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探索——网络班级管理系统(I-Class)实证研究

2014-04-24左殿升王鹏生刘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学班级大学生

左殿升,王鹏生,刘伟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3)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46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2.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为21.1%,学生的比例占25.1%,校内上网占15.7%,20-29岁的群体比率占54.4%,大学生上网普及率已达到饱和状态,率先进入了互联网时代。[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生活社区、学生生活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全面完善,使每一所高校难以逃避,使每一名在校大学生卷入其中,更使国家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变革的挑战。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既肩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任,又是一个红色堡垒,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比以前更加复杂艰巨的形势,为每一位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工作人员出了一道时代的难题。

早在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时任部长周济同志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3]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班级始终是高校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基本组成单元和核心基层组织,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扑面而来,班级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大学班级管理历史回顾

大学班集体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载体,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协调、导向、适应、教育和服务的功能。[4]回顾班级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班级是教育为适应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雏形最早产生于中国和古希腊,正式命名为班级制或班级授课制,则是源于16世纪的欧洲,16世纪罗耀拉(1491-1556)主办的教会学校就采用与现代班级授课类似的教会组织,[5]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做了理论上的论证和教育方法上的阐述后,班级作为高效、科学的教育组织形式逐渐推广开来。我国采用的班级授课创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后,逐渐固定为全国高校的组织形式。[6]

从幼儿园开始,我国每一级教育机构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有固定的教室或自修室,集体活动以班级为单元,有各自的班主任老师,可以说每一位学生的班级观念都根深蒂固。管理模式也比较简单,是以“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这种线性科层组织为工作机制,以效率优先为管理原则,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基本是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和训诫式的,这是一种全面事务管理,追求的就是一种高效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校逐步采用学分制,进入21世纪,学分制基本在全国高校普及。学分制的施行,使得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加大,这就导致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同室不同班、同室不同学现象的出现。一些高校(或高校联盟)采用更加富于弹性的学分制,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进而造成了同班不同级、同班不同校的现象出现。还有一些高校,大一新生入学后采取通识教育,大二再分专业班级,这就使得大部分同学在大学期间要经历两个或者更多的不同班级。以上种种,对传统的以班级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二、网络信息时代班级管理的现状和面临挑战

为了更科学、准确、深刻地摸清网络信息时代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厘清班级建设的主要困惑,明确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找准今后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发展方向,2013年3月份,齐鲁工业大学(原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学生工作团队精心设计了《大学班级建设和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大部分、73个条目,分别就当前班级建设状况、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未来班级发展趋势等三大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1)。调查样本选取了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女子学院等六所驻济南高校,专业涵盖工、理、文、法、经、管、医,年级包含大一到大四,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调查问卷852份,回收率94.7%,有效问卷811份,有效率95.2%。

通过对回收问卷分性别、分年级、分专业统计后,系统分析发现,当下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表1 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一)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效率和满意度堪忧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以事务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全员管理,是一种事前通知型和事后警戒型。传统的班主任工作制度注重于大学班级管理的规训功能,而忽视大学班集体本质的教育功能,其结果往往使得班级管理的目的与大学教育的目的对立起来。[7]问卷调查显示,有46.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班级管理模式效率一般,有33.8%的认为效率比较低,认为效率比较高的只有19.3%。而对班级集体活动效果和满意度方面,有41.9%的同学对班级活动不满意,有15.8%的学生则很不满意,有45.6%的同学认为班级活动质量一般,作用不明显。在参加班集体活动意愿上,有30.2%的同学表示是不愿参加、勉强参加,在参加频率上,表示经常参加的只占54.6%。传统班级活动的吸引力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质”“量”和吸引力堪忧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弊病就是习惯于不思考的评价方法来考核学生。”[8]传统校园对学生评价方法就是“优”与“劣”或“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绝对模式,在多元化的世界里仍然沿用一元化的评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其结果肯定是让多数学生“不悦”,使其逐渐走向对立面。著名的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曾说,“其实影响生产的不是物理因素,而是心理因素”。[9]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感情丰富,渴望被认可和赞扬,希望得到一对一的“心理按摩”,但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的开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数剧增,作为班级管理主力军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面临着“质”与“量”的双匮乏,没有精力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在重科研、凡事按分排名的大学环境里,优秀的年轻教师不愿做辅导员和班主任,再加上近10年来,高校纷纷开展“圈地运动”,新校区一般远离中心市区,教师们疲于两地奔波,又加上高校扩建大部分靠举债建新校,勒紧腰带过日子,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值班费、加班费和补助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种种原因,只能使辅导员和班主任们的工作方式由“微观”走向“宏观”,由“显微镜”式走向“放大镜”式。

