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意义、原则及策略分析
2014-04-17罗筑华
罗筑华
(南华大学学生工作部,湖南衡阳 421001)
一、前言
本文中的贫困大学生,特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生活和求职等基本费用的学生。当前,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总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25%,其中特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8%-10%。在中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更高。由于自身条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以及其他社会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1],低于非贫困生就业率 17.6 个百分点[2]。同时,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还呈现出签约时间明显滞后、签约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明显偏差等特点[3]。
当前,国内贫困大学就业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4][5]、就业竞争力探讨[6]、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和对策[7][8]以及实现充分就业的意义[9]等方面,且具有如下特点:对现象描述得多,对深层原因分析得少;对定性研究得多,实践行动研究得少;观点零落散见,缺乏系统性。曾继平[10]认为,西方各国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和促进政策及其措施的研究,为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破解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局面
许多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他人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下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对于自己还要不要努力和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这个问题显得很迷茫,不知所措。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他们一心只想在大城市找一份工作,而不顾职位与自己的特长和专业对不对口,部分贫困大学生甚至找不到工作也宁愿“漂”着,不愿到其他地方去就业,这必然将导致其就业困境的出现。既然“就业指导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更多求职择业技巧和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11],那么,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必将有助于他们更加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更深入了解国家最新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宽就业视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到更缺乏人才、更需要人才的中小企业、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基层去就业,从而从根本上打开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继承与发展
贫困大学生一般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炼,身上拥有很多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思想上比较单纯,积极上进;学习上非常用心和刻苦;性格上与人为善,平易近人;作风上为人正派、谦虚、低调;工作上能坚持原则,服从安排,不挑三拣四,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责任感强,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优质品质正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品质,是当前我们青年一代身上所最为缺乏的。加强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强调这些优秀品质的重要性,有利于贫困大学生保持这些优秀品质,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得到继承与发展。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贫困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在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原则要求充分了解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挖掘、开发其就业的个体潜能,提高其就业能力,帮助其走最优化就业路线,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是这一原则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其核心,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帮助他们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转变是其目标。其内涵包括对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指导;对贫困大学生定期集中指导。个性化原则是贫困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全程化原则
所谓“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要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就业和成才的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就业服务信息网、校园文化活动、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和成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价值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12]。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坚持全程化原则,可以彻底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式就业指导方式,可以把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树立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学改革。全程化原则可以弥补传统就业指导的不足和缺憾,兼顾大学生就业的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落实好单位只是个人层面上的成功,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把个人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发展,这才是社会层面上的成功。
(三)针对性原则
每个贫困大学生都有很强的潜在和显性就业指导需求,针对性原则就是基于贫困大学生的这种要求而提出来的。在该原则下进行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就业和指导的关系而言,针对性指导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指导。二是从指导内容而言,针对性指导是以“难点”和“关键点”为对象的指导。“难点”是就指导内容而言的,指可能引发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若干因素。“关键点”就指导方法而言,指如何通过指导方案设计破解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实现指导目标。三是从指导的层面而言,针对性指导是一种立足于最近发展区的指导,要指导贫困大学生想不到而又能体现思想方法和智慧价值的东西,避免指导水平和效益低下。
(四)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是指导者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指导者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主动性原则是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必要原则,主要包括如下三层含义:一是主动培养就业指导意识;二是主动提升就业指导能力;三是主动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五)顺应性原则
顺应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顺应性原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原则,要求针对贫困大学生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就业指导,为其就业指明方向。这是高等教育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和谐校园建构的必然选择。在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下,高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坚持顺应性原则,顺应国家和社会客观需要,顾全大局,不断探索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六)发展性原则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个人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发展性原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键原则,要求既要考虑到贫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发展;既要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现在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其将来的长远发展。
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
(一)主动培养就业指导意识
意识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主动培养就业指导意识,是顺利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基础。要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高校就应该主动培养就业指导意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和调节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以纯粹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就业指导教育的陈旧观念;要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国梦理论,在其引领下进一步主动培养、增强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识。指导与服务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自身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切不可对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就业指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主动打造高水平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实施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尽管当前我国高校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配备了相应的专职人员,但事实上这一机构工作的人员由于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对贫困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大多由缺乏业务培训、理论知识不完备、实践经验不足的辅导员教师担任,专业化程度不高,就业指导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贫困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现实需求。高校应将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作为其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力。
