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2014-04-23冯时珍
冯时珍
摘 要: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作为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价值维度,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探讨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选择和方向目标,从而增强其运用于现实的理论弹性与指导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政治文明建设;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政治伦理概念,也没有撰写过专门的政治伦理学著作,但其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马克思政治伦理遗产因其历史视野思维方式和价值诉求,在当代中国仍然“在场”,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下,探讨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政治伦理的基本观念
我们对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的把握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认识: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性质、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这三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的。
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性质或政治的伦理性质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其哲学是指向此岸世界,改变旧社会旧关系,建立新社会新关系,而非彼岸世界的玄虚。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所从事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政治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
马克思政治伦理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政治主体而言,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由于处于社会底层,表现出种种异化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完全丧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显示出,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把人类解放与历史唯物主义联系起来,寻求到了一种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方法。马克思确立了“现实的人”作为其逻辑起点,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是以“抽象的人”为依据,从而使得“现实的人”出现了异化,人的价值和意义缺场。
二、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审读
(一)马克思政治思想:显性与隐性并存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伦理概念,但其政治思想中却真实的蕴含了丰富的政治伦理关怀,即政治表述是其显性表现,而伦理追求则是其隐性存在。
1.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显性表述。通过研究马克思的著作可以发现,贯穿于整个马克思思想与实践的一个主题就是对政治现实的关注。马克思毕生都在探寻人类解放之路,但他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政治论述,却被误认为是“伦理的缺失”。马克思对政治规律的分析清晰无误,他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代替腐朽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 马克思政治思想中伦理关怀的隐性存在。在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显性表述的背后,蕴涵了丰富的政治伦理关怀及其伦理价值追求。这种政治伦理关怀及其伦理价值追求作为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价值支撑,是一种真实的隐性存在。马克思政治思想显性存在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隐性并存,主要是由当初的社会所处的客观环境、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思想功能所决定。
(二)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应然与必然
1.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应然分析。“应然”指的是应该的样子,与“实然”相对,“实然”指的是实际的样子。“应然”是表明事物理想状态的词汇。从马克思政治伦理意义上来说,应然是指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而衍生的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期盼。政治伦理的应然分析贯穿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始终。事实证明,马克思政治伦理所关怀的人类解放通过实践是可以由实然到应然的。
2.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必然论证。“必然”在哲学上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来看,必然是指马克思设计的政治伦理目标最终成为现实是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必定结果。伦理、道德为政治服务"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无可否认的意识形态的内在规律性。但同时政治也要为伦理、道德的实践要求服务。
(三)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局限与超越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局限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 时代局限性
事实证明,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世事的变化是马克思所不能想像的。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可见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2.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现代,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生发的时代相去甚远,加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进行“修修补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变化面前,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个别结论,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其阶级构成、整体素质、生活水平及其思想意识与政治行为,使得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伦理关怀的内容和具体方式与现代情形不完全适合。
其次,马克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治权力关系等进行了价值判断,这些判断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面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
再次,马克思关于政治制度的正义追求中,论及到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非正义性,并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制度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鉴于当时状况,马克思是从根本制度层面,即主要是从社会形态意义上,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行理论、现实分析。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超越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 时代超越性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总体上仍然具有应用对象而显示出其超越时代的永恒性。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不是单纯从伦理道德角度得出的应然结论,而是在遵照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必然结论。这种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这两个方面均决定了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具有时代超越性
2.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超越性。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生发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两点决定了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具有时代超越性,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
首先,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非道德性判断是客观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这一根本性的规定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道德的。其次,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义性分析是真实的。鉴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非道德性,马克思设想了替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新型政治制度,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再次,马克思超越政治制度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是永恒的、现实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类解放的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类克服了自然的盲目性与社会支配性的“自由王国”,这是人类值得追求的社会,也是为此值得付出的社会!
