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及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福建高校非外语专业选修翻译需求的调查

2014-04-18

关键词:笔译口译外语

黄 加 振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大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到2013年7月,全国有106所院校获批开设翻译本科专业[1],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市场以及学生的需求。在福建省仅有少数几个院校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在省属高校里更是屈指可数。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已远远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要,亟待在非外语专业开设翻译选修课,培养翻译人才。

一、研究背景

关于在非外语专业开设翻译选修课、培养翻译人才,国内早有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林晓琴认为高校必须向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翻译课,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与技巧,推动不同领域的翻译人才培养[2];刘卫东指出翻译教学不再局限于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不再是外语专业的专利,如果让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理论知识以及系统的翻译教学,将使他们很容易适应各类翻译工作,且极有可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出色译者[3];朱海燕等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开设翻译选修课,讲解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4];熊立久等则指出复合型翻译人才指既有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翻译人才或精通外语并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而前面那种翻译人才大多来自非外语专业[5]。国外翻译教学研究较少涉及专门针对非外语专业相关的特定研究,但有许多阐述语言学专业的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问题,认为语言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仍然可以成为合格或优秀的翻译人才。在英国,翻译公司喜欢招聘语言学专业的毕业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对语言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改变翻译任务的措词表述,融入文本外信息,同样可以生产出可接受的译文[6]。这说明对于有一定外语语言能力的学生来说,通过一定的培训,是可以胜任翻译的。这些研究对我们在非外语专业开设翻译选修课,进行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实践,提高翻译能力、培养翻译人才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虽然国内外针对与非外语专业相关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有过一些阐述,但大多只停留在呼吁层面,多数缺乏对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客观需求的调查实证。王金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调查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需求,认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翻译课程兴趣浓厚,怀有明确而实用的动机[7],然而受到学生素质、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在中国其他地方是否实用还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

许多高校意识到大学外语教学中融入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个别高校尝试开设翻译选修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高校非外语专业学生选修翻译情况以及翻译选修课的需求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在非外语专业学生中开设翻译选修课的可行性,以期对高校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设计依据

从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而言,需求可以分为社会需求(或客观需求或市场需求)和个人需求(或主观需求或学生需求)。陈冰冰把“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分别细分成4个维度:前者包括社会需求基本情况、工作中英语使用情况、英语水平自我评价和大学英语教学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后者包括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人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等[8]。这种需求分析符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符合高校非外语专业翻译选修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故本文将其作为问卷设计的总体依据。此外,翻译涉及双语能力,问卷增加部分涉及汉语能力方面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集美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的学生为对象,涵盖资源勘探、车辆工程、化工、林学、广告学、临床医学等52个专业领域,对2009-2011级非外语专业学生是否选修过翻译以及对选修翻译的态度等情况进行调查。以上几所高校坐落于不同地域,且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其非外语专业的翻译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的对象为大学二到四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习,能够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增强调查问卷的可靠性。

(三)调查目的

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福建各高校非外语专业本科生选修翻译情况,以及对选修翻译的需求状况。具体了解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对选修翻译课程的参与度、动机以及目的。主要了解选修过翻译课程的学生对口译或笔译课程设置、课时、学分、教材、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的评价。

(四)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主要对福建省部分翻译公司负责人、部分高校教师及学生的访谈,对历史资料的查阅解读等。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具有代表性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切身体会和主观感受以进一步补充和佐证翻译需求的客观情况。调查主要借鉴陈冰冰的4个维度的需求分析法以及构成翻译能力的主要要素,设计访谈问题、问卷,以及确定查阅资料的范围。

1.访谈。对福建省译国译民翻译公司的负责人、高校外语教师等8位相关人士以及部分学生进行访谈。采用会议面谈、电话、QQ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访谈主要围绕翻译人才的需求、招聘译员的条件、翻译教学的建议、翻译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学生对翻译选修课的评价等内容进行。

2.查阅历史资料。主要查阅福建船政学堂在非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的成功案例,佐证非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的可行性。

3.问卷。以纸质的问卷调查为主、以电子邮件为辅的形式进行。调查表主要依据上述学生需求维度,设计了涵盖学生的基本情况、选修翻译的基本情况及教材教法等方面内容共17大问题,同时因为翻译涉及双语能力,增加了8道涉及中文能力的题目。25道题目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定性分析

