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校园勤工助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基于山东某“985”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2014-04-24秦小云王明霞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困难岗位校园

杨 玉,邹 伟,秦小云,王明霞

(山东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

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园内外参加的、以获取报酬、培养自立及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偿服务或劳动。近年来,各级政府、各类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建立了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保障。勤工助学就是这个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校园勤工助学又是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主渠道。进入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它已不仅仅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要求,为了解高校校园勤工助学的现状,近期,我们对山东某“985”高校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了普查,共计发放问卷758份,回收问卷719份,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92.3%。本文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校园勤工助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校校园勤工助学体系。

一、主要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现状,包括:校园勤工助学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对学校校园勤工助学政策的了解情况;学生对校园勤工助学的工作态度;学生在校园勤工助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等。二是听取学生的建议,包括:对校园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看法;对校园勤工助学工作时间的看法;对校园勤工助学报酬标准的看法以及改进校园勤工助学工作的建议措施等。

二、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学生的性别、学院分布、年级分布及家庭区域等要素分析。在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中,女生相对男生较多,能够占到参加校园勤工助学总人数的57%,这与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的性别比例实际情况相吻合。在我们调查的这所高校,男女生的比例达到了4:6。就学院分布来看,该校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较多,分别占31.2%和20%,两者之和超过全校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一半;数学与统计院、海洋学院、法学院以及翻译学院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均在一成左右,艺术学院及其他几个学院人数相对较少。调查结果也与该校各院人数比例正相关。就年级分布而言,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中,大三学生最多,占 41.3%,大二占 27.7%,大一为 18.9%,研究生以及大四学生较少,合计约占12%。从学生家庭地域看,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学生中来自农村居多,占65.3%;来自城市的学生占23%,来自城市郊区的学生最少,仅占10.3%。可以看出,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城市和城市郊区学生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相对较少。

2.在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758名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494人,达到65.2%,所占比例较大。由此可见,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校园勤工助学收入成为这些学生大学期间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其余34.8%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尚好。说明在高校不仅仅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才享有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权利,校园勤工助学岗位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优先考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些面向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主要分布在专业技术及有特殊要求的领域。

3.在被调查的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中,月均消费在500元~600元的占23.5%,600~800元的占31.8%,800~1000 元的占21.6%,500 元以下及1000元以上人数较少,各占14%和3.7%。说明目前大部分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学生的月均消费额在500~1000元之间,合计为76.9%。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月均消费额在500~800元钱之间又居多。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月均消费额也大都集中于500~1000元之间,比例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略高。综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参与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生活比较节俭,在生活花费方面有着较好的自制力,消费相对比较理性。需要指出的是,月均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学生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群体之一。每月300元左右的校园勤工助学收入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就参与校园勤工助学学生的性别而言,男生的月均消费额集中分布于800~1000元之间,女生的月均消费额较集中分布于600~800元之间。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男女生在消费观念及客观消费上存在一定差异,女生月均消费额相对较少。但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性别差异在生活花费方面无太大影响。在各个年级段,月均消费额在600~800元者居多。其中,大一学生月均消费大多在800元以下,大二学生月均消费集中于1000元以下,大三学生月均消费集中于600~1000元之间,大四学生由于就业、考研等客观原因,月均消费相对于低年级要略高一些。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对待校园勤工助学的态度:面向全体同学开放并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各项助困措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总体来看,在校大学生参加校园勤工助学意愿很强。本次调查中(见图1),有96.4%的学生支持“学校校园勤工助学岗位面向全校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经济困难学生优先”,只有3.6%的学生不赞成这种方式。由此可见,校园勤工助学岗位既要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作为一种有效的校内实践锻炼方式和育人手段,兼顾全体。又要看到这项工作在我国高校的特殊性,必须优先照顾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这个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通行的政策已被广大学生所接受,高校一定要在继续推行的基础上逐步深化。

