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新媒体情感探究——我国青年对新媒体情感的个案(实证)研究

2014-04-24常春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被访者微信情感

常春梅,何 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 北京 100089)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形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或是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尤其是青年更热衷于运用新媒体。青年对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把新媒体与青年联系在一起进行的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年对新媒体的使用以及新媒体对青年及青年文化的影响;二是新媒体对青年工作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新媒体开展青年工作;三是新媒体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新媒体有效地对青年施加积极的影响。围绕着这些主题,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形成了相应的观点。如认为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会有消极的一面,新媒体的丰富多样性有利于青年开阔思维、增长见识,而且在情感方面缓解压力;[1]同时,新媒体上的各种信息也容易对青年造成错误的导向。[2]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形式,“微博热”之所以在青年中不断升温,主要是由于微博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较好地满足了青年的一些情感需求。[3]微博对青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微博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个性化等优势,也为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供了实践载体。[4]

国内学者较多地关注青年新媒体的使用以及运用新媒体对青年提供帮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研究,但关于青年对新媒体的主体接受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青年对新媒体情感的研究比较欠缺。一个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会制约青年使用新媒体以及接受新媒体信息的效果。本研究希望通过探析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为青年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利用新媒体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并丰富和完善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新媒体通常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它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所以被称为新媒体。”[5]在本次研究中的“新媒体”,只针对社交网、QQ、微博、微信等形式。从心理学上来说,情感是人们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是人们对于外界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相适应而产生的主观体验。[6]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访谈收集资料。由于本次研究是探索性研究,所以依据方便原则,采取滚雪球式抽样,对10名在京青年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新媒体情感的类型

参考美国学者李尔纳·杰克伯森和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的情感能量等级理论,[7]通过在与10位青年进行访谈过程中的观察,并对与他们访谈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青年对待新媒体的情感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热恋型、依赖型、平淡型、无奈型、厌恶型。其中,热恋和依赖为正向性情感,无奈和厌恶为负向性情感。

1.热恋

青年对新媒体的热恋,从情感上来说,表现为这部分青年对新媒体的强烈情感投入,而且难舍难分,具有排他性。一般而言,热恋一词主要是用来描述恋爱中的幸福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恋爱双方看到的都是彼此的优点,对事物有种美好的向往,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交流,难舍难分,深深牵挂。一部分青年与新媒体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情感,并表现出下列两个特点。

第一,使用新媒体积极主动,加入强烈的情感

我就是他们的铁杆粉丝,很喜欢他们,喜欢到每天都得上微博和QQ,每天都要看看有没有关于我的消息,看看有没有@我,评论我的信息。……时间上,每天使用的时间也很长,有时候一整天都会用它,平常只要一有空就会用它,一些明星八卦还有笑话都会让我很开心的,觉得离不开它……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是指,微博和QQ从生活中消失)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没有了微博和QQ,自己怎么跟他们联系,遇到困难了怎么找他们帮忙,那样太不好了,我会疯掉的(被访者A)!

没有微博和QQ,我怎么跟他们联系啊,遇到一些烦心事找谁说啊,太不好了,我会疯掉的(被访者A)!

第二,与新媒体难舍难分,心理上、情感上强烈牵挂,情感上存在排他性

我觉得,我总是有种不由自主的感觉要打开看看,就想看,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比较喜欢用他们,用“牵挂”这个词来形容我的状况挺恰当的,有时候一天不上,就感觉与自己的社会关系脱离一样,有时候可能有各种原因没有上,就感觉错过了很多东西。总想着惦记着一些东西,比如一些好朋友的状态啊、评论啊,他可能那几天心情不好,可是当时我没看到,就没法帮助他了(被访者C)。

他们三个(室友)用其他的比较多,包括QQ、微信,他们每天也用,但可能不像我这样,有事没事就打开看看,他们可能主要就是看看有没有通知什么的。我其他的基本不用,只用微博和QQ(被访者A)。

2.依赖

青年对新媒体的依赖情感主要表现在对某种新媒体形式的喜好和不能失去它们的情感需求。从对新媒体的喜好和投入的情感程度看,依赖低于热恋。从本次访谈研究看,依赖型情感表现为精神型依赖和工具型依赖。精神型依赖,主要是指在精神方面获得支持的依赖情感;工具型依赖,主要是指在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路径上支持的依赖情感。有的访谈对象仅表现为单一性的依赖,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依赖。另外,具有热恋型新媒体情感的访谈对象,都会对新媒体存在依赖型的情感,而具有依赖情感的访谈对象不一定都具有热恋型的情感,依赖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对这一类青年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也表现出三个特征。