1.翻译人才的需求。我国翻译工作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合格的翻译人才短缺问题,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短缺,是极度短缺,尤其是能够承担日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9]。福建省翻译人才严重欠缺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对译国译民等翻译公司的调查,目前,福建省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具有某一专业特长的翻译人才,许多涉及石油、化工等方面的翻译人才不得不从其他省份招聘或借用。根据省翻译协会相关资料,具有国际工程承包经验,懂经营、善管理、懂外语的外经工作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此外,理工类的翻译人才也相当短缺,仅占不到10%。同时省翻译协会储备的大多数翻译人员为高校兼职教师,他们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无暇全身心投入工作,使翻译人才更加缺乏。目前虽然有几所院校开始设置翻译系,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生,但仍与福建省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对外交流、投资和贸易发展速度不相称。在非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是改变目前翻译人才严重不足的另一途径,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投资与交流的现实需要。

2.招聘译员的条件。调查发现,相对英语专业八级的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只要英语过六级,基本上经过1~2个月的专业培训,可以胜任一般性的翻译,翻译公司每年也招了许多这类学生,这为在非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成为可能。在近代历史上,福建也有过非外语专业从事翻译的成功典范,如陈季同、严复、罗丰禄、陈寿彭、马建忠、魏瀚、李荣芳、王寿昌、郑诚、李寿田等翻译家的成就与思想,启示我们翻译人才的培养并非外语专业以及翻译专业这条途径,可以多途径培养翻译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3.翻译教学的建议。调查发现,翻译公司非常重视翻译的市场化,迫切需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目前许多学校在往这方面努力,比如在学校设立翻译工作室,承接翻译项目等),特别注重计算机辅助软件等翻译能力的培养。

(二)定量分析

1.数据收集。本次调查前后共发放问卷4016份,回收3695份,回收率92%。在收回的3695份问卷中,明确回答选修过翻译课的为234份,占6.3%,考虑到是三届学生,学生选修翻译的比例较低,但针对没有选修过翻译的学生是否愿意选修翻译时,许多同学希望选修(共2553人,占69.1%),没有选修的原因主要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不准备,因为没时间;据说没有预期的效果;学校开设班级不够等。在回答选修过翻译课的234份调查问卷中共有15份填写信息不完整或对于该调查问卷个别问题没有回答或前后自相矛盾,有效率为94%,问卷调查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数据分析。在回收的3695份问卷中,没有选修翻译但希望选修翻译的占69.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希望选修翻译,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没有付诸实施。调查发现有开设翻译选修课的学校每个学期也只有60~120个选修名额。在219份问卷对应的调查对象中,男生103人, 女生116人,为大学二至四年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1)翻译教学合理性情况。针对翻译教学方式的合理性问题时,153人认为合理,约占70%,66人认为不合理,约占30%。认为不合理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理由:学不到东西,脱离现实;感觉所学不多,没有涉及能力培养;以教为主,缺少练习;学生缺少锻炼机会;只为考试而学;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过于死板,学生没有激情;教学还是满堂灌;传统的教学使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吸收不好;主要还是老师讲学为主,学生接受训练机会较少;无其他课外练习;听与不听效果不明显;不全面,只是点到为止;翻译应结合原文文化背景等进行,而不应只句子练习。虽然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合理,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2)选修翻译课程的目的和动机。对于选修翻译课程的目的(可多选), 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回答比较集中。“提高英语总体水平”与“提高英汉互译技能”的人数分别为135人(占61.6%)和98人(占44.7%)。“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为70人(占32.0%),“通过全国各类英语水平考试”的为47人(占21.5%),“偶然因素使然, 没有明确目的”的为39人(占17.8%)。学生学习翻译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英语水平, 或者是提高翻译技能,这与大学英语四、六级对翻译方面的测试联系不是很紧密(因为大学四、六级对翻译的检测只是补全句子翻译,2013年12月改为段落翻译),但与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选修翻译目的与动机决定了学生想通过考试拿到证书的欲望不是很强,学生面谈的结果是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比较怀疑,个别学生主要的目的是想获得学分,没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和动机。然而,通过访谈得知用人单位很看重翻译证书,因为翻译证书就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最好的证明之一。

