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实施“魅力教学”*
2014-04-17程广丽
程广丽
(南京审计学院思政部 江苏南京 21181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魅力教学"已经以各种方式悄然进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当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魅力教学”这一概念自身的模糊性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遭遇着各种诘难,面临着诸多需要澄清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需要“魅力教学”
梁漱溟先生曾经指出,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样法”。作为蕴涵价值观的具体文化表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以达到促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与思维方式的目的。有学者指出,所谓文化,从根本上可以说就是一种“人化”,因为文化本身“是蕴含‘人’的意义、理念而言的,是就其体现人对自身的理想和价值的理解和追求而言的。这里,处于问题中心的是人们现实的生活,是人们按照‘人’的理想和价值改变世界及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劳动成果是它的产物和内容,也就记录了这种意义重大的活动,凝结了人的生存方式,渗透了人的自由超越意境,寄托了人对益、善、美、雅、神圣的理解和追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劳动成果称作文化”[1]。在学界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中,不同学者立足于不同的研究视角,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等[2]。在引领人们以科学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人以一种普遍化的标准和原则不断修正自身的种种不足,进而以一种奋发向上、积极向善的姿态更好地生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为重要的价值导引作用。因此可以说,一个“有文化”的人,其实“就是通过教育、修养和锻炼等,把人身上本属于动物的、纯生理的本性加以改造,使这些本性符合了社会的文明标准、人的标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3](P7-8)。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设置和教材设计中,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凸显是明显的,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魅力决不是其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直接叠加和机械呈现,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合理的方法才能得以完整体现,从而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则和行动指南。从根本上看,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内在的理论魅力。因此,将“魅力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绽放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魅力,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魅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行为,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关系相对更为平等、民主的现代教育语境之中,意识形态教育不能习惯于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而要通过师生对话、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方式,在理论科学性的呈现之中实现价值的传递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需要魅力教学呢?在这里,首先关涉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两种属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统一的。从教育的总目标也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统领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结构中,科学认识功能处于基础的层次,意识形态功能则处于中心的层次,两者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理论的科学性基础。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呈现作为“学科知识形态"所蕴含的科学性,由此才能绽放出课程的理论魅力。
毋庸置疑,大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里,开放而多样的文化环境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塑造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主导性渠道和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身无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不断大胆地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展现马克思主义学说自身所蕴含的理论吸引力,就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教学是否可能”的思考和回答,必须先厘清一个前提问题,那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是否存在着“魅力"?如果对它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教学就是可能的;否则就是不可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教学的研究也就毫无意义可言。这种“教学魅力"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成为我们不得不首先要解答的基本出发点。
一般说来,魅力是一种由内及外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具革命彻底性和无私性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一主体及其任务决定了它具有超越其他意识形态的超凡魅力。"[4]而真正的教学魅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美好而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是一种集中体现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吸引力,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师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含的科学真理性和人民利益价值性相统一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的真理性,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目标作了科学的论证。同时,马克思主义把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诉求内蕴于科学真理性的思考之中,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和价值诉求,蕴涵丰富而深厚的道德维度。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到后来的不断发展,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那么,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的基本立场,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并极力在该理论自身的深刻性和彻底性上下功夫,力求改变那种在这门课教学实践中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合理性关注较少的状况。也就是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为根本指引,并坚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始终“以道义崇高性构建马克思主义"[5]。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魅力的充分展示,并围绕这一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高度重视并努力加强“魅力教学"的实施,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获得广大青年学生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
二、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魅力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的获得,最终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在客观上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事实上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中,大量的、直接的影响来自社会意识诸形态的相互作用。”[6](P27)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追求人类解放的科学,有着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不同“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实施“魅力教学”,应该从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所蕴涵的理论魅力着手。
首先,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性和彻底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要求教师必须通过理论内在的逻辑线索和理性思维,在“道理上"说服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与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而是有机融合了真理性与价值性,具有令人叹服的逻辑力量和道德征服力。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P1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科学的批判精神是其理论永久的魅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包含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完美结合。这种批判不同于单纯的道德谴责,而是强调通过革命和建设实践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现实世界而不局限于文本的理论之中,把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作为最终目标。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评价机制的设置,亦应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理论的深刻性、彻底性与道义崇高性的统一。
