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拓展教学的三度

2014-04-20华小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广度语文课程课外

华小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扎实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外拓展阅读。通过“难易适度”的阅读材料,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具有“知识广度”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具有“思想高度”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由“言”至“文”,学“言”为“文”的目的。

一、难易适度

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成为他们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循序渐进中由浅入深地获得更多的文言文知识,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适度的课外拓展阅读是解决这一“当务之急”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母语教育课程,文言文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走进文本,通过研读文本,最后走出文本,在拓展阅读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适度”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难和易适度,二是质和量适度。讲解《郑人买履》时,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寓言导入,过渡到课文的讲解,然后拓展阅读《韩非子·说林上》的另一段文字:

鲁人身善织屦(jù 麻鞋),妻善织缟(白绢),而欲徙于越……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同学之间讨论启发,很快便了疏通文意,而且明白了此则寓言的含义:一个人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由此可见,难易适度、质量相当的拓展阅读,是有效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轻松突破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懂了”但不是“会了”,“会了”但不是“熟了”的文言文学习困境的教学策略之一。

二、知识广度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的拓展阅读,都“受到教材的约束,因为作者的倾向,编者的意图与课标的意图都寄寓在教材之中。尽管课外拓展不属于‘教教材’的范畴,而属于‘用教材教’的范畴,但其依据却是教材。所以,教材规定着课外拓展的目标、重点与难点”,课外拓展必须“以教材为本”。如果师生仅仅满足于语文教材的一两百篇课文,不能自觉地进行同类知识循序渐进的拓展和延伸,那是像“井底之蛙”一样没有远见的教法,是一种“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的学法,是一种脱离时代、社会和生活实际的做法。对于教起来比较枯燥,学起来比较困难,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和思想精华的文言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三维”目标,不断调节、更新、拓宽文言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一年半载的训练,学生对于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基本可以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按照“增”“删”“调”“留”“换”的方法,初步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此时,教师拓展阅读的重点就不能再拘泥于文言实词和常用句式,而应该及时转向知识广度的开拓上。学习阎伯理《黄鹤楼》,拓展阅读的是崔颢《黄鹤楼》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同一主题古代诗文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同样都是引用“费祎登仙”神话,同样都为自己的诗文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但是阎伯理的目的是引出黄鹤楼命名的原因;崔颢是为了书写今昔变化之大,抒发寂寞惆怅的思乡之情,李白是为了交代送别地点及不舍、担心和祝福。在新旧知识的“纵横联系”中,将“原生态”的诗文材料变成“教学态”的拓展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为他们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思想高度

任何知识的习得,必然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文言文拓展阅读,只有通过适度“量”的积累,才可能达到训练“质”的提升。教师除了选择“难易适度”、具有“知识广度”的阅读材料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所选材料的“思想高度”,立足学生思维力度的提高,体现拓展阅读对学生学习和做人的价值和意义。

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家庭教养的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兴趣态度等存在很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与“教材”相比,拓展阅读可以突破“统一”编选的标准,所用材料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将广泛参与、主动思考、“因材施教”,“个性阅读和个性表达”落到实处。

在《赵普》的拓展阅读中,笔者本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宗旨,提供三则材料和相关问题,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自由选做,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又训练了他们比较鉴别、整体把握、辩证思考的能力,取得了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秉烛之明,熟与昧行乎?”(刘向《说苑·建本》)

【问题】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是指什么?师旷在回答中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这么理解?

材料二 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旨须自负,尝亲登石掖门观之。(沈括《梦溪笔谈 宋太祖治军》)

【问题】结合课文和选文,说说你对宋太祖的认识。

材料三 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宋史·赵普传》)

【问题】翻译,再写出两条类似“手不释卷”含义的成语故事。

中华文化深厚博大,语文课程内涵丰富。“难易适度”、具有“知识广度”和“思想高度”的拓展阅读,在熏陶、感染、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广大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努力接近“大语文”的教育目标——“读书读人读生活,品文品情品人生”。

猜你喜欢

广度语文课程课外
小满课外班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网络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中的运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