关于将来是否从事翻译工作的调查结果说明,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包括翻译技能在内的语言能力,而非仅仅提高翻译基本技能。翻译的目的和动机决定了大多数同学认为将来不会从事翻译工作(180人,占82.2%),只有少数认为会从事兼职(17人,占7.8%)或自由翻译(13人,占5.9%),其中认为会成为专职翻译的仅为5人,占2.3%,还没有考虑过的4人,占1.8%。现实情况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未来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并非很多,但许多毕业生却自觉不自觉与翻译打交道,成为兼职翻译或可能最终成为专业翻译。其中许多甚至翻译了大量科技、经贸等作品, 成为有名的翻译家(如我国的屠岸先生和黄杲炘先生)。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准备参加英语水平考试情况(可多选)看,学生选修翻译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参加各类考试,其中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145人)。从实践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翻译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英语总体水平,以便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因为几乎所有非外语学生都被要求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所以这一考试出现频率最高。而选修翻译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基本上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此外,参加翻译资格考试(127人)也是学生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实际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对各类翻译资格考试了解不是很清楚,这是老师需要注意的方面。留学是不少学生本科毕业后的首要选择,特别是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 而托福(26人)和GRE (19人)考试成绩是国外高校录取外国留学生的参考或必要条件之一。选择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1人)和托业考试(1人)的人数较少,访谈发现对于英语专业比较熟悉的考试不太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所了解,而这种能力考试在国际上广被承认,因而这种学习需求非常值得注意。

(3)口译教学评价及其需求。 对非外语专业开设口译课的时间短、范围窄,但学生对口译课情有独钟,且评价较高。在选取的219份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翻译选修主要集中在笔译,有时在笔译中补充口译,真正开设口译选修课的更少(175人没有上过口译课,占79.9%),但对有关口译方面的问题回答非常积极,主要有:多多开展口译选修课;老师专业指导;多开课(口译),多互动;如何解决上课形式化问题;多发挥课程作用,让学生真正掌握;口译老师希望是外教,授课老师发音准确度需改善;多设实地场景演练;师生互动,授课需有针对性,合理安排时间;希望多开口译课,增强外语交流能力;应多设口译考试,而非简单“ABC”;用英语讲述热点事件;口译多运用实际生活例子;多侧重口译,了解外国文化;根据未来的就业形势决定口译的方向。对口译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可多选)也比较积极,对调查的6个方面,按回答人数的多少依次为:听力水平(68人,占31.1%)、翻译技巧(45人,占20.5%)、笔记能力(37人,占16.9%)、口语水平(25人,占11.4%)、总体英语水平(25人,占11.4%)、信息检索能力(6人,占2.7%),其中3人(1.4%)表示对所调查的几个方面都有所帮助。

针对“口译课程教学方式评价(可多选)”调查:154人(70.3%)认为应该采取“同学逐个逐段口译例文,老师逐个讲评”的教学方式,90人(41.1%)认为应该“同学上台口译后老师集中点评”,60人(27.4%)选择“同学结对口译、评论后老师集中讲解”,选择“全班同学一起练习后老师挑重点总结”的人数仅为22人(10%)。上述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倾向于积极参与口译活动并希望得到指点、积极反馈和帮助,喜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对于“希望口译课程班级大小”调查:90人(41%)选择0~20人,59人(26.9%)选择21~30人,31人(14.2%)选择31~40人,20人(9.1%)选择41~50人,19人(8.7%)未作出回答。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希望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以利于组织课堂交际活动,保证自己能够有机会充分参与其中。 当然,由于题目设置的关系,有些同学可能认为10人以内更好。这在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的外语专业可以实现,但各个学校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占绝对比例(外语类学校除外),公共英语教学的人数往往控制在60人以内; 鉴于师资等条件,要想口译选修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不太可能,但可以考虑30人左右。

针对非外语专业口译课程应该注重的专题调查结果(可多选)显示,选择经济贸易(196人,占89.5%)、社会问题(167人,占76.3%)、科学技术(152人,占69.4%)的学生人数名列前三。除此以外,选择的学生接近或超过100人的专题有:游览访谈(113人,占51.6%)、影视作品(96人,占43.8%)、会议展览(89人,占40.6%),这些反映了学生的兴趣与年龄特点,说明学生喜欢选择的素材应该是他们专业相关的,或他们关心及感兴趣的话题。

目前,许多学校只对大二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为期1个学期,共32学时的口译选修课。“希望口译课程设置的学时和学期”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口译为2学时的有62人(占28.3%),4学时的有130人(占59.4%),6学时的有23人(占10.5%);156人希望开设2个学期(占71.2%),33人希望开设4个学期(占15.1%)。总体上说学生希望增加学时和上课的学期:每周4学时,共2学期。可见学生比较喜欢口译课程。

