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情达意,润物无声

2014-04-24陈明霞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技能情感

陈明霞

摘 要:美的本质是情感的,所以学习美术的过程,就是体验情感的过程。美术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新课程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方面让学生学习美术技能,发展审美能力,让美术课堂“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是美术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情感;审美能力;技能;人文资源

蘇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人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而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美术课堂中,也把情感的实现作为衡量教学目标达成的一个指标,情感对于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德有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撞击、情感的交融和呼应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在增强教育效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情感不是机械的讲解,也不是刻意的煽情,是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它包含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情感传递、教材的情感教育等,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那么如何利用学科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在发展中焕发激情,完善人格呢?

一、活用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学习,享受学习,激发艺术情感是美术课的首要任务。首先,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一定场合下产生的。情境能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它对认识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乐学情绪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努力创设带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上运用多媒体,通过电教手段强化的视觉信号,直观性更强,审美性更突出,从而更能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增强对认识对象的兴趣,产生并保持愉快的情绪,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如,七年级下册中“多变的颜色”这一课,采用视频播放自然和生活中的颜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色彩的变化,然后思考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多变,体验艺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其次,经常鼓励性地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家孔子就认为学生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绪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因此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很在意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的,有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给予“很好”“非常不错”“你的想法很新颖”“你观察力很强”等,这些肯定又有鼓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一节课都有良好的状态,如果能引导其他同学一起鼓励、赞扬、欣赏的评价学生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经常体验到成功喜悦的良好情绪,促进他们良好的情商的形成。另外,经常在课堂中点评学生的作品或者参照作文评语的方法,为学生的课堂习作加上肯定的评语,如“你的表现的很大胆,能不能更有创意点”“我相信你有实力画得更有特色。”“和前面的作品相比,你的进步让我惊讶!”等,也会激发学生乐于表现情绪。最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焕情。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只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情感丰富饱满的教师能感染学生,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有可能。就如同演唱会上的歌手,能用高昂的热情带动台下的歌迷一起喊,一起唱。有的时候,教师上课也如同演员演戏,入戏几分情,效果就有几分。

二、巧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

美的本质是情感的,所以学习美术的过程,就是体验情感的过程。美术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新课程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方面让学生学习美术技能,发展审美能力,所以把握教学内容,让美术课堂“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是美术教学的重点。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情感呢?首先,利用经典作品感染学生,以情激情。美术教材是通过语言和图形来传递情感的,有些作品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情感,如欣赏外国肖像画,对一些古典油画作品学生都能感受作品的美,如《蒙娜丽莎》,让学生自主体会画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积极情绪。其次,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通过学习知识技能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艺术情感,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同样是欣赏外国肖像画,毕加索的现代艺术,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画面形式,有些学生甚至觉得画得幼稚,就是语言的讲解也无法明白什么是立体表现,更不要说体会情感了,那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如,他的《格尔尼卡》,从研究作品历史、画面故事等开始,这幅画在二战的背景下,画面充满悲伤情绪的内容等,再通过电影和纪实图片的对比,思考画家用现代艺术手法有没有充分表达了反法西斯的决心和信心,从而感受作品的情感,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这个基础上,理解现代艺术就能转换思维,把握赏析角度。最后,重视技能培养,让学生言情有物。美术课堂中不乏有学生“豪情壮志”,新课程改革的美术课堂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激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又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无法用恰当的技能表情达意,所以,在造型表现或设计应用课程中,重视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传递情感。如“关注你、我、他”这一课是训练人物造型技能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关注他人,以笔传情,表达亲情、友谊等美好情感,如果对于人物的基本比例结构、表现手法都不熟悉的话,那么学生笔下的人物都是怪胎,谈不上表现情感,画面就会失去感染力。反之,教学中强化造型训练,学生就能在绘画表现中得心应手,自由表达,出现既有个性又精彩的作品。

三、借用人文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利用广泛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一,利用校本资源,丰富美术课堂。结合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开幕式等,可以让学生学习多样的美术形式,了解艺术服务生活的宗旨,鼓励学生去主动创作,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激励的效应,从而达到情感目标的教育效果。其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延伸美术课堂。艺术服务生活,生活又会丰富艺术,从民俗文化中感受美,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热爱。如,苏州地区的中秋习俗、年画等都会让学生感觉亲切,乐于研究学习,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其三,利用当地的人文知识,完善美术课堂。课程改革重视综合实践,跨学科综合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而美术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使得美术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文化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是新课程的理念,所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去认识文化、交流文化、传承文化,从而发展良好的美术素养。例如,利用一些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鼓励学生用美术的形式去表达感想;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丰富美术形式,如苏州的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等,从而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明白美无处不在,成为一个能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人,一个情感充沛的人。

情感是美的艺术,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情感。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更要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不能只是培养“画匠”,要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快乐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让美术学科与素质教育相融合,使学生的发展更完整、更全面,成为一个与时代匹配的现代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校)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技能情感
高级技能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