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的反思与超越
2014-04-17梁雪斌
梁雪斌 李 明
(1.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忻州 034000;2.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铜仁 554300)
随着教育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在个体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知识的不断更新,使人不可能在青年时期积累起职业活动期以及后期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技能和知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习惯上,人的一生被划分为“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和青年时期,成年职业活动时期和退休时期的这种做法不再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需要”[1](P22)。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义务教育外,接受高等教育对个体长远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高等教育在未能满足大众巨大教育需求的情境下已走向后大众化时代。因而,高校网络教育作为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便应运而生,并成为人们完成继续教育的最优选择。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麦当劳化”
网络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育是指通过因特网实施的、一切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网络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和人的需要与可能,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因特网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旨在促进网络学生与网络教师等人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教育。高校网络教育属于狭义的网络教育,虽然它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但是它同样具有传统教育所具有的教育性、发展性、社会性、学习性等特性。此外,凭借其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高校网络教育具有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高效性、便捷性、流动性等特性。
“麦当劳化”[2](P60)一词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的《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一书,是该书作者对20世纪美国快餐业巨头——麦当劳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的现代性进行分析后提出的。“麦当劳化”的实质是传统理性化的现代再现,意指传统理性模式向当代性的速食餐厅——麦当劳所倡导的追求效率、可计算性、可控制性及可预测性的当代理性思维和科学管理模式的变迁和转型。在乔治·瑞泽尔看来,美国当时流行的麦当劳快餐店的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以及可控制性体现了传统理性化系统所强调的基本要素的特征,是传统理性的现代模型。
通过对我国当前高校网络教育的高效、便捷以及流动性的思考,结合乔泽·瑞泽尔关于社会生活“麦当劳化”的现代性的解析,找到了高校网络教育与速食巨头——麦当劳的特性的契合点和相似性。由于高等教育提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能满足人的一生的发展需要,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个体在教育上的权利与义务的结合体。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这一“指导个体学习的原则,以导向智力、美学、道德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态度来获得他们在不同环境中对生活的理解”[3](P50),这一需求促成了以高效性、便捷性著称的高校网络教育的产生。
高校网络教育作为继续教育最有效、便捷的途径,其合理性体现在既满足了大众的教育需求,又为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高校而言,不但传播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看似理性和互利共赢的高校网络教育,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不合理性也不断突显。面对继续教育的巨大市场需求,高校网络教育在满足大众对继续教育的巨大需求的过程中,将高效率、便捷性、成本和效益的可计算性等“速食特性”推向极致,并将自身“麦当劳化”。
二、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的不合理性
正如韦伯所谓“理性的铁笼”理论一样,对理性和规范的追求,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秩序和稳定的同时,也对人产生了控制,人被异化为自身创造物的奴隶。同理,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在满足社会大众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时,受市场利益和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不合理性日益凸显。
(一)刺激因素的功利化。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是在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大众对继续教育的巨大需求的背景下,以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发展起来的。随着继续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网络教育给教育机构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并逐渐成为高校开办网络教育的主要刺激和根本动力。对网络学生而言,通过简单的高校网络课程的学习,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教育文凭,为自身增加了相应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从而带来更大的个人收益,已成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高校网络教育对其教育性的背离现象,参与者心照不宣。在不同的动机和利益的驱使下,网络课程设置简单化、娱乐化,考试过程形式化,高校网络教育很难达到提高个体智力、技能和德性的原初目的。究其原因无外乎高校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网络教育的教育性的摒弃,以及网络学生对网络教育伦理的模式和文凭、证书的媚俗追求。高校网络教育在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引导下朝着不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生产的批量化与高效率。网络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的突显,社会大众的继续教育需求与日俱增,高校网络教育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目前“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已累计招生800万,毕业学生400万,目前在读350多万,近几年的年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100万左右,2008年招生规模甚至已近150万,开设了高起专、高起本和专升本三个层次专业点1600个,建设网络教育课程资源2万门”[4](P29)。高校网络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能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部分高校网络教育单位以其极高的效率在“来料加工”和“成品输出”的过程中,流水作业般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组装”、“检测”和“认定”。相关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的花样繁多的网络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对网络作业和试卷的修改完成相关“检测”;最后颁发一纸网络教育学历证书将学生送入社会,并等待着下一批学生的到来。众所周知,美味佳肴总是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因此“麦当劳化”的高校网络教育的产品质量便不得不让人生疑。批量化生产固然能够快速满足大众的继续教育需求,对量的追求,必然忽视对质的重视,因此,当前高校网络教育往往很难达到再教育、再培训的预期,最终蜕变为网络学生获取教育学历最便捷、经济的途径,也成为高校的生财之道。
(三)教育过程的情感缺场。高校网络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强力支撑——信息技术也导致了教育过程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虽然当前高校网络教育凭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满足了任何个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但其开放性和自由选择性仍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非人性化。从表面上看,高校网络教育摆脱了传统学校教育对时空的统一要求,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需要;但是,其教育形式的机械化、技术化,教育过程的单向性和师生互动的缺失,尽显技术理性的缺憾。学生在闲暇时间面对设计和录制好的教学课件和视频,完成所谓的教育,鲜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性交流,教育过程“拟像化”、技术化。网络教育中少有的师生互动也主要是通过邮件和教师值机时间的交流实现的,然而教师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其大部分教育工作都由助理或学生来完成。因此,真正的师生情感互动在高校网络教育中处于缺场的状态,学生只能凭借对冷冰冰的课件及教学视频的学习,辅以难辨真伪的“师生互动”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看似人性化的高校网络教育尽显其非人性化的一面。
三、对高校网络教育的展望:“去麦当劳化”
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的不合理性:一方面是由于事物本身的矛盾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却是人为造成的。我们不能否定高校网络教育的合理性,但也不能规避由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合理性与非人性化。“解铃还须系铃人”,继续教育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必然要求高校网络教育“去麦当劳化”。
