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价值教育与其他相关教育思想之比较

2014-04-23王国炜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比较

王国炜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价值教育兴起于欧美,后传于我国,并与我国其他教育思想碰撞、交流、发展,引起国内教育思想界广泛关注。面对教育思想的多元化,为了准确把握价值教育的内涵,有必要厘清价值教育与其他相关教育思想的关系。本文主要论述了价值教育与其它相关五种教育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价值教育;教育思想;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欧美后传入我国的价值教育的提出源于现代性价值危机的一种考量,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国际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价值”在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哲学对价值的解释是传统的也是最普遍性的解释。哲学上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它是“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即事物或人满足个人主体或集体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的大小依赖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来决定,满足的程度越大,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也就越大。对于哲学中价值的解释人们没什么异议,但需要说明的是,哲学对价值的解释并不能反映出教育学科特别是价值教育领域中对价值内涵的特殊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对“价值”重新进行界定。

在价值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都试图对价值教育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国内学者石中英教授认为,价值教育中的价值,是主体提出和满足自身需要所应当遵循的正当性原则,是行为的指南、文化的核心与组织认同的基础,这里的价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历史多样性与可变性。吴亚林在《价值与教育》一书中,指出价值教育是基于生命,立足生活,强调生存的目的,而不是生存的手段;价值教育需要关注个体,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价值教育更要引导人们发现和创造价值,追求超越,最终走向自由。英国学者尼尔·赫克斯( Neil Hawkes)在《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和培养积极的价值》一书中认为,价值不仅决定我们思想、行为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基本的信念,而且还决定我们生活的立场和标准,可以说,价值是我们行为的总的指导原则。他列举了12项基本的价值原则如合作、幸福、责任感、率直、自由、和谐等。

显然,从教育特别是价值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价值,它指的是一些人类传统的优秀价值原则,这些价值原则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学生的价值理性、丰富他们的价值情感,激励他们积极的价值信念,进而指引学生的各种行为,并让学生以各种优秀的价值品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去开创更为美好的人生。价值教育中“价值”的内涵既超越了传统哲学中对价值的解释,也超越了国内所实施的价值教育中的价值的内涵,虽说“价值”教育中的价值也要转化为价值为学生所内化,但价值教育中的“价值”的内涵与外延更加宽广。

石中英教授在《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对价值教育下了个定义,“价值教育即指由学校这种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所负责实施的,通过引导、促进、反思和提升人们自身价值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价值素质包括价值观念、价值态度与情感、价值理性、价值信念及价值行动能力”,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价值教育这种教育实践活动教导人们基于正确的价值原则为人处世。

在教育实践中,具体的讲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价值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与目标,遵照一定的政策与操作规程,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提升合理的价值理性,建立坚定的价值信念,形成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对人进行全面、合理价值形成、合乎价值真理的教育。为了更加准确的理解价值教育的涵义,有必要将其与相关教育思想进行比较。

一、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当前我国的教育大多数还是基于传统的知识教育,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当然也存在价值教育的因素,科学知识与价值并非截然对立。

