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23史美芳
史美芳
摘 要: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并在个人高端客户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时至今日,国内各家银行拓展中高端个人理财业务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滞。但是其缺点与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及时的对策是促进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转变。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问题;相应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50-02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活动。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可以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其中,理财顾问服务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涉及一定的个人理财业务,其业务收入已占到银行总收入的30%以上。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个人理财业务。中国已经达到了基本小康水平,人们的收入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运用这笔钱,如何让这笔钱带来最大利润,是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中国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始于代理收付型的“中间业务”,2004年9月,银监会正式批准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财富业务。自从中国加入了国际世贸组织,中国的金融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外来冲击,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改正缺点、完善体系、找到对策成为中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中国个人理财业务的投资方向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初创期,投资方向基本为银行间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初期的外币理财产品相比,人民币理财产品则更为规范,客户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相互隔离,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一是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则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股票和实业投资。在此种投资路径打通以后,理财产品形式上的创新层出不穷。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覆盖全球的投资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扩大了资源配置的半径,理财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利率、汇率挂钩的产品。
二、中国个人理财产品的特点
1.保险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中国的保险理财产品发展迅猛,同时也备受人民的欢迎。保险理财产品是资产配置的一种,虽然收益不高,但是相对安全稳健,适宜家庭进行长期的投资。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分红型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超出定价假设的盈余部分按一定比例向保险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新产品,类似于股票分红。但是分红险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保险,红利主要来源于死利差、利差益和费差益三方面。当然,红利收益与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果相匹配的,上不封顶,但是也可能没有。投连险是人寿保险与投资的结合,它的保险内容至少要包括一项保险责任。它分设账户来投资,有的账户风险大,有的账户可能风险小,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账户之间选择资金的比例。但是投连险的投资风险完全是由投保人承担。
万能险与投连险有相似之处,但它有最低保底收益,而且它的投资风险对于投连险来说相对稳健。不同的理财保险面临的风险和投资收益有所不同,高风险同时意味着高收益。其中,分红险是风险最小的险种,同样的收益也较少。消费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但是不要忘了买保险首先买的是保障,不能够只顾着理财而忘记了保障自身。
2.公益性、专属性创新产品彰显理财业务价值。在教师节期间,招商银行特别发行了“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教师专享理财计划”,在原有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基础上突出了尊师重道的理念。随后各大银行纷纷出台相关公益性的理财业务,带来了一股新时代的理财潮流,打破了原有非公益性、专属性的理财业务。更有利于推进文化理念深入人心,获得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支持。
3.产品短期化趋势显著,期限结构具体分明。与以往同类型产品相比,各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以招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所发行的全部理财产品中,期限在三个月(含)以内的产品数量占比达36.8%,期限在三个月至一年的产品占比达59.7%,而一年期以上的产品仅占全部产品3.5%。此举措获得了市民的良好反应。随后许多银行纷纷效仿,缩短理财产品的期限,使理财期限自由化。如工商银行“2008年第65期稳得利增强型信托投资理财产品”的期限为16天;中国银行的“博弈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分为14天、21天或1个月。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
1.从商业银行角度当前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员选聘上存在错误认识,一些商业银行简单地将信贷员、外勤人员、柜台人员等聘任为客户经理,对其不再进行更为专业系统的培训。而这些人员可能在工作中按原有工作的思维方式为客户所提供服务。从而使客户不能得到相应全面服务。(2)硬件设施不完善,一些银行虽然成立了理财中心或个人业务部,但在内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以及网点布局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银行机构设置及布局没有充分论证,结果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浪费。(3)银行的信誉、口碑,也是影响个人理财业务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客户经理采取不正当手段拉客户,银行可能赢来一时小利,但损害了多年积累的声誉,得不偿失。另外就是不注重银行自身的形象宣传,如产品形象、职工形象、实体形象及银行信誉等。
2.其他一些外部因素。居民现代金融意识不强,由于金融领域不了解,加上商业银行理财营销过分侧重于收益的宣传,没有严格履行风险提示义务,使大多数居民对风险与收益没有正确的认识,使居民的思维定格在一个相狭窄的空间,墨守陈规。只相信最为稳定的长期存款和短期存以及国库券等,而对一些稍微风险较高的个人理财产品望而却步。由于目前受政策、法律的限制,国内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达到大融合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现在中国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规模、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endprint
3.信托财产集合资金用于贷款可能引发潜在风险。由于央行对信托贷款利率下线没有规定,因此信托贷款可以规避商业贷款基准利率下限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另外,虽然从实质上看是商业银行对用款单位放贷,但由于信托贷款与信托理财资金不在商业银行表内核算,因此可以规避《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不用计提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基于此,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开展了与信托挂钩的理财业务,筹集资金的投向基本上是信托贷款。
信托贷款对银行和信托公司而言,都属于表外业务贷款的信用风险,完全由购买理财产品投资者承担。在此情形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对借款人一般不会进行授信尽职调查,对贷款用途也不会开展相关的监测工作,特别是贷款大部分在异地使用,就更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一旦用款单位出现还款风险,担保人又不能如期履行担保责任,将会给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
四、针对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1.积极培养理财意识和理财市场。中国各大商业银行从事个人理财业务时,应该了解自身内部机构特点。带领团队中优秀的专业人员,利用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客户了解更多相关新产品的信息,使其接受新产品、新思想、新理念。达到银行与客户的共赢。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突出产品尊贵形象、专业投资顾问服务以及理财服务多元化等。也要从客户利益出发,要致力于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客户量身定做相关计划,满足客户的需求,推荐适合客户的理财产品或产品组合;提供符合客户潜在需求的理财信息,提出资金汇划、转账的最优途径,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等手段来达到客户资产的保值的目的。要提供便捷的理财工具,采用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操作处理流程,全天候、全方位、多品种的面对面、互联网、电话等多样化渠道和一站式服务,VIP 客户的绿色通道和服务等方式,以实现客户在快节奏环境下对便利性的要求。此外,理财中心也可提供理财沙龙服务和专家理财顾问服务等,举办理财知识讲座,推介金融新产来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
2.创新理财产品。个人理财的重点是理财产品,关键是如何增加客户资金,如何为客户带来最大利润。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商业银行组建领导小组、科技部门、各业务部门,在充分研究并不断挖掘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加快理财产品创新:对汽车消费贷款、住房消费贷款、个人质押贷款等热点业务简化手续,放宽条件,改善服务,以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优势。依托高科技电子网络,将现有产品以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为载体进行整合提升,如开发理财软件,开发功能先进的“理财通”定活期储蓄自动转换业务等,不断扩展服务功能,提高技术含量。做大做精“银证通”、基金买卖、外汇实盘买卖、债券买卖、记账式黄金买卖等业务,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咨询,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积极寻找与国外银行在理财服务上的差距,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跨行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整合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业务,提供一站式综合。
3.培养专业性强的理财客户经理。在众多的个人理财产品中,如果缺乏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这种产品也不用发挥其最大的力量。因此,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素质是个人理财的关键一环。建立专业理财规划师的认证体系。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已经开始在中国着手培养理财师。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持的理财师资格认证考试也将在广东、浙江等11 省市开展。
参考文献:
[1] 个人理财的通用原则[J].安徽水利财会,2007,(3).
[2] 林功实.个人投资理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翟立宏.个人金融产品的特性:不同角度的考察及启示[J].经济问题,2005,(1).[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