其次,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一门“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8]的学问,它有着鲜明的价值判断。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主要的创立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魅力展现与马克思个人的魅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马克思的一生充满了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情怀,面对生活苦难,无私投身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事业,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顽强拼搏的一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不懈奋斗并梦寐以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无疑,马克思自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可以在教学中转化为一种极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精神,顽强地与贫穷、疾病作斗争,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否定以“交换价值"、货币和资本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它致力于为广大劳苦群众谋幸福,因而也是一种批判资本主义、诉求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善"的学说,内蕴深刻的价值关怀。在价值取向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在价值目标上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将“价值引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力求完整、真实、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马克思曾对此明确表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9](P66)
再次,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特征。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条件、时代主题和时代挑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必须体现对时代崭新课题的新思考,能够回答时代课题和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将理论宣传教育与他们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要善于解答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在理论上的疑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具体运用,并通过解答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生的新变化,解答新近发生的世界次贷危机,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等等,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未过时”性。虽然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处于上升阶段的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却始终具有生命力,其理论魅力正是在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真实观照中展现出来的。因此,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时代性、现实性问题激活出来,以正确的方法观照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在发展道路中所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步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嵌入社会现实生活,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文本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说服力,才能赢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并在他们的价值认同中逐渐内化为其日常行为的基本指南。
三、完美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自身的个人魅力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如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自身有着极大魅力和吸引力的理论学说。作为由内及外而生的吸引力,教学魅力应该展现在教学组织过程之中。具体说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施之中,除了需要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外,还应当注重教师个人魅力的完美展示。因为从根本上看,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既是教师本身素质的体现,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个关键。教师的个人魅力主要来源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厚实的文化修养以及内隐的人格吸引力。现实中,一个教师只有具有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才可能在“教"与“行"中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地展示理论的魅力和自我的魅力,实现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统一。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就是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等全部人格力量的真实外化和具体生动的表现。由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需要在实践中诉诸于诸如“精神助产术"的课堂教学方法,思考有效问题情境的设置,研究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考量教学中有效的情感沟通方式的建立,创新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的使用,等等。也就是说,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展现出教师个人的魅力,以吸引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
完美展示教师个人的魅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吸引力,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实践"教学路径的有机融合,使学生真正嵌入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具备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应该激活“文本"的理论魅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需要我们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进行体系的构建,由此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维具体的整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文中也曾经指出:“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10](P21)毋庸置疑,“叙述"是对理性认识做出科学表达,它采取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形式,用理论的形式将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复制”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的能力和方式方法,对于理论的接受和内化具有重大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树立重视“文本"的教育理念,避免对“文本"的“教条主义"解读和“照本宣科",避免由于轻视“文本"而找不到其真正的理论来源,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可靠性与可信性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将教育信息审美化和形象化"[11]。例如,在当前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的教学中关于对“实践”内涵的解读上,存在着一些对“实践"的狭隘化和表象化理解的倾向。如有人粗浅地认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做“活动"就是“实践",花样越多、花式越新,其中包含的“实践”成分就越大。其结果自然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教师在没有讲透理论的情况下,就匆忙组织各种“实践",如外出参观、社区服务和观看影视资料等等。殊不知,这样的“实践",既与理论没有密切的关联,也与学生“改造世界"的主动建构没有很大的关联,而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补充和点缀。实践性既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特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应该是学生“改造世界"特别是改造人自身的主动建构形式,也就是说是思考的理论实践。因为从根本上说,“这种思考的理论实践是要靠引导和启发的,其动力则来自‘文本'被适当转化和表达带来的力量"[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需要教育者自身充分施展教育者个人的种种魅力,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紧紧贯彻“实践”的教学理念,面对和解答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应仅仅只是局限于某种渠道专门开辟的“实践课"。促进“文本"与“实践"教学路径的融合,实现课堂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使学生真正嵌入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才能使学生将理论与现实连接起来。唯有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魅力也才能得以完整展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的育人的使命,以更好地实现“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本质、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引导个体能够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体才能的实际发展起推动作用的过程”[13](P26)的目的。
[1]孙美堂,杜中臣.文化即“人化"——文化概念的一种诠释及其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2]陈建保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0,(6).
[3]孙伟平,张明昌.“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4]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J].学海,2008,(3).
[5]黄力之.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构建性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
[6]陆庆壬,童彭庆,朱剑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刘清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特质及其实现[J].学理论,2011,(1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童 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魅力略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4).
[12]曹 峰,管宪平.从“文本"到“实践"——关于提高高校“两课"魅力及实效性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1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