图1 大学班级活动最重要号召者

图2 大学校园学生对不同交流载体的态度

调查中发现(见图1),有32.2%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只是偶尔参加班级活动,经常参加班级活动的仅占15.4%。在组织班级活动方面,仅61.3%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最具号召力的是班长、团支部书记,班主任乃至主要班干部号召力的缺失,使班级极易陷入“群龙无首”的“无核”状态,久而久之,使班级“离心”加速,最终导致“无政府状态”的出现。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堪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进入 web2.0时代,Twitter、Blog、MSN、QQ、Wechat等网络新鲜工具层出不穷,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具现场感的“微时代”。美国新闻学会早在2003年就提出“Me Media”研究报告,提出“我们开始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和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0]互联网这种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属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面对面”、“一对一”的一维空间转变为“键对键”、“多对多”的立体空间,这种网状的、外延式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全方位革命。

问卷调查显示(见图2),目前,在校大学生已具备了各种与互联网全面接触的软硬件环境,互联网已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学生的大学生活。90.9%的同学表示他们每天经常上网,67.7%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82.7%的同学常用手机上网。68.7%的学生认为互联网能够给他们带来“正能量”。但是,调查还发现,有64.2%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有或比较大,只有22.8%的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学习活动,认为上网对自己学习帮助最大的只占23.9%,44.1%的学生上网是漫无目的的随便逛逛。在谈到学校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时,有39.5%的学生对班级持否定态度。

三、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开辟班级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迫在眉睫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加速更新换代,注定了知识的创造、传播、更新会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同时也会引起大学教学和学生事务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讲半天”的方式不会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有了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21世纪注定是一个智力型的时代,是一个交互关联的时代,是一个扁平开放的时代,更是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这个利器,占领了互联网这个阵地,谁就会成为学习的领跑者和时代的先锋,谁就拥有了“阿拉丁神灯”,老师和学生均不会例外。

信息社会中,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人才是主要的要素,人的素质,尤其是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成长。信息素质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会长Pa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其定义为:“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的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即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知道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使用信息,这些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管碰到了什么问题或者做什么决定时,都能够发现必要的信息。”[11]新形势下,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就要提高学生鉴别和吸收信息的能力,更要提高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思想深处“走大道、走正道”的决断力。在传统班级这个大学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不能胜任这一重要角色的情况下,开辟一个新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深入学生心中的网上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势在必行,否则,在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被侵蚀、传统教育方式收效渐微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又丢失了互联网这一阵地,被资本主义自由化的、激进的、无政府的、个人主义的一些消极、反动的势力占领的话,我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陷入一种绝境。

四、网络班级管理系统实证与实践

正是基于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齐鲁工业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工作团队于2009年起着手对传统班级进行改良,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网上虚拟班级管理系统——ICMS系统(Internet Class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class)。网络班级管理系统是以班级建设为主题,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资源共享和信息即时传递为驱动,以高效科学和有效掌控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网络平台,这个平台具有良好延展性,可以容纳无限多的班级、无限多的学生和辅导员。它以学生集体成才为目的,以塑造班级品牌为途径,以愿景激励和柔性管理为手段,以信息媒体为平台,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凝聚力强、和谐美好、积极向上、互相关爱、健康活泼的班级生态系统。它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概念,弱化了班级组织结构形式,通过班班建网、事事挂网等形式来促使同学们人人爱网、随时想网,实现了网上与网下、网前与网后、自育与他育、具体与模糊的有机结合。网络班级不像传统班级那样有固定的聚集场所、固定的班主任、固定的班干部,在网络世界里全班同学有无限的空间,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一张数字名片,每一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这里没有优等生与差等生之分,每一位同学都有话语权,每一位同学都是自媒体,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网络班级中同学们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交流得更加频繁、彻底,就像蚁穴中繁忙的蚂蚁一样,虽然彼此都行色匆匆,但在轻轻地点头之间信息全部交流完毕。网班管理系统就像一架全景相机,记录下了每一位同学和每一个班级大学期间的生存状态,它还像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串联起了学生在大学里的每一个精神驿站,它更像是一块磁铁,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同学们吸引在一起。

