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要读言与疏文并举

2014-04-20李伟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闲人夜游文意

李伟中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教学现状并非如人所愿,成效差强人意。究其根源在于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有的可能偏重于解词释义,强调字字翻译,句句落实,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名篇讲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还有的可能偏重于文学鉴赏,轻于文本解释,架空赏析,把一些意蕴隽永的经典讲得一知半解,华而不实。这两种倾向都偏离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益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文言经典是漫长历史的积淀,也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它将古汉语的语言魅力、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可见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掌握字词句法,积累文言重要词语,理解句意;二是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所谓“文”,指文章的语言形式,所谓“道”,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因而这两个目标是彼此相依又相互融合的。

如何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这是无法回避的两个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先看下面一段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观书之法”的论述: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这段文字不仅谈了“熟读其言”、“精思其意”的读书之法,也生动地指出了“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的解决疑难和突破关键的方法。这也给教学一个启示: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要融入“观文之法”。以学生的熟读精思,凸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又能以“教”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的品读,找到进入文本的突破口,循序渐进地攻克难点而有所得。让学生成为自主阅读的构建者,教师成为学生深入感悟的引领者。

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及其言简意丰的特征,将“品读简练的语言”和“领悟丰富的文意”定位为学习目标。以“读懂”文本为起点,以“读言”“疏文”为途径,以“读出”情思为目的。熟读文本,在读中疏通文意;品读文本,疏去枝节,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研读文本,疏理行文脉络,领会主旨。笔者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为例,探究为学生构建文言文阅读路径的策略:以“读言”与“疏文”的自然融合,提升文言阅读的品质。

先引用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的《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读苏轼的一篇散文》中的鉴赏片段,分析《记承天寺夜游》的特色。

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寻”字又分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怀民亦未寝”的“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在月光倾泻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从“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寻友访寺,写月夜美景,然后将眼前即景推展开去,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古今名作鉴赏集萃》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不满百字,言简意赅,比喻精妙,描绘了月夜庭院景色如梦如幻的美妙,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澄澈的世界。叙事简洁,写景如画,融情于景,意味深长,情思如水,汩汩而流。

下面说说教学思路和内容的呈现,谈谈笔者的教学思考。

一、熟读其言,疏通其文,通晓其意

学生有感情地自主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并自读课文注释,在读中逐步明晰语句的意思,然后陈述全文的内容。

学生自主诵读,熟悉文本,对照课文注释,边读边疏理文中生字词的音义。联系上下文,直译句语,无法直译时,可以根据理解意译。从而整体把握文意,并能完整流畅地陈述内容,理清全文层次结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重视熟读,在读中释词译句,注重积累,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二、品读其言,疏枝去叶,品味其情

学生在通晓文意之后,再细读这些关键语句,说出叙事和绘景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简练的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①月色入户,欣然( 愉快的样子)起行。(记叙)

见月欣然:难得月色如水,欣然相迎,与之作伴,不愿辜负这良辰美景。

②念(想、思考)无与为乐(没有一同欢乐)者

境况寂寥:谪居黄州,交友稀少,无人同乐。

③怀民亦(也)未寝,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写景)

寻友赏月:“亦”字写出了他与怀民境遇相似,相知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原来)竹柏影也。

月下释怀:“空明”传神地写出了月光如水般澄澈透明。“盖”有“原来”的意思,写出了作者“恍然大悟”之感。可见他沉浸在明澈的月光中,似乎摆脱沉重的谪迁之感,安闲恬淡。

⑤但(只是)少闲人(清闲的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对月慨叹:自居“闲人”,流连光景,自适自乐。

学生自主阅读,初识文意,自然也会有所困惑和疑难之处,还需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以读促思,侧重揣摩和品味关键语句,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和重要语句,深入领会文意,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提炼品读关键语句,剖析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研读其文,疏理脉络,品析其志

从“见月欣喜”到“月下寻友”,再从“相与赏月”到“对月慨叹”,在清晰流畅的行文中,无一句不涌动着作者的情思。对月释怀,自叹月下一“闲人”。结合“品读关键语句”学习环节,疏理苏轼的情感脉络,品析作者自称“闲人”的感叹中,又隐含着怎样的真实心境?

(1)从“欣然起行”的夜游心境来解析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难得月色入户,夜游赏月,领略美妙的月光,诗人自谓“闲人”而流连光景,自乐其乐。

(2)从“无与为乐者”的夜游境况来品析

作者被贬后,门庭冷落,寂寞寡欢,在静谧的月夜,冰清玉洁的透明的境界让他内心沉静,给他带来了慰藉心灵的温暖。诗人感叹世人忙于名利,而他这样的“闲人”能投身于在良辰美景之中,月中释怀,忘怀得失,自宽自慰。

(3)从“相与中庭”的夜游方式来研读

苏轼被贬黄州,为什么“无与为乐者”,并感叹“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疑问引出学生阅读苏轼同时期创作的《卜算子》,并给学生作简要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它孤傲、自甘寂寞,不肯同流合污。诗人以孤鸿自比,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词中的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苏轼何尝不是这样?他不愿作追名逐利的小人,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甘愿作月下一“闲人”。寻找与他境遇相似、情怀相投的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共同赏月。这个“闲人”既有享受月下宁静的旷达,也有感慨命运有志难酬的孤高自傲。

从文章的行文构思入手,将从文字中读出的情感碎片,遵循作者行文思路重新组合,整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找到其情思的发端,并触摸其思绪涌动起伏的过程。通过分析作者情感的演变的轨迹,窥探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要统观行文思路,按作者的思路去品析理解,才能透彻地深入领悟真实的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读言”和“疏文”的自然融合,以读促思,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又体验探究了“文”美,使“言”与“文”得到了统一。以“言”入“文”,借读悟文,既注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又为学生深入品读并领悟意蕴构建了阅读路径和方法。

猜你喜欢

闲人夜游文意
忙人与闲人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在水边
夜游蜡像馆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夜游青岛去哪里
夜游桃花江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