(三)主动搭建立体化就业指导平台
搭建立体化就业指导平台是实施好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所在。首先,组织力量编写针对本校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都缺乏指导性、实用性。其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室。在咨询室,贫困大学生可以和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畅所欲言,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再次,建立专门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QQ群,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及时解决贫困大学生遇到的求职困惑。最后,更多地建立勤工助学与校企合作就业教育基地,定期安排贫困大学生到基地参观、实习等方式,让他们得到贴近社会实际的求职实战演练,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四)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1.认知指导方面。首先,指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贫困是可以改变的、是暂时的,贫困不是永远的,不是自己的弱点,不是自己的缺点,更不是自己的耻辱。贫困大学生要相信,只要不懈努力,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可以改变贫困的现状,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指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估自我,从而找准自我提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最为科学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再次,指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才能更理智地面对择业并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排除不良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在择业受挫时不灰心、不气馁。最后,指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竞争。依靠家庭社会关系就业的毕竟只是少数,就业竞争的主流还是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切不可怨天尤人,随波逐流,荒废学业。
2.知识指导方面。知识是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为招聘人员所看重。由于经济压力所迫,大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参加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由于课外学习时间受到挤压,课堂学习精力受到干扰,新知识更新速度受到影响,贫困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就业政策知识等方面处于弱势。首先,高校要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牢牢抓住课堂学习的机会,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努力学习并掌握好专业文化知识;其次,要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等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提升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水平;最后,要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就业部门组织的就业专家讲座,选修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等素质课程,以了解和掌握一般性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制作和应聘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指导方面。能力是指人们利用自身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就业能力是毕业生获得和持续保持工作的最根本条件。由于自幼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引导,缺乏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外语等课程的培训经历,贫困大学生特长不太突出,个性不太鲜明,视野不太开阔,表现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弱,人文素质整体欠佳。更有甚者,一些贫困大学生自幼性格内向、自卑、胆小、孤独,不善于交际,倾向于长期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不主动参与班级和校内外各种活动,就业能力处于弱势。首先,高校要引导贫困大学生主动参加班委会和各种社团活动,以锻炼自己的沟通、决策和组织管理能力。其次,要引导贫困大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寻找实习岗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再次,要免费开设诸如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驾驶培训等各种技能培训班,要求贫困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以此来提高其特殊技能水平。最后,要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工作,以大力提升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心理指导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毕业生常常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在求职择业前,对边远地区、低收入的单位看不上眼,对大中城市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又缺乏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在求职择业中,常常会出现胆小、萎缩、紧张、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在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支支吾吾、答非所问,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在遭受求职失败挫折之后,则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并出现失去自信、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不良心理反映。为此,高校要通过开设就业心理学课和举行就业心理讲座等途径,让贫困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活动规律,掌握控制自己不良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部分贫困大学生孤僻、不合群等情况,积极开展面对面的或网络个性化、人性化的就业心理辅导,打开贫困大学生的心扉,解开贫困大学生的心结,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使贫困大学生丢掉自卑、自负、怯懦、焦虑、嫉妒、不满、侥幸和依赖的心理;而是有信心、有合理期望值、有承受挫折的准备,有自主创业、基层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甚至失业等心理准备。有了这些就业前的心理准备,贫困大学生就能够在求职时放松自如,坦然面对困难,最终实现“就业梦”。
5.职业精神指导方面。职业精神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是其职业道德、理想、态度、责任、技能作风的综合表现。这一精神总是鲜明地表现在职业根本利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3]。高校贫困大学生要避免诚信意识淡薄和就业取向功利化;要提升贫困大学生艰苦朴素和吃苦耐劳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敢打敢拼的“亮剑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精神。
6.就业信息获取指导方面。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广泛、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有利于他们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避开就业雷区,也有助于他们适时调整就业观,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以最小的代价找到最理想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途径和足够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去获得就业信息,而就业信息则具有不通畅、不准确、不到位的特点。为此,高校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指导贫困大学生,一是主动从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供需见面会获取就业信息;二是主动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获取人才需求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机会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四是主动从家人、亲戚、教师、朋友、同学、校友等社会关系中获取有关需求信息;五是主动从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和传播范围广特点的互联网中收集就业信息。
五、结语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的长远发展、家庭的幸福安康以及学生的前途命运[14]。笔者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提出了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策略。笔者期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今后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77-78.
[2]黄建美,蒋 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3.
[3]闫 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47 -248.
[4]刘小红.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章东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5):83-85.
[6]刘艳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姜 策,李晓安.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20-121.
[8]徐 豪,孙忠华.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6):111 -112.
[9]崔 征.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22-124.
[10]曾继平.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1]张青玲.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胡桂香.关于对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思考[EB/OL].http://www.student.sdnu.edu.cn/jypg/news_view.asp?newsid=191.2009-12-22/2013-10-10.
[13]陆 媛.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55-157.
[14]彭仲生,黄建美,李 庆.从高校的视角看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