经过4年来近200个班级的试运行和数次改版升级,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传统班级管理的有益补充,在大校园、多校区、多班级院系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极具应用价值。网络班级管理系统目前包括班级动态、班级风采、学生风采、红色会客厅、网上直播间、自律天地、社会生活、班级数据库等七个核心模块,每个核心模块下又有一系列的子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体现了实用、积极、交流、展示的功能(见图3)。

图3 ICMS网班管理系统示意图

4年来的实践证明,网络班级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符合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彰显了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优势之一:ICMS系统开辟了班级网上活动的新阵地,建立了一个永远不会毕业的班级网上精神家园,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都能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和自己班级的印记,或者说建立了一个永远不会消亡的“数字班级”,无论是五湖四海,同学们都可以“天涯共此时”。

优势之二: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崭新平台,找到了老师和学生“代沟”以外共通的东西,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照顾了班级“非正式组织”和“边缘人”,能够听取更多学生话和心里话,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平易近人和深入人心。

优势之三:积累了宝贵的学生工作数据,对班级的生存状态和学生的基本数据有了360°的全面记录和即时呈现,能够积累大量的状态数据,这些“大数据”(Big Data)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即将到来的后信息时代,深入挖掘这些大数据,能够让我们探寻当下和未来学生工作的规律,随时检索、发现各种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从而提高了处理问题事务和“问题学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优势之四:提升了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使学工人员能够根据周围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变色”,主动触网、熟练用网、随时驻网、深入研网,有利于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双提升。

优势之五:改善了班级的“生态环境”,使班级这一概念更加具有弹性和可塑性,使得它未来可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而更新,打破了成长空间的局限,更加具有开放特征,既能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不断进行能量交换,又能保持一个“种群”的独特性,即和而不同、相伴共生。

由于具有丰富性、实用性和交互性,网班管理系统正逐步得到更多普通同学的认可,正在深入更多同学的心中。调查问卷显示,有25.7%的同学认为网络班级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有47.7%的学生认为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将来可能会消失,有45.9%的学生认为网络班级未来比较有发展前景。实践和调查都说明:与学生同步的、带有时代特征的、深入学生心灵之中的班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会有更大的生命力。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种不同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ICMS平台上能满足学生大部分需求。美国组织管理学家蒂莫西·斯塔格奇对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给出了新的解释:“最适合的生物是适应性最强的生物,这不是因为它们具有竞争性而是因为它们发现了对它们环境和谐一致的成功的生存方式。”[12]融入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是青年一代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过程,这也是他们必须学会的生存技能,是他们的一种“进化”过程。

雨果曾说:你可以阻挡一支入侵的军队,但你无法阻挡一种思想。[13]互联网与其说是一种技术发明不如说是一种数字思想,大学生是“数字化生活”的最先体验者,他们恰逢青春、满怀激情、充满好奇、喜欢沟通、不惧挑战 。在这个虚拟的、开放的、交互的、多元的、超越时空的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们既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兴奋和渴望,又怀着在虚拟世界孤独前行的胆怯与迷惘,他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现实世界和自由王国。但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镜像与折射,是历史的重现地和未来的诞生地,正如加拿大计算机和通信产业专家弗兰克·凯尔奇说:“一切可感的世界在网络上都可以模塑,网络世界也是真实的世界”。[14]大学的管理者和学生工作人员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服务,当我们的服务对象、服务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手段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和超前改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主旋律与非主流、现实和虚拟的较量中,大学管理者必须扮演“引领者”而非“守夜人”。在这一变革中,只有适应并预见学生的变化,不错位、不缺位、找准定位、与时俱进,才能引领未来。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admine5.com/article/2013115/484263.shtml.2013 -03 -2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杨士卿.当前高校班级功能弱化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122 -124.

[4]夏敏.大学班级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2,(10):89 -92.

[5]徐延庆.班级制、班主任制的演变及班主任的产生[J].东疆学刊(社会科学版),1989,(4):43 -46.

[6]张炎,张晓煜.论高校班级管理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9.

[7]肖绍聪.以生为本的大学班级管理方法构建[J].教育评论,2012,(5):63 -65.

[8]加德纳(沈效隆译).多元智能[M].上海:新华出版社,1999.102.

[9]华南.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76 -78.

[10]Chris Willis .Shayne Bowman.《We Media》,The Media Center.2003 -07.

[11]陈漫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4):79 -81.

[12]蒂莫西·斯塔格奇.协作领导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56.

[13]【加】弗兰克·凯尔奇.信息媒体革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68.

[14]徐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3.

猜你喜欢

大学班级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班级“四小怪”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