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治疗骨科骨折术后气虚发热临床疗效研究
2014-04-26李栋梁曾宪辉林宗汉
李栋梁,曾宪辉,吴 聪,林宗汉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2.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 骨科,江西 赣州 342314)
补中益气汤治疗骨科骨折术后气虚发热临床疗效研究
李栋梁1,曾宪辉2,吴 聪1,林宗汉1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2.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 骨科,江西 赣州 342314)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骨折术后气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折术后患者12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解热镇痛(冰敷、口服布洛芬或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医解热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中益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7天内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气虚症状临床积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体温及气虚症状积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解热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中益气汤具有散热、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体温中枢正常工作,使体温恢复正常功效,对骨折术后气虚发热型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补中益气汤;骨折术后;气虚发热;临床研究
发热是骨科骨折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西医常规治疗多采用嘱咐患者多喝白开水、冰敷、口服解热镇痛药、肌肉注射消炎药等措施,而中医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施治。补中益气汤主要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主治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笔者在常规解热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骨折术后发热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124例气血发热型骨科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其中治疗组中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龄(46.0±15.0)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0±19.0)岁。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天内出现发热现象,体温为37.2~38.8℃,除疼痛外无其他不适症状,排除因外伤感染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发热现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手术时间及既往气虚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①发热:体温≥37.5 ℃,以腋下温度为准,每日测量4次:分别为早上8时、中午14时、下午20时、凌晨2时;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舌淡脉虚。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已行骨科手术者,年龄24~62岁;中医辨证诊断符合气虚发热型者;②排除标准:排除有体温调节中枢疾病、伤口有感染迹象、使用过可影响体温的药物、合并其他可能影响体温的内科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③终止临床实验标准:不愿配合治疗者;实验中拒绝口服中药汤剂,要求退出实验者。
1.4 观察指标
根据郑筱萸编著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临床症状积分法(分别记分0~3分),评价患者的气虚症状积分。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③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④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优良率为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5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术后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解热镇痛(冰敷、口服布洛芬或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医解热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中益气汤治疗,每日2剂,早晚各1剂,连续1周。 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优良率。
表1 两组患者术后7日体温变化比较 ±s, ℃)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温及气虚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天后,治疗组患者体温及气虚症状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和表2。治疗组患者优良率为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6%,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虚症状评分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7日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发热是骨折术后常见症状,其中以气虚型发热最为常见。气虚型发热是由过度劳倦、饮食不调或久病失调,致脾虚气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的发热。骨折术后患者因创伤而内循环失血,气随血脱,真气耗伤,加重脏腑真气损伤,机体中气不足,气机升降失常,致术后发热。李东恒曰:“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因此治疗术后气虚型发热应以“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为原则。补中益气汤方源金元著名医家李杲之作《脾胃论》,主要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白术及柴胡八味药物组成,主治脾虚气陷、气虚发热等证,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2],为补气升阳、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方中重用黄芪,其味甘微温,入脾、肺经,可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可增强补益中气之功效;当归养血合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炙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补中益气汤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体温中枢、缓解热势、缩短热程[3],有显著的解热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体温及气虚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天后,治疗组患者体温及气虚症状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和表2。治疗组患者优良率为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6%,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医解热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中益气汤具有散热、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体温中枢正常工作,使体温恢复正常的功效,对骨折术后气虚发热型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8.
[2] 匡微,李建军.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2):149-151.
[3] 张恩户,赵勤,侯建平,等.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发热家兔体温 脑脊液 PGE2 和丘脑下部 2 视前区组织cAMP 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15-16.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6-21
李栋梁(1986-),男,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骨关节损伤与疾病临床治疗;曾宪辉(1987-),男,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骨关节创伤与临床疾病。
R285.6;R441.3
A
1673-2197(2014)20-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