第一,每天使用新媒体成为生活的一个习惯

就感觉自己离不开微博和QQ一样,尤其是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微博和QQ里有没有什么最新消息,感觉离不开QQ和微博(被访者A)。

第二,新媒体成为人际情感联系的重要手段

有时候跟家里的人聊天,他们(家里的同学、朋友)总说,你看谁谁谁结婚了,你回不回来?过年啥时候回家,吃个饭啥的……感觉家里的人还是挺在乎我的(被访者F)。

主要还是能够巩固和加强与朋友同学的联系吧,通过微信,了解他们的动态,有时候打个电话可能不会,但是发个微信还是挺方便的,通过微信,和朋友保持联系(被访者B)。

第三,新媒体是生活中信赖和依靠的对象

如果一两天不用的话,总是怕错过一些重要的东西,怕跟这些同学联系不上了,比如一些好朋友的状态啊、评论啊,他可能那几天心情不好,可是当时我没看到,就没法帮助他了。还有,也怕错过一些热门事件或者话题,不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可能也是一个遗憾。最后害怕长时间不用,自己跟网络时代的话语体系脱离,可能几天之内就会出现很多新鲜词,但我不知道啥意思(被访者C)。

如果突然有一天微信从我的生活里消失的话,我会感觉不太适应,没有替代性的工具,可能我会一时无法适应,会很空虚(被访者B)。

我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上微博、微信还有QQ(被访者D)。

3.平淡

被访谈对象中也有的人对新媒体既没有强烈喜欢的情感也没有强烈不喜欢的情感,表现出既不着迷也不排斥的平淡情感状态。这种平淡的情感中包含一大部分理智的成分,包含清醒,冷静。

第一,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自己的理智,不会让新媒体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干扰,或是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虽然这上面的东西挺有意思,但也不能有瘾啊,我就把人人网当成我学习的工具,而且,就学习而言,人人网对我来说就是一本书,这上面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也在人人网上看很多东西……(被访者G)。

可有可无吧,无聊的时候看一看,有事的时候就不会看……微信其实我参与比较少,它只是我用来了解他人动态的工具……如果微信上有“热闹”,那我就看,但是,我不想让别人看我的“热闹”(被访者I)。

经常用的是QQ,有时候也用微信。……就是上班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一个消遣的东西。……我们现在跟你们不一样,我们要工作,还得挣钱,闲的时间少(被访者F)。

第二,使用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及安全,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现在微博注册都得实名制了,虽然有利于纯净网络空间,约束一些人,但是,实名之后,就感觉自己没什么隐私了……你说的什么东西,转发的什么东西都是白纸黑字的……太不安全了(被访者B)。

我使用微博进行网络营销,所以微博用得比较多,目前来说,赚的钱还是比较少的……我以前也用过飞信发一些我推广的一些商品,但是我的同学每次收到短信都会问我是不是被盗号了,怎么发这些东西,微信也是,大家都不相信,微博好一些,粉丝特别多,传播范围也广一些,钱可能就赚得相对多一些(被访者D)。

4.无奈

新媒体虽然已经在青年中广泛运用,但是也有的访谈对象对新媒体的某种形式并不感兴趣或喜欢,从其本意角度看不愿意用,但由于别人在用,要与他们保持联系不得不用,是一种“被绑架”式的使用,他们在运用这种新媒体形式时会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对微信,我大多数时间是不用的,有时候想不用也不行,因为门里(注:一个研究生导师所带领的所有研究生组成的一个团体)一些事还在微信群里通知和讨论,不上不行啊(被访者I)。

用QQ是因为所有同事都用QQ,微信、微博用得比较少,不用QQ没法跟他们联系(被访者E)。

跟我一起工作的人都用QQ联系,还有家里的同学、朋友也都每天上QQ,我只能用QQ跟他们联系(被访者F)。

我们班主任在人人(网)传了很多关于专业学习的东西,包括一些理论、方法,还有很多活动都在人人上征求意见看法……班里很多同学都在人人上回复、评估、共享啥的,老师在上他的课的时候还让我们讨论人人上的东西,不上人人上课就跟同学没法交流呀(被访者H)。

