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生态教育模式研究

2014-04-17于海红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心人类生态

于海红 姜 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为,人们是否具有并运用生态学相关知识,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态学的重视,1974年苏联教育部决定在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开设生态学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于1975年又着手制订和实施国际环境教育计划,并于1987年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倡议将20世纪最后的10年定为“国际环境教育的十年”。随之生态教育这一名词应运而生,可见俄罗斯的生态教育发展是由生态学、环境教育发展而来的。

一、生态教育及生态教育模式的内涵

俄罗斯学者 Г.Н.Карона把生态教育定义为“教育、培养和发展人的连续过程,为教学指明了方向,给教学目标和课外活动提供了标准,保证人对周围环境的责任意识”[1]。还有的俄罗斯学者把生态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生态教育是指把生态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而形成的教育部分(环节),广义的生态教育指的是协调个人、社会和环境相互关系的教育过程。”[2]许多研究者认为对于生态教育的研究应该止于教学模式,模式——最初的概念是模型、范式等,并且这个概念,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科研协会上占主导地位[3]。苏联学者瓦托夫斯基在《模型》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不把模型狭窄地理解为仅仅是对现有事物模仿或某个未来事物的雏形,我把模型的含义加以扩展,认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实体,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行动方式,它不仅提出未来的某个科学目的,而且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手段。”[4]在这种意义上理解,模式是根据实践需要和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和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新行为,是主体的某种创造性构思。由此看来,“生态教育模式在生态学领域是塑造生态文化、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和关心,在教学上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生态理论的掌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5]。因此,综合俄罗斯学者的观点,生态学的可持续性与协调性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教育系统,都有共同遵循的生态学原则,生态思维模式也贴近教育形态。

二、俄罗斯的生态教育模式的争论

目前,俄罗斯的生态教育模式大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人类中心模式,即人处于自然的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生态教育内容的主宰,其表现如下:首先,“除遗传外,人们还有文化继承,这是人高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主要因素”[6];其次,社会和文化是比周围环境更重要的因素,人是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自然情境中;再次,技术和社会进步永无止境,所有的社会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解决原则。人类中心模式限制了创造性,使生态学概念的运用变得狭隘。整体上以个人和社会发展为目的,这样可能阻碍全世界的持续稳定,无论在生态教育内容还是在学术上都表现了霸权主义,它把教学和教学以外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强加在固定的内容上。

第二种是生态中心模式,生态中心模式揭示了自然价值的完整性、伦理性和确定性,强调人和社会对所表现出的生活现象予以同情、珍爱和责任态度的必要性,不仅为建立新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依据,也为把道德观点带入所研究问题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表现如下:一是生态的合理性,反对人与自然的脱离;二是把享有充分权利的主体与相互作用的自然客体理解为伙伴;三是强调自然相互作用的实用性与非实用性平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优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那么,人类中心模式和生态中心模式到底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区分人类中心模式和生态中心模式?对此,通过阅读文献,笔者经过梳理把人类中心模式和生态中心模式的存在标志做简单的比较:第一,人类中心模式将人及其各种物质和精神需要置于中心地位,认为地球是人类存在的自然环境;生态中心模式承认所有生物的存在具有相等的生态价值,认为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第二,人类中心模式论证了利用和保护周围环境的管理特点,认为技术和管理决策的采用能够充分地解决生态问题,认为当今市场和政治体制的调整,对于解决现存的和禁止新的生态危机产生的问题已足够,经济发展也缓和了生态危机;生态中心模式将周围环境作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体系来理解和生态观点,宣传生态学上可接受的技术,承认自然的权利、自我控制力和地方控制力,认为周围环境的稳固发展唯一的问题就是优质的发展先于数量的增长。第三,人类中心模式在论证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具有一致性、不完整性和鼓励性,在分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离散性,在整体上具有刺激竞赛和比赛的作用;生态中心模式在论证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分析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在整体上具有促进互相援助和合作的作用。第四,人类中心模式在分析所确立原则和命令上具有超依附性,阻碍自我引导、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和其他保持独立个性的因素的形成,将自然环境的弱点和不足引入其中,在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上易造成狭隘的实用主义哲学视角;生态中心模式在分析所确立原则和命令以外具有独立性,能促进自我引导、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和其他独立个性因素的形成,可以保证自然环境的稳定和稳健的发展,在环境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上形成了宽泛的伦理性、方向性观点。

从人类中心模式和生态中心模式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态中心模式要达到的目的是周围环境的稳固发展、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保证自然环境的稳定,但是,生态中心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变革中却孤立地发展。一直以来,人类中心模式居于统治地位,把生态中心模式视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视为迅猛发展的当代人文和生态伦理学的一部分,视为导致当代经济效益降低的原因,原则上又被视为是新的教育模式,机械地与传统教学复杂保守的实践相适应,以至于阻碍了生态中心模式的发展。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教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过程,人类中心模式和生态中心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体现的呢?对此,笔者对俄罗斯人类中心模式和生态中心模式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中的表现进行比较。

在教学目标上,人类中心模式强调知识、能力和技巧的传播,而生态中心模式强调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类中心模式强调以传统的教育理论为依据,而生态中心模式强调以发展的教育理论为依据。在教学形式上,人类中心模式是由教师控制下的说教教学,而生态中心模式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交流为基础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人类中心模式主要是图解教学占主导教学方法和风格被限定了范围,而生态中心模式主要是探讨问题性教学,动手实践占优势,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授课风格和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在教学内容上,人类中心模式被限制在条条框框和固定的大纲中,只研究社会和自然的“客观”问题,避免有争论的问题,而生态中心模式规定教育的内容为不同形式的组分并且包括道德价值,在地方、民族以及全球的范围内研究无定论问题的相互关系、政治和经济问题的交互作用、所研究的问题与个人选择以及责任的关系。

