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育人导向的高校院系学生工作职责探析

2014-04-23陈洪权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

陈洪权

摘 要:院系学生工作内涵随高校人才培养使命的深化而不断丰富,育人成为工作的中心目标。本文基于学生工作的育人导向系统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并提炼院系学生工作职责与任务,为建立高校院系学生工作评价体系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高校院系;学生工作;育人导向;机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校以师为本,师以生为基。”学生工作是高校诞生的逻辑结果,伴随高校发展壮大而得到加强,同时随高校使命内涵的不断深化而更加丰富,且充满挑战。从狭义上看,高校学生工作指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即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全过程事务性管理活动的集合。“一切为了学生”成为指导思想,其内涵界定于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缴费管理、学习到课、事故防止、社团组织等事务与服务层面。从广义上看,学生工作指高校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走向成功的一切活动,即实现入校时“自然人”向毕业时“社会人”质变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全素质的管理。将“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指导思想,工作渗透于培养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成人、如何成才、如何成功各环节,实现高校的“育人”功能。本文基于育人导向系统分析高校院系学生工作职能,探索院系学生工作职责与任务,为建立科学的高校院系学生工作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一、高校学生工作内涵演变与形态特征

(一)制度建设从创建到完善

1. 制度初创,机构定位。

建国以来至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处于制度化的建设阶段。改革开放之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借鉴苏联模式①,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突出对大学生的学籍管理。1961年公布的《高校六十条》(即《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具有标志性意义,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工作方针以及培养目标。各高校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并在院系设置专职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并向班级派政治辅导员,这一管理体系,至今为高校所沿用。

2. 法律完善,内涵深化。

90年代到新世纪初,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1989年11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99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规范和丰富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上的内容。特别是2005年3月教育部修订199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高等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育人功能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鼓励在校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内涵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向“育人”目标的拓展,为高校学生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高校学生工作形态特征

以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关系为分析主轴,从管理目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内容三方面考察,高校学生工作大致经历了“管制型”、“辅导型”和“塑造型”三种形态。

1. 管制型

“管制型”学生工作形态,以保障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为根本目的,通过制定严格规制,惩治学生不良行为(不良思想),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大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强制手段在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

2. 辅导型

“辅导型”学生工作形态,以促进大学生成长为目标,通过创造环境和条件,营造成长氛围,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类似于家长与孩子关系,服务、引导多于强制管理。

3. 塑造型

“塑造型”学生工作形态,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根本目标,引入现代教育理念,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多管齐下,全员培育,推动大学生融入社会,走向成功。学生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更多地扮演着“人生教练”、“素质导师”角色。

学生工作的形态说明了高校学生工作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形态可以存在于同一高校的不同时期,也可以存在于同一时期学生工作不同层面。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院系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整体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育人”重任。

二、育人导向下的院系学生工作职能

院系学生工作建设的实质,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学生工作理念为先导,以建设院系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学生工作机制为核心,以落实学校战略为前提,以学生成功为根本目标,以育人过程为工作平台,以科学的规制为保障,集理念创新、制度创设、环境创建、追求成效于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建设工程①。目前,院系学生工作面临学科聚类性与专业复合化,学生数量庞大、结构层次复杂,学生与家长要求成功的欲望强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的严峻挑战,呈现出工作内容的繁杂性、工作过程连贯性、工作目标具体性和工作行为针对性的特点。因此,要以育人目标为中心,学风建设为重点,创新工作理念与技术方法,充实学生工作的职能。

1. 育人理念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院系学生工作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全员育人意识,全过程培育意识,成人、成才与成功意识。在创新中实现学生工作理念的超越②:由事务管理型向研究型的超越;由“管理”学生向“发展”学生的超越;由灌输模式向关心模式的超越;由道德“说教”向道德“身教”的超越;由专职教育向系统教育的超越;由以教师为管理主体向以学生为管理主体的超越,建立院系学生工作新格局。

2. 育人机制创建

学生工作规制是学生工作的可靠基础。规范的制度和程序是学生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也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育人机制创建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规章层面,站在育人的角度,保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有效落实,制定科学、严谨的制度规范,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其次是程序层面。院系学生工作各种规范的制定要体现工作流程性,确保工作透明、公开,有条不紊。机制创建涉及组织与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既要体现制度的约束性,又要体现工作的民主性。