鲁洁教授针对我国当代教育现状,将知识教育概括为 “何以为生”的教育,将价值教育概括为“为何而生”的教育,其实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情感教育、精神教育等教育类型也关注“为何而生”,都是价值教育的具体表现。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个不争的教育事实就是普遍的实行知识教育。当初为了改变知识教育大行其道的局面,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现在已有十几年,但效果并不明显,依然未能改变高度重视知识教育的现状。人们对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解就是科学知识的教育,人们把知识提高到一个至高无上的高度,将知识完全客观化和客体化,等同于科学,把知识教育等同于科学教育,把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科学教育。“长期以来,在学校的科学教育中,盛行的是一种唯知识、唯技术、唯能力的教育。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科学文化的片面理解,不能全面把握科学文化的构成及其核心,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科学的价值、科学的精神等等排除在科学文化之外。以这种科学文化观为指导的科学教育只限于科学知识、科技技能等层面,抹煞了它的属人特征和内在的精神层面,使它变成一种纯粹‘与人无涉的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追求事实真理。应该说,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前提之一,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不是教育的全部。人们普遍的把知识看作是实证的知识或科学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知识的主体价值因素,人们对知识的基本认识就是最科学的知识是最客观、最纯粹的知识,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前提,这就是我国学者石中英所说的“现代知识型”。现代知识教育中的知识所追求的是那种客观、纯粹性知识概念,忽视知识中所蕴含的人的精神、意义与价值因素,“科学知识型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形而上学和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类知识和文明的进步,但是它同时又将人们陷入科学知识型的牢狱之中,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正是对科学知识的盲目崇拜,使现代教育缺失于价值教育。追求事实真理,传授“何以为生”的是知识教育的目的所在,这种是唯材的教育,是“成器”的教育,而价值教育正好与知识教育相对,它是属人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所追求的是价值真理,是教人“为何而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知识教育所存在的缺陷,正好可以通过价值教育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可以纠正现代知识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当然,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在知识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中,其实就传递着某种价值,例如,知识教育追求最客观、最纯粹的科学知识,求真务实是它的根本特征,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同样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即便如科学知识这样最客观、最精确和最具普遍性的知识之中仍蕴涵着一定的价值,何况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在当今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和家长或是认识观念上存在的偏差,或是来自于现实的外部压力,一味的强调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知识的客观效果,却忽视了科学真理和科学方法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激励,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培养。知识教育侧重认知层面,虽然某些学科教育也包含一些操作层面,但一般来讲,它是一种纯理性的认知。知识教育,很多时候将知和行分开来进行,价值教育可以纠正知识教育的弊端,将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并重、知行合一。进行价值教育,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既要把知识、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也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和接受教师的价值行为,如此我们方能实现价值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充分的挖掘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知识中的价值意蕴,将知识教育的内容用于价值教育,使其成为价值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认为是给人进行人生目的的教育,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信仰寄托,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从这种程度上来讲,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非常紧密。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探寻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生境界等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教育的思想来源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有效地思维方式,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寻求崇高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注重精神与人格的提升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思想来源,教育的道德价值、个体人生的精神寄托、人格的完善、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谐的天人关系和社群结构等都是道德教育关注的对象。虽然,中国的道德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个体的立命,但对于如何安身的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正因为道德教育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教育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既是中国人的心性结构中的深层积淀,也是我们当今进行价值教育的非常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文化宝库。“道德”也涉及到人们自身的发展方式、原则或方向,它是建立和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体系,因此,道德体系可以蕴含在价值体系之中,道德教育可以成为价值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价值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进行价值教育,就是发掘隐藏在道德教育中深层次的传统精神,而不能只是把传统精神当成一个学术概念,侧重于将转换问题当成一个学术问题来探究,而没有把它与我们自己的精神状况与生存状态联系起来。我们应该把传统的精神理想作为指引我们生存的价值目标,将其作为衡量我们的精神品格的价值尺度,把传统精神与我们的实际人生关联起来,道德教育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当今倡导的价值教育也有发人深省的启示,那就是教育必须直击人的心性,触动人的灵魂,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提供人的立命之所,就在于其深厚的人文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的精髓。“仁”是道德精神的形而上学实体,“我们可以说‘仁基本上是与人的自我更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完成的过程联系着的。”道德教育以“仁”的精神本体来塑造主体性人格,塑造中国人的心性结构,以“圣人”、“君子”、“贤人”、“士”等为目标导向,在生活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完善,实现“成人”的理想,这也是当代价值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在于:一方面,道德教育只注重其核心思想“仁”、努力把它向纵深挖掘,单纯的寻求人的精神内在的自我实现,把外部世界拒之于外。价值教育却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它从当代全球化社会的时代特征出发,在民主社会的多元化价值中寻求共同价值或共享价值。而且,价值教育更加注重价值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这正是道德教育所缺乏的。价值教育既要挖掘和促进人在人生目的深层问题上的发展,又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精神支柱。价值教育并不像道德教育那样,把人与现实社会隔绝起来,孤立的反省内心世界,而是把人置身于当代全球化社会的生存境域中去寻求全面提高人的价值素质,培养具有世界眼光,能够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公民。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主要以灌输、约束的教育方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进行强制灌输社会价值,培养出来的人具有价值体系,却缺乏价值主体性,这对人的心性结构的培养可以说是失败的。价值教育注重通过价值引导、价值发现、价值认同与宽容,在当今文化和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寻求核心价值,倡导共同价值,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同时,价值教育注重对青少年的价值引导,帮助他们发现、寻求和创造价值,培育出价值主体。