从人类中心模式和生态中心模式在教学方面的关系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中心的生态教育模式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教育理论的发展为依据,它不仅要求对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更加要从根本上革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生态整体观、和谐观,而人类中心的生态教育则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在看来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生态中心模式在广泛的社会意识和大量的实践中证明:没有完善的哲学、方法论和社会教育体系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基于对世界、人与自然,生态伦理学系统化理解上的生态中心模式,完全证明了生态知识的学术价值,而且这一模式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态知识越广泛地向社会推广,就保护环境而言,越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虽然已有的生态教育模式已经粗略地指出教育的本质、目的、任务、主导思想以及战略和发展计划,而且还有大量政论和参考书存在,但是机械地用所给的理论材料来理解仍然略显薄弱[7]。此外,教育领域也形成了创造、保护教育生态环境的一个客观难题,许多教育的理论需要方法论的指导,教育的基础建立在辩证的唯物论和方法论之上[8]。然而,教育的方法论观点还没有独立出来[9],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对教育和教育以外的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系统分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世界教育文化领域中,许多人企图准确地确定生态教育的本质,但都未能找寻到完整的定义,因为很难选择一个既能最佳地贴近人的兴趣和实际,又能反映全球客观规律的定义,如果给生态教育精确定义,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实现的重要问题。但是,生态教育是解决人、自然、社会和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的一种教育却是不容置疑的,而且生态教育也为道德观点的引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教育的研究以及优化已成为开启保护自然以及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钥匙,这就为生态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俄罗斯生态教育模式的构建

目前,生态中心模式被大家广泛认可,深入研究,不断扩展,俄罗斯学者认为,生态教育是以环境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结合当今教育教学的特点,生态中心模式是一个关于周围环境、通过周围环境和为了周围环境的立体发展、动态的教育模式。

第一,“关于周围环境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体系(形成世界观、理解力、表象等等),是将环境作为完整的系统,作为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论与技能的实践总和,影响着环保意识,价值体系等方面,还涉及生态学、非生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这几个组成部分被称作认知信息。因此,俄罗斯从幼儿园(含家庭教育、有教学参考书及练习册)、小学1年级到中学1 0(1 1)年级、大学低年级实施持续生态学教育。除课程内容、作业、实验以外,一些生态学教学项目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生态学已成为高考科目之一[10]。

第二,“通过周围环境的教育”,是把自然当成实施环境教育的材料来源及作为探究和发现的媒介,用独特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为核心,逐步将其应用到学生的实践领域。这是一种自然教育法,注重培养自然感悟能力,这种教育把受教育者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美学情感,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人健全发展的自然性,让受教育者接触自然环境、亲近动植物,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三,“为了周围环境的教育”,是生态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指挥着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增强对自然界的关注并树立责任意识,在不改变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本性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独特的创造意识,强调让学习者亲自参与有关环境问题的调查、实验、分析及解决方案的设计等实际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者自觉地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生态实践活动中去,全身心地钻研自己所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亲身体验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它超越了知识和技能范畴,其目标是培养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

四、启示

生态教育被看作为了优化使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途径,也是所在地区、所属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俄罗斯的生态教育模式结合了教学的实践,主要说明生态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意义,“生态教育”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生态的环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生态教育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还有些人为了发展经济和追求眼前的利益,出现以不惜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习俄罗斯的生态教育模式,但也不能完全照搬俄罗斯的生态教育模式,要在学习俄罗斯生态教育模式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生态教育模式,整合生态教育模式中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来建构我国的生态教育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成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我国早日走上绿色道路,走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1 ] КаропаГ. Н.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школьников.– Мн.:НМО,1 9 9 9,с.7 0 -9 9.

[2]ПисаренкоЕ.А.Инфрмационныетехнологии в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 студентов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специальностей вузов - : Теория и методика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2 0 0 4,c.1 9 - 2 0.

[3] Структура научных революций. - М.:Прогресс,1 9 7 7.- 3 0 0 с.

[4]罗慧生.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J].哲学研究,1 9 8 1(1 1).

[5]h t tp://b a n k.o r e n ip k.r u/T e x t/t4 8_3 7_6.h tm.

[6]КавтарадзеД.Н.Природа:отохраны - к заботе?// Знание- сила.1 9 9 0.№ 3.С.1 2.

[7]ГлазачевС.Н.Экологиче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учителя: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разработки экогуманитарной парадигм ы.- М.:Современный писатель,- 1 9 9 8,4 3 2 с.

[8]Зверев И.Д.Экология в школьном обучении.-М.: Знание, 1 9 8 0. - 9 6 с. 2 9.Зорина Л.Я.Системность- качество знаний.- М.:Знание,1 9 7 6.-6 4 с.3 0.Ильясов И.И.Структурапроцессаобучения.-М.:Изд - во Моск.ун - та,1 9 8 6.1 9 8 с.

[9] Захлебный А.Н., Суравегина И.Т. К определению понятия "охранаприроды".// Советская педагогика.1 9 7 5.№ 2.- С.3 3 -4 0.

[1 0]王顺庆.从俄罗斯生态学教育中我们借鉴些什么[J].西伯利亚研究,2 0 0 4(3).

猜你喜欢

中心人类生态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