图1 学生对待校园勤工助学的态度

2.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助学金情况:普遍高于整体获奖比例。调查发现,有43.9%的校园勤工助学学生大学期间曾获得过优秀学生奖学金,与学校整体的25%优秀学生奖学金比例相比较而言,超过了近2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认真努力,学习成绩整体优于大学生群体平均水平。此外,22%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学生还曾获得助学金,17.1%的学生曾申请到助学贷款,4.9%的学生曾获得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支持,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勤工助学本身,在精神层面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激励和教育,其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尤为突出。

图2 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助学金情况

3.学生了解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信息的途径:网络等新媒体成为新宠(见图3)。64%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网站了解校园勤工助学相关信息,28%的学生希望通过宿舍公告栏获取这些信息,还有很少一部分学生(8%)希望通过学校BBS社区等途径获得相关信息。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集中于学校网站和宿舍公告栏;对于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来说,他们则希望主要通过学校网站了解校园勤工助学的相关信息。由此可见,学校在发布校园勤工助学相关信息时,要以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为主,选取多种途径,方便广大学生的不同需求。

图3 学生了解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信息的途径

4.学生参加校园与校外勤工助学的意向:校园勤工助学是首选。被调查者中(见图4),74%的学生更愿意选择校园勤工助学岗位,有22%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认为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都可以接受和尝试,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4%)更愿意选择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家教。其中,近七成大一学生首选校园勤工助学;七成多的大二学生倾向校园勤工助学,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可以同时接受校内外勤工助学机会;对于大三、大四学生来说,近八成学生更愿意接受校园勤工助学。这也体现出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可以更加方便学生统筹兼顾工作与学习,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根本利益。学校应该尽量增加校园勤工助学岗位,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图4 学生参加校园与校外勤工助学的意向

5.学生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锻炼能力和增加收入并行。调查发现(见图5),有44%的学生参加校园勤工助学最主要目的是锻炼自己的能力,有40%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增加一定收入而参加校园勤工助学”,还有一部分学生(14%)是“为了获得更多接触社会和争取实习的机会”。这显示出学生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更希望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与人沟通合作、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图5 学生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

6.学生在选择校园勤工助学工作时的首选因素: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统筹协调。被调查者中(见图6),59.3%的学生认为选择校园勤工助学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助学岗位的工作时间要求;分别有14.8%和16%的学生选择“岗位是否与专业知识相关和报酬”;另外有极少数学生(3.1%)选择工作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工作难度大小或者是其他。其中,对于大一学生来说,除工作时间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外,近两成的学生关注校园勤工助学工作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六成左右的大二学生考虑工作时间问题;对于大三学生来说,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和课业负担的增加,工作时间成为工作考虑的首选要素。工作报酬也是大三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看出,在施行学分制和学业压力日渐加重的大背景下,学生们更在乎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体现了学生对勤工助学的选择更加趋于理性。

图6 学生在选择校园勤工助学工作时的首选因素

7.学生对校园勤工助学政策了解情况:期待学校加大宣传力度。被访者中(见图7、8、9),有71.4%的学生对学校当前的校园勤工助学政策“比较了解或者非常了解”。有27.4%的学生对当前的政策“不怎么了解或者毫不了解”,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刚入校的大一新生。

图7 学生对校园勤工助学政策了解情况

学生对校园勤工助学政策的了解和认知,主要集中在申请流程和劳务报酬发放时间等方面。不了解勤工助学申请流程、工资查询方法的学生占到了24%;有13.9%的学生不知道学校勤工助学劳动报酬的具体发放时间。因此,需要学校通过网站、宣传栏、手册等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需要加大对大一学生的政策宣传和讲解。通过宣传,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助困政策,了解参加勤工助学的条件、申请流程、岗位职责、工作要求、薪金报酬及发放办法。

图8

图9

8.校园勤工助学对学生的经济上的帮助:自食其力成为新的风尚和价值追求(见图10)。47.9%的学生表示,校园勤工助学对自己经济上帮助很大或者比较大,40.9%的学生认为帮助一般,11%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0.3%的学生则认为没有任何帮助。其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六成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校园勤工助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三成左右的被调查者希望在工作中锻炼能力;对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六成左右的学生希望通过校园勤工助学锻炼能力,三成左右的学生将增加收入作为校园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两类学生的区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以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校园勤工助学的收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比较大,甚至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在解决他们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起到了锻炼能力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不把校园勤工助学收入作为其主要生活经济来源,但他们也把“自食其力,锻炼自己”作为新的风尚和价值追求,加入到校园勤工助学队伍,体现了新一代大学生追求独立和强烈的社会化意识。

