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视阈下中小学教室标语存在的问题
2014-04-17王作伟
王作伟
(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中小学教室标语是布置在中小学教室里用简短文字写出的、对学生起积极鼓舞作用的词、短语或句子,目前所用的标语包括经典谚语、名人诗词、名言警句以及教师自己设计出的班风班训和生活规约等。这些标语已成为教室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小学教室标语最大的特征就是富于教育性,蕴含着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虽然,教室标语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1](P140);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室里张贴的标语在设计和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地设计出具有人性化的教室标语,在孩子健康合理的人格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小学制作教室标语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人格理论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2](P7)。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提出了新的人格结构模式,即所谓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人格的各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伊德(i d,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活动”[3](P62),是人格结构中的基础部分和动力源,是整个心理能量的储蓄所。而自我(ego)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需求,按“现实原则”活动,是人格结构中的中枢系统,是人们行为和动机的控制者和调节者。超我(superego)则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是社会文化与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三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也就是说,当这三个系统和谐统一并与环境发生作用时,个体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如果三个系统失控难以协调,那么个体就会处于失常状态,不仅会与外界环境发生冲突,而且也会对自身的境况产生重大影响,严重者就会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
中小学学生的人格正处在逐渐完善的阶段,他们的本我开始受到自我的控制和约束。不过他们还是未成年人,有时候还是会按照本我的“快乐原则”行事,会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做出一些老师认为不合理的行为,如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而嬉戏和打闹,但这都是正常的。如果校方和老师在这个大环境中对孩子行为过多地约束和压制,就会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上带来不利的影响。罗杰斯认为,重要人物(父母、老师)价值观和标准的涉入,如果不与自己的有机体验、衡量过程结合的话,对社会及个人是有害的[4](P130)。所以他们也更可能形成焦虑、暴躁的性格特征,对学习成绩提高也不大。
二、中小学教室标语内容分类
根据调查,很多中小学都将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言词制成标语贴在教室墙壁上或者制成条幅挂在教室里,作为激励学生的座右铭。当然除了作为教室装饰的一部分作用之外,这些标语的主要目的还是激励学生、起到教育启迪的作用。根据搜集整理,从标语的内容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名言警句类
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将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做成教室标语。这样的标语如:“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志者事竟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中自有黄金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赤诚爱国,奋发成才”、“学贵有恒,务实上进”、“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立读为本”、“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以上这些名言警句都出自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作家、革命家等人的言词。
(二)名人诗词类
有一些中小学教师将中国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所作的具有励志意义的诗词或名句作为教育学生的标语。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等。以上的诗词都出自中国历代大诗人和词人的作品,句句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
(三)班风班训类
也有一些更用心的中小学教师根据本班情况,独出心裁地制定一些班级口号,如“团结勤奋,勇争第一”、“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团结拼搏,铸就辉煌”、“对手在拼杀,我在干什么”、“今日我比他人快一步,明年更比他人高一头”、“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上进”、“今天我以学校自豪,明天学校以我骄傲”、“正直勤奋团结创造”、“嫉慢如仇,追求卓越”、“敬竟静净,洁结杰节”、“明志静处慎思勤学”、“得意,失意,切莫在意;顺境,逆境,切莫止境”、“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等等。这些标语的内容都是教师根据班级情况以及教师自己的想法写出的词句。
(四)生活规约类
还有一些中小学教师制定出一些生活规则并制成教室标语,以此来约束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例如:“莫吐痰于地,常扔纸于篓”、“服饰整洁,仪容端庄,举止文雅”、“讲究卫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教室里面别喧哗,益于自己益于他”、“教室——学习圣地,切勿谈天说地”、“明亮教室是我家,宽敞整洁靠大家”、“说话和气,待人有礼,乐于助人”、“人人爱公物,公物为人人”、“课桌凳椅,不可损坏;相互监督,责无旁贷”、“桌椅是知识的桥梁,请不要过河拆桥”、“一物一景勿破坏,爱护公物齐关怀”、“爱护公物尽本分,履行学生的责任”、“真挚的感情不是用勾肩搭背来表现的”、“班级建设靠大家,互助互爱是一家”等等。这些标语主要都是提醒学生爱护公物和注意言谈举止方面的。
三、人格理论视阈下的中小学教室标语