5.厌恶

在此次访谈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位对新媒体表现出强烈排斥甚至是拒绝情感状态的被访对象。该受访者对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和愤恨,从而也对新媒体本身表现出不接受、不认同的情感状态。虽然这是个例,但并不能排除青年对新媒体厌恶型情感的存在。

比较讨厌它们……怎么说呢,讨厌就是不想见到微博、微信还有人人网,也不想用,特别是那个×洞(注:类似论坛BBS,发言人身份都是匿名的。在此隐去了其全名)和人人网,一帮虚伪的人。如果非得让我用的话,我心里特别别扭,不舒服。如果让我到一个非得用的情景,我甚至不想去。虽然它的功能很强大,但是我反而觉得这使诽谤与谩骂在这上面传播更快,你去看看微博就知道,只要有人发了别人稍微一点不好的东西,下面的人就跟着骂,这些人连思考都没有就在上面骂人(情绪激动)……所以,有时候,我宁愿不用,眼不见,心不烦,远离这个帮凶(被访者J)。

(二)青年新媒体情感的形成与变化

1.对新媒体功能的体验促使青年相应情感的形成

随着电子信息传播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功能不断增多,青年也会由于各种原因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某一具体功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媒体功能的过程中“日久生情”,只是由于体验的不同形成的情感不同而已。访谈对象获得愉悦的体验,就会喜欢新媒体;反之,就会不喜欢甚至会讨厌新媒体。

使用微博和QQ看看新闻啦、看一看各种明星的动态、看看好友的动态以及各种美容产品。……我觉得它就是我的闺蜜啊,我经常使用微博和QQ和我的好朋友们进行沟通,相互评论、相互转发,@什么的。……还有,很多的朋友在玩,跟他们一起玩很开心啊(被访者A)。

微信的许多功能给我们联系带来很多便利,例如语音,这个要比打电话方便得多,通过语音,我们可以一句一句地说,说得比较随意,比较自然,没事的时候可以扯扯淡,还有微信现在基本上可以取代QQ了,朋友不可能每天都上QQ,但是,我的朋友基本上每天都上微信(被访者B)。

打开微信和微博,想要看看新闻,也就一些新闻,有用的信息不多,垃圾信息太多,浪费时间,还有一些不好的信息(贪官、灭门案)看了心里难受,影响心情。还有手机微信登陆之后,别人闲聊的信息都会在手机上显示,每次有信息,手机就闪光,我以为是电话或短信呢,一看是微信,还不是找我的(被访者J)。

2.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改变

本次访谈研究结果说明,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青年原有对新媒体的情感可能会因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故而发生改变。有些变故促使青年运用新媒体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在运用过程中如果获得的是愉悦的体验,他们就会喜欢或更加喜欢新媒体;如果是负面的情感体验,其对新媒体的情感可能就会转向负面,甚至是厌恶新媒体。也有些变故会使他们疏远新媒体,从而使他们对新媒体的情感淡化,或者变得不喜欢新媒体。

其实还有一件事,你也知道,前一段时间跟男朋友分手了,心里不舒服,整天不开心,后来很多朋友都通过微博和QQ发给我一些笑话,@我很多开导我的话,特别多,让我特别感动,觉得生活中还有人关心我,……后来我们之间的联络都是通过微博和QQ,慢慢地也特别喜欢这种沟通方式了,……(被访者A)。

前年的时候,跟咱们学校的一个师姐走得比较近,……我们俩当时还是很纯洁的,根本不是那种恋人的感情。……后来我们宿舍的哥们跟我说,咱们学校那个“×洞”上有很多关于我俩的言论,……我就登陆上去看了看,一看,真是把我气死了,……当时有说我的,说什么我喜欢师姐,搞姐弟恋,……还有很多说她的,说得很难听,……我当时气得要死,真想找这些人理论,后来一想,这么多人理论得过来嘛,索性眼不见,心不烦,不看了,……(被访者J)。