图10 校园勤工助学对学生的经济上的帮助

9.校园勤工助学对学习的影响:寻求增加正能量(见图11)。10%的学生认为校园勤工助学对学习成绩没有任何消极影响,62%的学生认为校园勤工助学对学习成绩消极影响不大,26%的学生认为校园勤工助学对学习成绩消极影响一般,只有极小部分(2%)学生认为校园勤工助学对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除极少数不能统筹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的学生外,校园勤工助学对绝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为他们提供了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上面对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图11 校园勤工助学对学习的影响

10.校园勤工助学工作时间:适度控制。被调查者中(见图12),50%的学生认为每周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间控制在5小时以内比较合理,44%的学生认为每周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间以8小时以内为宜,少部分学生(6%)认为每周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内比较合理。由此可见,每周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间控制在8小时之内,平均每天工作1个小时左右,是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的时间上限,这与目前勤工助学以本科生为主,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网络交友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在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时间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客观情况,合理有度的做好统筹。

图12 校园勤工助学工作时间

11.学生愿意从事的校园勤工助学工作:工作着有所收获。调查中(见图13),在列出的四类勤工助学岗位中,46%的学生最喜欢助理类校园勤工助学工作,44%的学生倾向于技术类校园勤工助学岗位,10%的学生青睐工勤类校园勤工助学工作。其中,大一学生认为自己更适合图书管理员工作,大二学生则更倾向于办公室助理工作,大三学生首选助理类及技术类岗位,大四及研究生更喜欢参加技术类工作。由此可见,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更希望从事技术含量高、可以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校园勤工助学工作,而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例如餐厅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重复性劳动岗位,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和提升的空间,对他们吸引力并不大。

图13 学生愿意从事的校园勤工助学工作

12.校园勤工助学的主要弊端:岗位少、工时长、报酬低。在被调查者中(见图14),32.7%的学生认为校园勤工助学的主要弊端是岗位过少,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30.6%的学生认为校园勤工助学的主要弊端是工作时间太长,对他们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和压力;20.4%的学生则认为校园勤工助学的主要弊端是工作报酬低,与他们的劳动付出不对等;12.2%的学生认为工作过于简单,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少部分学生(2%)认为工作太累。由此可见,校园勤工助学工作岗位过少、工作时间过长和薪酬过低是目前排在前三位的主要问题,需要学校加以妥善解决。

四、建议与思考

图14 校园勤工助学的主要弊端

1.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目前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是由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奖助学金、学费减免与勤工助学五个部分组成,与其他补血式帮扶措施不同,勤工助学是一种帮助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经济报酬的造血式帮扶。在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额度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能无偿获得3000元的困难补助,这些补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保证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但由于困难补助是一种无偿给予式的资助,在学生中容易出现“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甚至出现个别以不诚信的方式骗取资助的行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获得困难补助是一种施舍而不愿意接受,这又导致部分困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所以,我们要转变资助工作的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资助方式。

2.加大校园勤工助学政策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和线下宣传平台。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了解校园勤工助学政策和申请流程,仍有三成左右的学生了解不清。为方便校园勤工助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加大校园勤工助学政策的宣传力度,是学校前期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同时,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通过学校网站和宿舍宣传栏了解最新校园勤工助学信息,可见,健全网络和线下宣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3.拓展充足校园勤工助学岗位。重点增设校园技术类和助理类等岗位,设立多样化的勤工助学岗位。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且普遍热衷于技术岗和助理岗。校园勤工助学弊端的调研结果显示,“岗位太少”所占比重最高。从笔者调查的这所高校来看,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486人,而学校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只有758个,岗位仅占在校学生的比例为5.2%,而该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达到25%比例。岗位数量不仅难以满足全体有勤工助学意向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也难以满足。为此,学校要积极鼓励校内各单位开放更多勤工助学岗位供学生选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工数量不足带来的压力。