从以上教室标语的发起人或者制作者来看,他们都是有生活阅历的成年人,他们对生活和人生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看法;然而,从接受这些标语的主体来看,都是6岁到15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对于人生以及对未来的看法都是不成熟的,一切都在发展之中。因此,从人格理论的视阈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室标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忽略了学生的“本我”
中小学学生的自我和超我都处于发展之中,他们行事会自我约束,但是一些时候也会按照本我的支配去行事。因为本我不知道“对”与“错”,对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一无所知,对自己没有抑制[4](P10)。不受道德和社会准则的制约,只受欲望的支配。他们偶尔做出错事,遵循的也只是“快乐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教室标语功能的正确发挥则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合理发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学生“做错”的事情并不都是与学习有关的事,但是中小学教室标语大多都是与学习和励志相关的,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从标语的内容本身来看,内容正面积极,可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这些标语忽略了他们的年龄段,也忽略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标语如“真挚的感情不是用勾肩搭背来表现的”是提醒孩子不要做亲昵的动作,其实小孩子经常以勾肩搭背等动作表达亲密,都属于一种本能的表达,这类标语无形中过多地压抑了学生“本我”的正常发展,忽略了他们这个阶段应该具有的一些天性的东西,比如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等的特征。还有标语如“对手在拼杀,我在干什么”和“今日我比他人快一步,明年更比他人高一头”隐含了太多竞争的意味,而小孩子应该生活得更加轻松快乐一点,不该过多地压制“本我”、过多地去做超过自己年龄段的事情,如果这样势必会带来更多的心理问题。
(二)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得到发展的那一部分,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的任务是在本我和现实环境中起调节作用,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5](P101)。可是,自我使人理智,同样会使人压抑。在这些中小学教室标语中,有很多是按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如“嫉慢如仇,追求卓越”、“敬竟静净,洁结杰节”、“明志静处慎思勤学”、“得意,失意,切莫在意;顺境,逆境,切莫止境”等等。这些标语都隐含了太多关于“自律”的教育作用。“静”这个词所拥有的意义特征不是孩子该具有的心理特征,如果孩子要拥有这些,就需要强大的自我抑制能力。然而,如果在孩子阶段过分地自律,他们就会经常使用外界的价值系统来衡量自己,而导致自我实现的系统失衡。根据卡尔·罗杰斯(C a r l R.R o ge r s)的研究,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有能力感知他们的全部体验。但是如果某些重要人物(父母、老师等)一直在接受一个人的所有内在体验,那么此人的自我概念很可能会非常丰富,他不必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塑造[4](P127)。因此,对孩子给予超过他们年龄阶段的“自律”标准,只能导致他们自我发展的不平衡,变得保守、不安,经常消极地生活在防御和焦虑中,而不是根据充分发展的自我价值观去生活。
(三)促成孩子过于强大的“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影响就像是内心的司法系统,常被称为良心。良心常常是思想和意图以及行动的严厉的、不妥协的内心“法官”。它观察、命令自我,并以惩罚如内疚来威胁自我[4](P17)。从上述收集的中小学课堂标语中可以看出,很多都是以社会高标准的道德原则来起教育启迪作用的,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赤诚爱国,奋发成才”、“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立读为本”、“服饰整洁,仪容端庄,举止文雅”、“教室里面别喧哗,益于自己益于他”等等。这些教室标语都强调以社会及他人的利益来行事,标准比较高。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和体验能力毕竟有限,尤其是小学的孩子,根本就无法理解这些标语的内涵,也不懂得如何去做,反而会生搬硬套地强制自己按照这些标准去行事,这样就会形成强大而不完整的超我。而超我太强大,就会对本我和自我具有完全的统治,制造强烈的内疚感,防止本我的本能,禁止自我试图在现实世界取得满足[4](P18)。内心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命令的数量太多、强度也太大,以致使自我无处可去,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的分析,对于未成年的中小学孩子,除了老师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之外,周围环境的设置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室里的标语设置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些口号式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看待自己和社会。正如罗杰斯所说,孩子为了被接受,并获得所需的爱、情感,可能会被迫取悦父母和其他重要的人,还会淡化他自身的内在体验,这个孩子可能会逐渐变得与自己不和谐而更成为社会影响的产品,从而导致了与自己有机体衡量过程的疏离[4](P129-130),因此变成做事不切实际、只好空谈的人。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室标语是孩子学习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教育有着不可缺少的价值。学生大多数的学习时间都是在教室这个空间里度过,所以这个环境里所有的一切对他们人格与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在制定这些标语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遵循个性化、人性化、变换性、契合学生实际、适量化和系统化的原则[6],制定出具有班级特色、符合学生旨趣的标语,才能在育人方面起到有效的作用,也会有助于他们和谐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雪什中学[M].赵 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郑 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N y e,R o b e r t.D.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M].石 林,袁 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许 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马志国,田凤梅,岳建军.教室标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原则[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4):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