(4)笔译课程教学需求和期望。翻译一般涉及到笔译与口译,因此除了口译,本次问卷也涉及笔译课程的教学需求和期望。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一些重点项目。笔译课程需要关注的话题的调查结果与前面口译课程应涉及的专题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商务(156人,占71.2%)与科技(119人,占54.3%)名列前二。这与他们自己所学的商务、科技知识有关。 除此以外, 旅游(112人,占51.1%)、教育(104人,占47.5%)、影视(85人,占38.8%)所选人数较多,体现了自然科学专业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愿望。

在“希望开设的笔译课程(可多选)”中, 实用翻译技巧出现比例最高(158人,占72.1%), 科技翻译次之(97人,占44.3%), 翻译批评与鉴赏则处于第三(35人,占16.0%), 翻译理论比例最低(12人,占5.5%)。有趣的是, 既选择实用翻译技巧又选择科技翻译者达75人, 既选择实用翻译技巧又选择翻译批评与鉴赏的有32人。实用翻译技巧关注微观翻译操作, 能够起到快速提高翻译技能的作用,这与学生想提高英语能力的回答不谋而合。商务、科技翻译比较符合学生的非外语专业背景, 对他们学习商务、科技英语,阅读与他们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有所帮助。 翻译批评与鉴赏通过对翻译作品的评价与分析,能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化差异, 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学生可能认为翻译理论显得高深,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与实际需求并非直接,所以翻译理论不太受欢迎。

针对学生“希望使用的翻译教材(可多选)”调查发现学生希望使用的教材比较广泛。任课教师随堂讲义(125人,占57.1%)能够照顾到传统教材的优点,并且能够发挥自身学校的特色,而且学生不用花钱购买教材,最受学生青睐。固定教材(87人,占39.7%)能让学生按部就班,有章可循,翻译考试针对性可能更强,许多学生习惯于固定教材。许多学校已在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68人,占31.1%),使用多媒体材料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任课教师承接的翻译项目真实性最高,但选择的学生比例最低(38人,占17.4%),原因可能是教师用来作翻译教学材料的比较少,学生并不熟悉,且翻译材料需要时间,许多学生趋于功利,不愿花太多时间。但实际上翻译项目最能锻炼学生翻译的实战能力,同时可以了解翻译的市场需求和行业规则,对他们快速进入并适应翻译行业相当有利。笔译教学方式调查结果和口译教学方式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 一些学生不选择任课教师承接的翻译项目,却选择希望教师用自身的翻译实例进行教学(38人)。这反映部分学生既希望采用真实的翻译素材,又怕进行繁重的翻译练习的矛盾心理。

(5)中文课程教学需求和期望。调查也发现许多学生英语能力较高,但中文能力一般。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些有关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对于中文能力对翻译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显示:认为影响很大与影响较大的占60%(分别为30.1%与35.6%)以上,影响一般的占30.1%,基本无影响的占4.2%,这与“中文能力对提高翻译能力的帮助”调查基本一致,说明大多数认为中文能力对提高翻译能力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其中认为帮助大的占51.1%)。

同时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学生上过的中文课程为:大学语文、中国文学艺术简介、汉字与中国文化、诗歌鉴赏、大学生课外导读等课程,但许多学生认为不同教师没有统一标准,在选择题材等方面随意性较大。对于“您认为中文课程应看重什么,可以有哪些改进?”的问题,学生的问答集中如下: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交流与应用;注重古典文学与基础知识;文学修辞;注重文学修养,多学些古代文化、礼仪等;语法与表达能力;个人素质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您希望增设哪些课程以提高翻译能力?”的问题,学生回答如下:口语课、口译、英语文学、英语发展与背景、专门的翻译课、英语阅读理解课、英语听力提高课、经典影视作品欣赏、商务英语、中文翻译等。

3.小结。上述调查可以发现总体上学生选修翻译的比例较低,与学生以及翻译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选修翻译的学生对选修翻译课程的教学总体是满意的。学生选修翻译的目的是提高英语水平与英汉翻译技能(属于技能的层次),对于将来从事翻译未怀有明确的动机。在教学方法上,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学生注重小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希望增加选修的学期、学时,关注经贸、科技、社会热点问题等专题,希望使用任课教师随堂讲义以及增加中文的能力培养等。

四、启示和建议

(一)翻译教学启示

本次调查针对福建省主要高校进行,针对非外语专业学生选修翻译情况及其对翻译人才培养启示进行了调查与探讨。根据调查结果,启示和建议如下。

1.增加翻译选修课的规模。根据调查,希望选修翻译的学生占69.1%,而实际有机会选修翻译的学生只占5.8%,学校提供的选修机会与学生的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资源所限,大规模放开有难度,可根据学校情况逐步放开。特别是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把原来的单句汉译英改为段落翻译(这是一项重大改革),预计以后选修翻译的人数会更多,需求更旺。

