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阅读课活起来

2014-04-24杨小文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林冲体悟知识点

杨小文

课改前我们是这样上语文阅读课的:理科式地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接下来探究所谓的微言大义,最后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学生则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课改潮兴起后,“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一个个专业术语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但最后“热闹是有了,学生更迷茫了”。

不管是先前的“满堂灌”,还是后来的“热闹课堂”,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都是被扼杀的,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指挥棒旁打转。语文的学习要么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人人昏昏欲睡;要么了就成了放纵过后的混乱不堪,人人迷茫,无所适从。

过去我们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十分精心地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如,“有条理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情节”“找一找文章中出现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分析本文体现的林冲的人物形象”“概括全文的主旨”。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全堂课自始至终都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读课文,感受林冲心态发生变化的全过程,一个活生生的林冲被拆解成了一个个得分点。最后,系统地让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感悟,可学生却无话可说,即使说了也是千篇一律的“官逼民反”的标准答案。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对林冲产生认同感。

我们试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但由于我们总“放不下”“不放心”,总把我们的感悟通过条理规范的表格形式预先告知学生,先行斩断了学生的体悟之路,结果,后面得出的答案都是我们“需要”的,都是考试“会考”的。好好的一堂阅读课又自然而然变成了答题课。具有鲜明性格的、活生生的林冲就统一变成了被不公平的旧社会“逼上梁山”的典型,符合了考试标准,却让学生失去了自主体悟的机会。

不妨换种方式来教学这一篇小说。放一首《好汉歌》来导入课文,以此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遍课文,熟悉文本内容后,可再让学生思考:林冲符不符合《好汉歌》中好汉的标准?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汇报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学生稍作点拨,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林冲的感受定会很多,这就是学生与文本可贵的“碰撞”。如果没有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我们常会对学生说:“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你们若不努力,谁也没办法。”可我们为什么不能明白:阅读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也不能包办,不能越俎代庖。事实上,我们经常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然后却又要求学生明白我们在讲什么,寻找我们需要的标准答案。我们的语文课只是教会学生去从文章整体中分离知识点,我们讲解小说只是把他“碎尸万段”,然后要求学生分析人物、概括情节、体悟主旨;讲解散文总有一句“神散形不散”的话挂在嘴边,接下来必然是梳理思路、鉴赏句子、明悟手法;讲解说明文,则必是说明方法有几种,说明特征是什么。如此下来,学习怎么会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根本就是替我们教师做事,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

我们应该明白,语文阅读不同于理科的学习,一篇阅读课文不能把知识点的掌握和答题技能的训练当作核心,课文仅仅是一个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我们不应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实,看过原著《水浒传》的人都清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并没有给予我们一个完整的林冲,仅从这篇节选的课文,我们是无法了解一个完整的林冲的。要想让学生有着深刻充分的体悟,就必须把《水浒传》有关林冲的情节抽出来留出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完整地进行阅读,还怕读不出来一个活生生的林冲来吗?读完后,可让学生各自谈谈自己心中的林冲的样子,接着进一步引导:“林冲”现象是个例,还是普遍形象?这时甚至有学生能把其他“林冲”的遭遇也能说出来,还可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如果我们以小说四要素作为知识点来逐条分析本文,读的就不是小说了,而是破碎的句子的组合体了。

考试不是标准,教材不是规范,学生也不是容器,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面对小说试题考查的要求,我们的讲解不是只有灌输,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写、去练。仍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节选文未写林冲接下来的行动,我们不妨增设一个小作文题:

以夕阳为背景,以林冲登山望远的背影为切入点,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中心,刻画一下此时林冲的心理活动。

提示和要求:(1)200字左右;(2)要有细节描写;(3)符合人物性格(或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

如此一来,把学生的阅读感受,付诸笔端,读写的进一步结合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分析等考题的训练于无形中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最后只需要几分钟的点拨就可以水到渠成了,最后再加一篇学生范文或教师下水文的演示,一切就完美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西省余干中学)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林冲体悟知识点
智海急流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