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务实不务虚

2014-04-24赵源源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古典诗人诗歌

赵源源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靈,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的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而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那么新课改下的诗歌教学呢?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笔者仍发现,课改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态势:

现象一:为了让语文课变得像听音乐、看电影般有趣,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音像信息,如,图片、影视作品片段。尽管拉近了古今距离,但大量的课堂时间被用来播放音像,学生看得挺有意思,但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诵读声音越来越小,以前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气氛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岌岌可危。

现象二: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交流气氛活跃”。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于是不断设问,忽略了问题的有效性,只要交流讨论不断,课堂热闹就行。学生倒也积极,可一堂课下来没有实际收获,无论是考场应试能力还是文学欣赏水

平,均得不到实质性提高。

现象三:教师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把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似乎担心如果哪一节课没有贴上这一标签,就会被评课者判为不符合课改理念的陈旧课型。所以,一节课时间再紧,内容再多,必定安排哪怕三五分钟来“延伸拓展”。为延伸而延伸,当然没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归园田居》教学为例,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力求做到务实不务虚,让诗歌教学也尽量实在有用。具体如下:

一、以读为本,领会诗意、诗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所以,我在教学《归园田居》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配合诗歌内容,让学生多层次诵读,并配合乐曲伴奏,在课件上简单匹配古典色调和诗人笔墨绘图,尽量还课堂琅琅书声。

二、结合考试与鉴赏需求,实际设问

诗歌的文字具有概括性,但却是我们离不开的。只有结合文本,才能让学生进入诗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共鸣。如,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尘网、樊笼具体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2)据此为作者眼中的官场性质做个概括?(3)以此做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一系列问题,既包括文本解析,又联系思想情感,不仅帮助学生读懂了文本,还理清了诗人的感情线索。

三、结合高考需求进行拓展

考虑到作者已经相对熟悉,我把拓展部分做了简单处理。一是设问“作者用这些平凡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跳出本诗,结合高考鉴赏答题技巧,形象描绘图景,概括氛围特点。学生思考积极,回答相当到位。二是接着只延伸了苏东坡和林语堂的两个评价名句,与作者情感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诗人的精神。如此拓展,简单实用。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应当尽量做到务实而不务虚,课改在诗歌教学方面理应如此。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中学)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古典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