2.口笔译分开。开设翻译选修课时,尽可能把口译与笔译分开,口译与笔译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巨大的不同,同时注重学生在口译选修课方面的需求。也可以进行分类前的测试,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

3.按专业分班,控制班级规模。目前大多学校都是通过网络报名选修,各种不同专业混杂在一起,由于专业背景不同,不利于教学素材的选取。建议按相近的专业进行分班,并尽可能控制班级规模,以利于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口译班级尽可能在30人左右,笔译班级在40人左右。

4.因地制宜选取素材。不同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自身优势,选取材料时可与本校优势学科专业紧密联系,以利于整体的发展。注意学生在经济贸易、科技、社会热点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兼顾学生未来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了解。

5.改变课程设置,延长翻译课时。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最希望开设实用翻译技巧、商务翻译、科技翻译和翻译批评与鉴赏, 同时兼顾旅游、教育及影视等题材。调查显示,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希望提高翻译能力,希望增设课时,以满足他们直接和长远需要。可以根据情况,分别开设2个学期的笔译与口译课程,或者每周由2个课时变为4个课时。当然,各校可通过认真调查,安排适合自己的课程设置及课时。

(二)翻译人才培养启示

在非外语专业中培养翻译人才是大势所趋,MTI的招生就是一个例证,许多MTI学生都来自非外语专业。因此,在非外语专业中培养翻译人才是可行的。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不清楚到底翻译需要怎样的能力。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说明。翻译能力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能力,涉及到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的协调运用。翻译能力曾被描述为5个参数,即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10]。此后,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PACTE)小组通过实证调查等方法,经过两次修订后认为翻译能力的模式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及心理生理要素”[11]。主要的能力要素大同小异,老师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从能力要素的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因为时间与语言基础的现实限制,与外语专业的学生相比,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的基本技能方面略逊一筹,有些人认为达不到所谓的翻译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非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还要了解翻译人才的定位。Hoffman认为翻译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novice(新手)、initiator(发起人)、apprentice(学徒)、journeyman(熟练工人)、expert(专家)、master(大师)[12]。所以,在非外语专业中培养翻译人才首先要纠正所谓翻译人才即高级翻译人才的传统观念。翻译人才具有层次性(发展性),培养翻译人才并非一蹴而就。除了应该具备一定的服务能力、服务意识、职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外,翻译人才还应该具备本土性、多元性的特点,即在非外语专业学生中,根据其自身以及专业特点培养能够胜任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交流与贸易的需要,了解福建省省情(包括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地理、经济),主动向外推介福建地方文化;分别熟悉农林、医药、工程、商务等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注重不同发展阶段翻译人才的培训与提高。

五、结语

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4000多份,涉及多地域、多学校,样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较为充分说明福建省非外语专业选修翻译的基本状况,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福建省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需求,也反映了在非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的必要性。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选修的学生人数有限,因此对选修的学生的样本分析略显不足。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有些学生对问题的某些方面回答比较含糊,对问题的结果分析的可靠性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条件所限,对调查统计没有分学校、分年级、分语种进行,无法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以后将进行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需求调查, 开展对比研究,对非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翻译选修课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材采用、课时、学分、教学方法等,以及如何从非外语专业中更加合理有效地培养翻译人才提供更有价值的参照。

[参考文献]

[1]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名录[EB/OL].(2013-07-28)[2013-09-31]. 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0-10/12/content_3765916.htm.

[2]林晓琴.福建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J].发展研究,2005(8):99-100.

[3]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学研究,2007(6):518-520.

[4]朱海燕,刘丰.翻译选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134.

[5]熊立久,韩国华.大学阶段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的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137-138.

[6]SABATE M.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as a product in teaching translation[J]. Sintagma,2003 (15): 23-42.

[7]王金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需求调查——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外语界,2009(5):72-96.

[8]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25-130.

[9]华春雨.中国译协:中国合格翻译人才“极度短缺”[EB/OL].(2012-12-06)[2013-09-3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06/c_113936710.htm.

[10]SCHAFFNER C, BEVERLY A.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troduc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0(xi): 77-89.

[11]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0(5):39-44.

[12]HOFFMAN R.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expertise and the domain of interpreting[J]. Interpreting,1997,2(1-2):189-230.

猜你喜欢

笔译口译外语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大山教你学外语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