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方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2014-04-26阮雄山NGUYENHONGSON崔春丽
阮雄山(NGUYEN HONG SON),崔春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四通方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阮雄山(NGUYEN HONG SON),崔春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目的:探讨四通方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96例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常规治疗的42例患者标记为对照组,另5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四通方治疗标记为观察组。结果: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按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判定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1%(P<0.05)。结论:加用四通方治疗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能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四通方;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脑部因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多表现为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模糊,可伴有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痫性发作。脑梗死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在中医学领域属中风范畴,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痰瘀阻络是该病常见的辨证分型之一。四通方具有活血化瘀、平肝潜阳、通窍、通腑、通络的功效,本文研究此方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皆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中医证型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辨证为痰瘀阻络型[1]。排除患者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短暂性脑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其它脑部病变,妊娠或哺乳,相关药物过敏等状况。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中采用常规治疗的42例患者标记为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1岁,平均(53.2±2.6)岁;另5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四通方标记为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45~72岁,平均(53.4±2.3)岁。96例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均为5~29h,平均(13.8±4.2)h,两组接受治疗时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部位、身体状况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予吸氧、体温控制、心电监护、积极控制血压及血糖,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g,两组患者均静脉滴注氯化钠注射液250mL+胞二磷胆碱0.75g,每日1次,连用14天,并发脑水肿与高颅压、肺炎等危重情况应及时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四通汤治疗,组方为九节菖蒲6g、地龙10g、郁金10g、制大黄6g、丹参3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服14天。
1.3 疗效观察[2]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病情和疗效,2周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NIHSS)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包括:①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且NIHSS评分减少90%~100%,生活可自理;②显效:病残程度为1~3级且NIHSS评分减少46%~89%,功能障碍恢复,生活基本能自理;③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6%~45%,功能障碍有所恢复,生活不能自理;④无效:患者NIHSS评分减少小于15%或增加,治疗前后病情无变化,甚至恶化。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①痊愈:中医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中医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③有效:中医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70%;④无效:中医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详见表1。
2.2 中医证候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1%(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n(%)]
2.3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未见异常。
3 讨论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的中风范畴,其主要病因有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异常、外感时邪等。该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可出现多种转归,由深至浅,则疾病向愈,而由轻渐重则为风邪横窜经络,结痰挟瘀,痰瘀互相交结,阻遏气血,病情加重。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认为,痰浊为脂质代谢紊乱,瘀血为微循环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损伤是由痰致瘀的主要病理特征,脂质代谢紊乱的内外因素是痰瘀共同为病的病因所在,痰瘀互结证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根据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特点,治疗主要以搜风祛痰、化瘀通络、通腑开窍为主。
四通汤由九节菖蒲、地龙、郁金、制大黄、丹参五味药组成,具有通窍、通腑、通瘀、通络的功效,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痰瘀阻络型的心脑血管疾病。方中九节菖蒲属祛痰药物,可化湿开胃,豁痰醒神,辟秽开窍,临床上具有降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地龙属熄风止痉类药,有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其具有激活纤维素蛋白溶解酶原的作用,可溶栓、抗凝、降压。郁金具有行气解郁、清心开窍、清热凉血破瘀的功效,对瘀滞现象可起到祛瘀生新、止血而不留瘀的作用。制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临床药理研究显示其与活血化瘀药同用可改善脑循环功能障碍,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梗死区的血供。丹参可活血凉血、祛瘀止痛,有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抗血栓形成、提高纤溶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本研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观察组加用四通汤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按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判定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1%(P<0.05)。
综上所述,四通方具有通窍、通腑、通瘀、通络之功效,与常规西医治疗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优化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林道增.自拟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8):69-70.
[2] 俞小芬,张春霞,韩彦文.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3,41(4):102-103.
[3] 王朝霞,方习红,崔荣芹.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7):825-827.
(责任编辑:余 婷)
2014-03-04
阮雄山(1979-),男,越南籍,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神经内科。
R722.15+1
A
1673-2197(2014)12-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