(一)教育性的回归。高校网络教育是为了满足大众对继续教育的巨大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生成的教育、整合的教育、平等的教育、自主的教育,以影响人的发展为己任”[5](P175)。高校网络教育是教育,这一本真要求高校的网络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必须具有教育性。此外,“网络教育是学习,其诞生于人对学习的追求;网络教育是交互的教育,其出自于交互,也是为了交互的教育。”[6](P45)作为教育的新形式,高校网络教育必然具有教育活动包含的发展性、道德性和交互性等特性。其中,发展性要求高校网络教育应该促进个体职业技术以及对生活的理解的提高;道德性规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必须遵循公平、平等的高校网络教育伦理,并通过高校网络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促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改变;交互性则强调高校网络教育过程中情感互动的积极意义。网络教育的教育性显示了高校网络教育之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却严重背离了这一教育本真,朝功利主义方向发展。无论从高校网络教育事业,还是个体长远发展的需要考虑,教育性的复归显得极为必要。
(二)人性化的回归。如果说对教育性的背离是导致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的不合理性的直接原因,那么对人与人的需要的忽视则是其不合理性进一步蔓延的根本原因。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校网络教育在给高校带来高效率、高收益的同时,却对受教育群体产生了非人性化的控制。网络技术取代了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性和人的理智,受教育者在师生情感互动缺场的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师或其助理在值机时间盯着冷冰冰的显示屏,不时地刷新页面以证明自己的“在场”,网络教育交互性几乎不存在。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支付费用后等待就餐的顾客,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食物的到来。教育过程如商品贸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亦如流水线上等待质检的商品,在附上合格证明后匆匆流入市场,在离开工厂的瞬间断绝了情感上的联系。技术理性造成的师生情感的缺场,对个体需求的忽视以及由教育机构提供的即时性知识造成的对人的长远发展的控制,使人性化的回归尤为迫切。
四、高校网络教育“去麦当劳化”的路径构想
如何解决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的不合理性,引导高校网络教育健康发展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做出如下思考:
(一)坚守高校网络教育的教育性。“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来的。”[7](P206)高校网络教育作为继续教育最有效和便捷的途径,是为了满足成人的继续教育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教育性这一根本属性应贯穿整个网络教育过程。它主要是为了强调高校网络教育作为教育活动,必须首先关注那些落实在受教育者身上的职能,而后发挥其他附加功能或衍射功能。好的教育固然能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经济、政治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未必是好的教育。高校网络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作为其衍射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参与者必须明确高校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的存在,而非奠基于经济效益和政治发展需要的存在。只有注重知识、技能和德性方面的提高和陶冶,坚守其教育性,改变注重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办学现状,高校网络教育才能帮助受教育者在完成继续教育的同时,为个体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遵守高校网络教育伦理。高校网络教育这一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有自身的伦理规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根据伦理学的分层体系,网络教育伦理被分为三个层面:“元网络教育伦理、网络教育伦理规范和网络教育德性伦理”[8](P57)。本文集中论述高校网络教育伦理规范中最重要的教育公平原则。高校网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为失去学校教育机会的人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促成社会教育事业的整体公平。首先,高校网络教育“有教无类”的入学条件保证了继续教育起点的公平。其次,高校网络教育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那些受传统地域、经济、文化限制的弱势群体创造了新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应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过时等缺陷,实现教育过程的相对公平。再次,高校网络教育可以使个体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工作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获得自身发展需求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而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因此,在高校网络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学术良知与社会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结合政策分析、咨询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使高校网络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三)规范高校网络教育的管理程序。高校网络教育管理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和规范程序管理等方面。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教育在规范程序管理方面的缺陷,曾海军等人在《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的政策与监管》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应该从资格审批、招生管理、证书发放、课程与教学规范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入手。其中包括“高校网络教育试点以及远程教育服务系统必须由教育部审批并规定其开放时间;网络教育应定位为非全日制教育,网络教育招生和录取情况实行备案管理;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本科学生,毕业时授予学士学位的标准应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标准完全一致,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并相应颁发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证书”[4](P35)。虽然以上相关措施不能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管理存在的所有问题,但是对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的改善和优化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在高校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教育追求“效率至上、低标准、非人性化”的特性,在满足继续教育巨大需求的同时,高校网络教育机构必须严格制定相关考核标准,改变其“批量化”生产网络教育文凭、片面追求高效率的办学模式,在高效运用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同时,采取“定期面授”或其他适当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以弥补“时空不一致”的局限,从而使高校网络教育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教育任务,为继续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强化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监管。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质量管理正在向全面质量管理转型,但目前的显著特点是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和全面质量管理三种范式并行,甚至在同一所网络教育学院中也能看到三种范式并行的局面”[9](P80)。重视效率和经济利益,对教育本真的背离以及参与者的学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当前高校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都相当低下。因而,完善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建立更加有效的网络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是实现高校网络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必须深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搭建高校联盟间网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实行网络授课和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切实把握网络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要。此外,严格执行教育部以及各高校制定的毕业标准和“淘汰制”,实行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信息公开,对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美】乔治·瑞泽尔.社会的麦当劳化[M].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英】诺曼·朗沃斯.终身学习在行动——21世纪的教育变革[M].沈若慧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曾海军,范新民,马国刚.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的政策与监管[J].开放教育研究,2009,(6).
[5]马治国.高校网络教育本质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张家年,李怀龙,李晓岩.伦理学视野中的高校网络教育伦理初探[J].开放教育研究,2011,(8).
[9]潘艺林,赵亚琴,徐 丽,张平平,姚 俊.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