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综合学习 演绎精彩语文
2014-04-20王乐生
王乐生
“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初中新课程理念而提出的一项重要语文课程改革,体现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新理念,着眼于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文学活动、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等,让学生在较自由、开放的环境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表现等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综合性学习”,以促进学生向全能方向发展。
一、灵活拓展,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将学生从单一的课堂内容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地接触各种类型的知识,而不仅仅依附于狭隘的课本知识。要想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就必须以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一方面要以更深刻、更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来揭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设计出更有趣、更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以辐射式的学习方法,来接触更加广阔的知识。
游戏、实践、调查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其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和体验,而不只关心书本上已有的结论。比如在“寻觅春天”的综合性学习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自然,探索春天在自然界中所留下的痕迹,如放风筝、踏青。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于春天来了的证据,比如迎春花花瓣、绿草、燕子的叫声等等。当然,与自然接触只是开展学习的一个“热身”活动,老师也可以围绕着“春天”的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类型的作品,比如画画、剪纸、舞蹈、唱歌、写诗、朗诵等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还可以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魅力,接受情感上的熏陶,提升自身的情感修养。在最后的总结过程中,可以开展“小组成果展”,以互评、互相打分的形式来衡量各小组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总结本次综合性学习中的经验,分享本次活动中比较有趣的事;并对遇到的一些困难进行探讨,为下一次的综合性学习积累一定的经验。最后,老师可以布置有关于春天的作文,让学生将对春天的认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保留实践成果,还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又如以课文沈从文《端午日》而展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赛龙舟开展游戏竞赛活动,一方面以熟悉端午节的一些传统,引申课堂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如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习俗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早热身,奠定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的活动基调。这些课堂导入的内容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追求形式的创新,以创造性的课堂活动和新颖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目光,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知识呈现形式,避免学生由于审美疲劳而产生的精力不集中、参与积极性低等现象。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有展示才能的才艺活动,也有小组合作的创造性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将为学生带来一场学习上的盛宴,让他们由衷地热爱学习,由衷地爱上语文。
二、精心选择,扩大主题空间
在主题的选择上,仅仅依赖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主题来,一方面使得“综合性学习”的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确保主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显示出时代性和新颖性。只有围绕着可探索性较高的主题,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他们才能够有话可说,踊跃发言,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方面,老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本中“综合性学习”主题所给的提示,适当地做出调整,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教材在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人生、自然科学、亲情友情、文化积累以及方法指导,它从“小我”到“大我”,从理论到实践,从意识到物质,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发现虽然这些主题极其重视母语文化的传承,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但由于教材面向的是各个地区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取上具有普遍意义,个性突出不强,缺乏独特的色彩,很多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被排除在课本之外。这一种选材上的不足使得学生对于各个区域文化、习俗的认识缺乏整体性,甚至学生对于本土的文化也缺乏一定的了解。为了弥补教材综合性学习主题上的缺陷,老师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地调整。考虑到“文化积累”这一主题范围比较宽泛,且与乡土文化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老师可以将这两者进行替代。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结合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时事热点,将课本知识与其进行紧密地结合,这不仅能够创造出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主题,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跨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比如,近几年,“临时工事件”屡发。河南中牟县76岁的菜农张会全在卖红薯时,被执法城管掀了菜摊,连连扇脸,后有关部门称打人者为临时工。江西修水县一居民到派出所为孩子办户口,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办事女警竟然发怒谩骂,将材料砸向这位居民,事发后,修水县公安局辞退当事人蒋某,并称蒋某为聘用人员,非在编警察……“怎么又是临时工?”“干坏事的总是临时工。”“临时工成了替罪羊”的网评如潮。老师可以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将其与课文《皇帝的新衣》结合起来,设置“新时代背景下皇帝新衣”的主题,让学生从“欲盖弥彰”、“自欺欺人”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以上案例中政府的行为。这一类主题将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申到社会中来,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状,将学生提升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的思想境界上来。
三、落实活动各个环节,强化综合性学习效果
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的确定以及活动的导入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要想真正强化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就必须注意活动各个环节是否流畅、过渡是否自然、重点是否突出、活动是否具有整体性。由于综合性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所设计的活动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也很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力的整合;2.能力的综合;3.学科的联合;4.课内外的结合。所以,综合性学习中活动的环节也比较多。老师就必须严格落实各个环节,使活动更加紧凑、针对性更强。那么老师要如何连贯这些环节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因此老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按照容易——较容易——复杂的顺序,合理地布置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比如在《遨游汉字王国》 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中,老师主要可以设置有趣的汉字、我爱你汉字、唱吟汉字等几个环节。“有趣的汉字”主要通过猜字谜、谐音、汉字笑话来帮助学生走近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这一环节主要起着铺垫、过渡的作用,其在形式上也显得比较自由和轻松。“我爱你汉字”这一环节通过初步了解汉字演变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搜集有关错别字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一系列子活动来让学生认识汉字所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培养学生自觉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这一环节需要学生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对汉字展开调查,与第一个环节相比,其对学生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唱吟汉字”需要学生综合前两个环节中的知识,包括主观上对汉字的认识、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特殊汉字现象,并以具体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仅考察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逐层递上的活动设置,不仅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老师必须注意实践的功能,发挥实践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使活动基本上形成实践——认识——实践的线性模式,以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前一个“实践”与后一个“实践”并不完全相同。从目的上来看,前一个是为“认识”所服务的,即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某一件事物得到深刻的认识;而后一个是对“认识”的深化,即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其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升华。老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中,必须认清这两者的关系。
我们仍以《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中的三个环节为例,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老师以猜字谜、欣赏活动、观察活动、调研活动等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以下的认识:中国汉字发展源远流长,是我国宝贵的财富;中国汉字的发展规律;振兴汉字、规范汉字的重要性等等。学生再将这些认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比如通过举办书法展、改错别字比赛等形式来呼吁社会各界要规范的使用汉字。通过这一种互相呼应的环节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活动的体验,从而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摆脱简单接受、重复和记忆知识的教育方法。
四、结束语
“综合性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的重形式轻内容,有的缺乏灵活性等等。因此,老师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要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又要准确把握重点,突出“语文性”。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一方面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运用各种手段突出语文的特点,挖掘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