以前没孩子,下班了也能玩一下,现在回家还有孩子,更没时间玩了,跟他们联系得越来越少了……(被访者E)。

相对其他新媒体传播方式,比较喜欢用微信,例如微博,微博现在注册都要实名制了,还有移动手机号(飞信),虽然这样做有利于打击什么网络谣言啊,纯净网络空间,约束一些人,但是,实名之后,感觉自己一下子暴露在xx面前,你说的什么东西,白纸黑字的,赖都赖不掉,而且自己的隐私数据都被保存在一些公司(新浪、中国移动)中,太不安全了,后来我就不用他们了,用微信就多起来了(被访者B)。

四、研究结论

(一)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是存在差异的

在受访者的10个人中,他们都在使用新媒体,但对新媒体的情感却是不一样的,并不是都有着喜欢的情感。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存在差异,并且差异非常明显。从被访者对待新媒体的情感看,可以区分为热恋、依赖、平淡、无奈和厌恶不同类型,即有的对新媒体表现出非常热衷的态度,就好像新媒体是他们热恋中的情人,是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也有的把新媒体看成是自己与外界沟通不能缺少的途径,形成了对新媒体的依赖情感;还有的受访者对新媒体表现出恨之入骨的态度,对新媒体持有厌恶的情感;当然,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也有的受访者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把新媒体仅仅看成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对新媒体表现出平淡的情感,有的也会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情感。总之,青年虽然广泛使用新媒体,但他们对待新媒体的情感却是不同的。

(二)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是错综复杂的

从访谈结果看,受访者对新媒体的情感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但实际上每个受访者对待新媒体的情感不是单一的。一是他们对新媒体的不同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对有些新媒体形式表现出喜欢和依赖,但对有些新媒体形式却又表现出无奈;二是有的人虽然对某种新媒体形式不喜欢,甚至讨厌至极,但为了与他人保持联系又不得不使用,表现出无奈,甚至有些依赖的情感;三是有的受访者虽然在谈及他人非理性运用新媒体时表现出一种理性的姿态,但谈及自己与新媒体的关系时,却又表现出一种对新媒体的深深依赖。因此,就一个受访者而言,其对新媒体的情感是错综复杂的,常常会由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三)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是由新媒体与青年的关系决定的

青年新媒体情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青年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有新媒体本身的因素,还会有社会对新媒体运用状况的因素。从本次访谈研究分析的结果看,青年新媒体情感最终是由新媒体与青年之间形成的关系决定的。青年运用新媒体功能,使新媒体与青年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常新媒体与青年之间形成的关系表现为支持或伤害。支持和伤害都与满足青年的需求相关,满足青年的需求形成支持关系,反之则为伤害关系;支持与伤害都有程度之分,也都有精神性与工具性之分。青年在感受新媒体与青年之间形成的关系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验,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新媒体情感,青年感受到的支持越多,形成正向性的情感越强烈;感受到的伤害越多,形成负向性的情感越强烈。

(四)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是发展变化的

访谈研究还表明,受访者对新媒体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原有对新媒体的情感可能会因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故而发生改变。有些变故促使其更频繁或深度地运用新媒体,使其在运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受,如果获得的是愉悦的体验,他们就会喜欢或更加喜欢这一新媒体;如果获得的是负面情感体验,其对新媒体的情感就可能会转向负面,甚至会对新媒体厌恶。如果生活中的变故使他们疏远新媒体,他们对新媒体的情感就会淡化,也许还会变得不喜欢这种新媒体。所以,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变化,是随着他们对新媒体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的改变而变化的。

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如何,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青年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媒体实现对青年的帮助,但必须要了解和掌握青年对具体新媒体形式的情感特点,尽可能使自己运用的新媒体形式令青年喜爱;或是通过各种措施,促使青年在运用相应新媒体形式时获得愉悦的体验,激励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相应新媒体的沟通和交流互动之中,从而有效地达到对他们的帮助或引导。

[1]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3):91.

[2]郭玲西.浅析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及其正向引导作用[J].青春岁月,2013,(12):66.

[3]赵文.青年使用“微博”的现状及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1,(11):4.

[4]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14 -115.

[5]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

[6]王新如.心理学[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9.74.

[7]【美】李尔纳·杰克伯森(张德芬译).回到当下的旅程[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96;人类17种情绪以“勇气”为分界线[EB/OL].http://life.jschina.com.cn/system/2012/12/11/015511817.shtml.

猜你喜欢

被访者微信情感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微信
微信
微信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