别是哪个量,并请学生说出算式和结果,最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一架飞机每秒飞行200米,5秒飞行多少米?”完成后再请学生说说这个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比较上面三个题,引导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同时,根据这一数量关系,作一些练习。如:一辆汽车3时行27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小芳每分走65米,行390米要几分钟?请学生用刚才学习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列式并说出理由,以巩固所学知识。

2.二问:要不要帮助学生总结审题方法?行程问题由于运动物体的数量、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和运动结果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上面五个方面进行审题,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比如教学例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时,可以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并请学生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由于学生受平时审题方法的影响,加之第一次学习相遇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一般不会从上面的五个方面进行审题。因此,教学时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题中所有的条件。

师:通过读题,谁来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生:题中告诉我们“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小明每分走70米”和“小芳每分走60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道理,再认真读一读题目,题中还有哪些条件与我们解决问题有密切关系?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运动物体:两个(两人)

出发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是否同时出发):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而行

运动结果:相遇

教师小结: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在找题中的已知条件时,除了找出题中具体的数量外,还要找出隐藏在题中的条件,首先要看清题中是几个物体运动,再从运动物体的“出发地点”“出发时间”“运动方向”和“运动结果”等方面展开,最后通过下面三个题帮助学生理解审题方法。

说出下面每个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1)快慢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2小时在途中相遇。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走去,小明每分行65米,小芳每分行70米,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3)一辆货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由甲站开往乙站,2小时后一辆客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开往由乙站开往甲站。客车行了3小时后与货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3.三问:要不要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画图的基本方法。认真阅读例题可以发现,教材提供的线段图以一格长度对应一个时间单位来呈现,这样学生可以从线段图中直观看出小明和小芳4分钟各行的路程,易于学生理解解题思路。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时,由于时间不仅仅是整小时或整分钟数,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一般画法,教师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技巧指导,让学生明白线段图要能正确反映小明家、学校、小芳家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要在图中正确表示小明、小芳各自行走的速度、时间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有利于从图中直观地分析数量关系。同时注意适度的细节指导,比如,用一条线段表示路程,相遇点可以用一面小旗表示(一般情况下小旗不在线段的中点),速度快的物体表示的线段长一些等。这样指导似乎在灌输,但对学生正确作图有着重要作用。

4.四问:要不要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思考?

“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运用乘法意义说算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用数量关系说列式的理由。

比如,学生列出“70×4+60×4”后,可以通过如下提问来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师:上面的式子中,“70×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70×4”求出的是小明4分钟行了多少千米,因为要求4个70千米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能不能用“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来说明用乘法计算的理由?

生:因为小明的速度是每分70米,行的时间是4分钟,要求路程,就用速度×时间,所以用乘法计算。

……

同样的方法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60×4”分别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而对于第二种方法(70+60)×4,可以这样引领学生说理。

师:“70+60”求出的是什么?

生:“70+60”求出的是小明和小芳每分一共行多少米。

师:如果用上“速度”还可以怎么说?

生:求出的是小明和小芳的速度和。

师:非常好!再乘4求出的是什么?

生:求出的是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

师:说得真好!能不能用“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来说说最后一步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已知速度和及时间,要求路程用乘法计算。

……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能用“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说算理即可,没有必要再引导学生得出“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的数量关系,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5.五问:要不要在多种解题策略下比较优劣?当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比较中发现两种解法的联系。第二种算法(70+60)×4,如果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变换,并可以发现(70+60)×4=70×4+60×4,而“70×4+60×4”正是第一种解法。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理解两种解决的思考方法,但不必比较思路的优劣,因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着特定的价值,这是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

6.六问:要不要进行变式拓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解决相遇问题求路程的问题,所以这一节课不要进行过度的变式拓展,更不要将问题变化为求一个物体速度或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巩固练习以课本题为主,对稍有变化的题,如“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各从一端同时向中间开凿。第一队每天开凿12米,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经过8天正好凿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可进行适当地指导。

责任编辑:徐新亮

猜你喜欢

小芳路程小明
Half-metallicity induced by out-of-plane electric field on phosphorene nanoribbons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小明照相
多走的路程
求婚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安慰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