三、价值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和区别

价值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很紧密,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十几年,这种教育理念和思想主要针对那种单纯追求升学的应试教育,希望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来矫正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旨在锻造思想,打造符合道德规范的人生态度以及处世哲学,它和价值教育一样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既有区别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从理论基础上来讲,价值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更为密切,都是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从教育现实出发,以改革教育中的弊端和不足为目标,力图完善教育机制,优化学校管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价值教育的主要议题是人的价值素质提高,关注的是现在与未来生存与发展方式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价值教育是对素质教育思想的局部展开和具体深化。从理论的基础和终极目标的指向上,价值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同的,通过学校的价值教育,提高人的价值素质,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学会反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即生存与发展的依据、原则或方向。价值教育着重于具体解决价值素质的提高,选择现在与未来生存与发展方式的问题,因此,研究价值教育、推进价值教育,不能割裂与素质教育的联系,可以从素质教育思想中吸取合理的成分加以补充,丰富价值教育的内涵,补充价值素养的成分,深化人的目的性的意义与价值。

四、价值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价值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和区别又何在呢?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教育活动以及社会学习,通过人文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追寻人文精神。中国人文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里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为世界和人确立价值方向。杜时忠认为,人文教育的四个观念是,“第一,超越的人性观;第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第三,注重陶冶的课程观;第四,非强制的方法观。” 人文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人文教育唤醒个人自觉,克服应试教育的偏失,凝聚民族精神,对社会进行正确的人文导向,消除市场经济过程中唯物质主义的消极影响,提高民众的人文素质,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为经济发展进行人文设计。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也是价值教育的核心精神,人文价值是价值教育的方向性的价值,同时也是一种目的性的价值,人文教育可以作为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基础,因此可以说人文教育与价值教育联系相当紧密。

当然,价值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有区别的,价值教育的内容要比人文教育更为广泛、深刻,价值教育通过对合理价值的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价值理性,形成合理的价值结构,提高受教育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增加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而价值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文精神,更重的是它立足人的生活、以人的目的性为核心思想,坚持全面、合理的价值系统的教育,从而提高人的价值意识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培育和提高学生全面的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因此,价值教育的内容要比人文教育更宽广。

五、价值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在这里,简单的阐述下价值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价值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就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呈现价值观念、阐释价值观念和宣传价值观念,从而强化对事物的认知,将价值观念内化成为现实的行动。我们平常所说的“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就是价值观教育,它主要关注价值理论或价值哲学的教育,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等。“集体主义”可以说是一种价值观,但是不是一种指导行为的价值原则呢?这是值得商榷的。一般而言,某种单一的价值原则很难构成一种价值观,往往是一系列的价值原则蕴含在一种价值观里面。像“团结”、“忠诚”、“谦逊”、“宽容”等诸多的价值原则就蕴含在“集体主义”这种价值观里面,当然它们也可能蕴含在其他价值观里面。价值观主要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价值原则得以体现和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不能将一定的价值观最终具体化,化为一些具体的相关价值原则的学习和实践,就会变为一种纯粹价值知识或价值理论的学习,就不能充分的塑造人们良好的行为和培育良好的价值品质。价值教育既关注观念形态的价值范畴的呈现、阐释和宣传,将价值观念内化成为人的现实行为能力,但更关注如何实现更加广泛的价值目标和教育目标。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态度,陶冶健康的价值情感,培育自主选择的价值理性,建立坚定的价值信念,将其整合到日常生活与现实行动中,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能更好的自主的选择生存和发展方式,这是价值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价值教育不仅蕴含着价值观教育,而且在目标上更加强调通过教育形成正当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价值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丰富与拓展。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价值教育既是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也是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

简言之,实施价值教育,一方面要倡导和推进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丰富教育的内容,改革教育的方法,完善教育的形式,多方位的寻找教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价值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自主的选择生存与发展方式,提升生命价值与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

[5] [美]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6]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本文审稿 王凤玲)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比较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