3. 育人环境创造

育人环境,指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成才内在动力为目标,建立保障学生成人、成才的配套服务体系。包括学生工作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表现为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氛围,包括学风建设,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硬件建设就是加大教学、实验、创新、文体美等设施投入,美化、质化校园环境。

4. 育人目标导向

目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研究涉及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是学校和运动情境中动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成就目标是一种介于具体目标和抽象目标之间的目标水平,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的的认知表征……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一个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学生工作成就(或育人效果)往往以成就目标来衡量。设定育人目标可以激励大学生为之奋斗,同时也引导学生工作的方向。它体现着育人过程的“流程性价值”和育人成果的“社会性价值”。育人过程“流程性价值”突出过程的正向描述,反映着学生在经历中的成长体验。育人过程成就体现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品格与观念变化、专业学习过程与素质积淀,以及校园内外的各种表现之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优良表现的归集。育人成果(或育人成功)重在对“成功标志”的定义。根据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赵作斌,2007),大学生的成功可以分解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学生工作要设定成功的目标细则(数量标准)。

三、院系学生工作育人职责细分

高校的扩招背景下,校院系两级共同承担学生工作成为历史的必然。以育人为中心,将学生工作定位于一个完整的系统,适应于“投入-过程-产出”经济学模式,有利于系统分析院系学生工作的职责,不仅体现对学生工作目标性和过程性特点的认识,而且可以为院系工作评价提供基础信息。

(一)学生工作资源类职责

保证院系学生工作正常展开而必须具备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支持、设备设施、信息等要素)的配备。包括学生工作责任人与团队组建;工作组织架构与职责定位;工作规章制定与工作流程安排;信息传递;经费保障。

(二)学生工作过程类职责

推动学生工作健康有意义的活动过程控制。包括思想建设(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思想熏陶、宣传舆论导向);学风建设(学风教育、考风考纪、学习秩序、创新活动);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学术氛围、自强自立、标杆效应、社团活动、寝室文化)建设;主题活动(思想政治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建设;学生生涯(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管理;学生日常(家庭信息、学业预警、行为规范、心理咨询、“资助贷”)管理。

(三)学生工作成果类职责

1. 学生管理成果

综合类表彰奖项(如,校内“优秀班集体”,校外“三好学生”等)获取;事件(责任事故频次、突发事件及违纪违规处置)控制;综合类管理绩效(学费缴费率、学习到课率、学业达标率、成功就业率)达标。

2. 学生成长成果

品德成长(党团表现、社会实践与“三下乡”表现、特殊行为表现);学业成长(学习参与度、素质学分积累与平均、考证考级通过率、优秀毕业论文、学术研究论文、创新专利成果、考研与考公录取率);美体成长(校内外文体类赛事获奖、校内比赛名次、健康达标率、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3. 学生成才成果

学业成功(毕业证与学位证获取率);就业成功(就业岗位质量与层次、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认同度);创业成功(创业实践覆盖面、创业注册成功率)。

除此之处,我们还可以从多个视角归纳以关注院系学生工作职责渗透范围。如以过程为导向,将学生工作职能归结为三大职能:新生入学培育、学年内(专业与非专业素质)培育和毕业应对培育,以观察学生的成长节奏;如以内容导向,将学生工作归结为四个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学业成就和学生社会影响,从不同层面分析影响学生工作的若干要素;以行为导向,将学生工作职能归结为:规范学生、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突出学生工作行为主线。同时,还可按学生工作的涉及的区域大小,以层面为导向归结:个人行为文明、班级建设文明、校园文化文明和社会责任文明。

四、院系学生工作职能解构模型

以高校育人功能为导向,立足工作职能分层,构建院系学生工作职责体系,分解职责形成工作任务簇。以任务的达成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育人为导向的院系学生工作职能解构模型(如下图):

(本文审稿 王元璋)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
“互联网+”视野下职业院校学生工作
浅谈高等专科学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基于学生工作视阈下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法治视阈中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思路探析
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