三、 现代启示
(一)理论意义
首先,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价值追求与伦理意义的发掘,有利于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气质与伦理关怀,从而为完整理解、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提供一种思维视角与认识维度。
其次,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对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属于交叉学科,直接关涉多学科内容。对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对诸多学科研究均有一定启发意义。
再次,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政治伦理课题的研究探讨。目前,政治伦理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概念界定、学科理论、范畴体系、研究方法等还处于探索时期。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既是我国政治伦理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政治伦理研究创新、发展的理论源泉。
(二)实践价值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归结到一点,即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体现在马克思每一具体论述中,换言之,马克思的每一具体论述都可以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阐发,从而使之成为指导现实生活的理论资源与思想宝库。
1. 政治主体伦理关怀的启示:“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指导
首先,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但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运思与实践诉求。
其次,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指导。马克思对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不仅包括关怀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关怀的实践指导。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中“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这种超越性,就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全体社会成员是对政治权力主体的超越,换言之,是政治权力主体的不断扩大。马克思明确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种“以人为本”之“人”的超越性不是泛泛而论,而是要通过具体措施使之变成现实。
目前的我国,受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还不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社会发展机会与利益保障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保证机会均等,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但必须认识到,由于个体的差异,机会均等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平等。马克思认为这正是资产阶级权利的局限性,因此,“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目前,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还需要社会通过制度安排,以适当的差异来救济机会均等所带来的结果不平等,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与利益在社会中平等地得以实现。
2. 政治关系价值判断的意义: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价值导向与内容依据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基本的政治关系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涵盖了政治权利关系的主要内容。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国家一经产生,就凭借强大的国家政权主导、支配社会,同时也造成了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与掣肘。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追求就是要从根本上废除国家,实现社会解放、人类解放。
现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国家权威的“二次分配”,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建立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相对于全能政府而言的。全能政府是唯一的权力主体与治理中心,政府与社会就是治理与被治理的单一支配关系。全能政府的规模、职能、权力以及行为方式不受社会限制,其权力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显然,全能政府与善治背道而驰,也与马克思关于国家权力复归于社会的宗旨截然相反。“有限政府是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有限政府的根本要义是法治,也就是依法而治。它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作用,强调权力的使用和限制以法律为依据和标准。这里的法治主要是通过法律对政府权力的性质、目的、程度、行使的范围与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
(2)加强官德建设,主要是强化各级党政干部公共权力价值观的培育。价值观一般由三部分构成:“认知过程(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情感过程(由感情引起的)和行为过程(行为方面的)”。三个环节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党政干部公共权力价值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也应与此一致。
(3)公民社会的培育。
要保证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就要培育公民参与管理的组织,这是实现公民参与权的平台。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锻炼公民的参政能力,树立公民的责任义务观念,为公民参与国家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公民教育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前提;公民社会是公民教育的结果。只有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资质的公民,公民社会才能在完全意义上形成,也才能在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3. 政治制度正义追求的价值:建设正义政治制度的理念指导与实践参照。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侧重的是制度伦理、制度正义问题,可以说对制度的正义追求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的视域里,正义制度是指具有公正合理精神的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包括正义政治制度和正义社会制度。前者是指政治存续期间的制度;后者是指国家消亡、政治社会结束后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即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也是对正义政治制度的扬弃与超越。这种正义制度思想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制度正义的理念指导。制度正义是蕴涵于制度之中的合理的目标追求与正当的价值导向,是对制度建立根据的正当性考量与制度属性的正义诉求。制度正义是制度伦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制度伦理的主要表现。制度正义不仅是基于现实的伦理理念,更是面向未来的应然追求。因此,制度正义是正义的制度安排的理念指导。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在马克思制度正义的追求中,没有脱离实践,陷于空想。关于制度正义的认识与历史观是一致的。马克思认为,衡量政治制度是否正义的标准是“人的解放”与“生产力的发展”,即政治制度必须有利于人的解放与生产力的发展才具有正义性。基于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较之封建专制制度正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较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正义。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仍然是政治社会的正义制度,不能保证全人类的利益。因此,必须发展到阶级与政治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正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赵笑蕾.以人为本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N].人民日报,2012-10-24.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10]刘武根.执政伦理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本文审稿 蒋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