4.增强上岗前培训及学生锻炼。学校可以在招聘或上岗前组织开展相关技能培训、讲座等活动,同时进行上机等实践练习,使其更深刻地掌握计算机办公的实际操作,对缺乏计算机能力的学生进行指导与锻炼,让其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如此一来,学生在开始工作后,将不会缺乏计算机方面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工作。

5.合理统筹校园勤工助学时间安排和薪酬水平,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调查发现,大部分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来自农村且家庭经济较为困难,通过校园勤工助学增加一定收入是学生选择工作的主要目的。调查显示,三成左右的学生反映校园勤工助学时间过长,大多数学生希望每周校园勤工助学时间控制在8个小时甚至5小时之内为宜,以便统筹协调学业和工作的关系。此外,两成学生反映校园勤工助学薪酬太低。据电话调查了解,山东高校校园勤工助学的劳动报酬普遍不高,大部分在每月200-300左右,有的学校甚至每月只提供100元到150元的报酬。对此,参加校园勤工助学的学生意见较大,希望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相应增加。笔者调查的这所大学目前执行的最低标准是每月300元,部分技术岗位每月400元,个别研究生助管岗位达到每月1200元。学生尚且颇有微词,何况那些薪酬标准比较低的学校。因此,高校要适时提升校园勤工助学薪酬标准,建立灵活调整机制,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校园勤工助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6.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为勤工助学影响了学业,甚至荒废学业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如何做到勤工助学与学习两不误,关键在于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安排、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尽量选择合适的、真正能锻炼自己的工种。勤工助学还是要尽可能找与专业相近或自己有兴趣的工种,这样才能缩短自己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7.健全人格,做到“物质”与“精神”双线资助。很多学生在进行勤工助学时,都只是单纯的做事情,与老师的交流很少。只看到物质帮助,不注重教育和培养,这种资助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就尤为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不仅是获取报酬、资助学业的手段,同时也是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培养良好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对自我重新进行定位,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自觉主动的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将勤工助学与自身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作风和精神,积极引导学生正视眼前贫困,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锻炼,为其开拓勤工助学的渠道和岗位的同时,帮助其实现自助和自立。

8.积极争取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大力推进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将校外勤工助学作为校园勤工助学的有益补充。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有22%的学生可以同时接受校园和校外勤工助学岗位,4%的学生更喜欢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随着城市商业市场的快速发展,校外长短期兼职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很多商家都把大学生人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时勤工助学基地化就很有必要,身处城市中心地带的大学可为学生联系更多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由商家与学校洽谈设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可在校园网站设立专门版块发布兼职信息,或设立专门的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勤工助学项目,或鼓励学生创业团队成立大学生兼职平台等,这不仅有效地开拓了勤工助学岗位,同时也加强了勤工助学管理,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校外勤工助学保障措施。勤工助学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校园,逐步走向社会。学校管理部门可先联系有招聘要求的企业,先从某一类勤工助学工作组织,开展较低层次的服务型业务,继而尝试与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对口合作,将分散的勤工助学力量整合起来做大做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和创新意识、竞争和适应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也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鲁春玲.大学生校园勤工助学现状探讨——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23 -24.

[2]王丽.剖析高校校园勤工助学的现状及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1,(12):199.

[3]朱文斌.论高校校园勤工助学的实践育人功能[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206 -207.

[4]程欣慧.以社团为组织模式的高校校园勤工助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10.

[5]陈道华.论新时期大学生校园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路径[J].高教探索,2005,(4):92 -94.

[6]王为.论新时期大学生校园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建设[J].科技创业,2006,(4):118 -119.

[7]周海蓉.高校校园勤工助学应从体力型转向智力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99-201.

[8]邓基泽,姜峰,邓颖华.论校园勤工助学教育功能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6,(6):81 -83.

[9]白颢.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 -8.

[10]杨江龙.新形势下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63-265.

猜你喜欢

困难岗位校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选择困难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