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身份的构建

2014-04-17张亚敏刘小欣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身份交际

张亚敏 刘小欣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身份在确定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它是个体在特定的文化及社会语境中构建的,对自我和他人形象知觉的反映,对个体的社交活动有重要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是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基于语言和文化可以一起教授的理念,教师通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教学则帮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育的这种跨文化特征对教师身份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正确的身份意识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因此,在跨文化交流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对身份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身份管理及协商能力,从而重塑自身的教育行为,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一、相关理论研究

身份问题一直是西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近来越来越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身份是交际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个人的身份是由多个相互交织的部分构成的。霍尔(H a l l)认为,身份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它是个体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期待的集合体,我们赋予自己或他人的身份特征都与我们对交际的特定期待相关[1]。身份主要有个人身份、关系身份和社会身份三种类型:个人身份指个体对自身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的认知;关系身份的存在主要是基于与他人联系的建立,如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社会身份的外延更加广泛灵活,它主要定义了我们在社区或社会团体中的角色。这三种类型的身份可能同时在交际行为中起作用。身份的确立主要有宣称和归因两种方式:宣称指身份通过个体所采取的某种特有的行动方式来实现,可以是有意的或无意的,宣称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的或通过行为表达的;归因则指别人赋予我们某种身份的过程,可以分为后摄和前摄两种方式,后摄归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前摄归因则聚焦于我们如何促使他人承担某一特定身份,并以我们所期待的方式行事[2]。

文化与身份息息相关,文化通过我们对不同身份的理解和期待作用于社会。柯利尔和托马斯(Collier &Thomas)提出“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概念,意指对共享符号体系与行为准则的特定团体的识别与认同,它解释了文化身份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管理,他们认为个体在交际中协商构建多重身份,当我们赋予他人的文化身份与其所宣称的文化身份相符时,则认为我们具有更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库帕克和今堀(Cupach &Imahori)把文化和关系身份看做身份管理的核心,提出“身份管理理论”(Identity Management Theor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含对关系身份和文化身份的有效管理,他们把这一管理过程划分为尝试、牵绊、再协商三个独立且循环的阶段。这一划分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三个准则:交际双方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符号体系趋同以构建关系身份;在此过程中,双方把文化差异作为可利用的有利条件而非交际障碍;此外,双方须意识到身份管理和关系协商的不可分割性[4]。汀-图梅(Ting-Toomey)指出身份是可协商的,他强调身份在跨文化交际中作为一种可解释的机制存在,对其的协商(negotiation)意味着一种相互作用,交际双方在此过程中宣称、明确、修改、支持或挑战个人及他人塑造的自我身份。他还指出,人们无论在何种社交语境下都渴望构建积极的个人或群体间身份[5]。因此,提高对身份的认同、尊重和积极评价的共建有利于双方更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

二、教师身份的构建

教师是中国文化的一员,但其所教授的外语却代表西方文化,因此总会面临课堂内外的跨文化冲突,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以何种文化身份出现也就成为其文化认同感产生的根本点,如何调整这些看似冲突的身份也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的自我认知与学生的期待

教师的自我认知是其身份宣称的重要依据,也是专业形象建立的基础。教师的自我形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和自我评判。外语教学具有跨文化特征,教授外语的过程即是向学生介绍一个文化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师生间的交际也可以部分地被认为是跨文化的,教师是否将文化教学纳入课程计划取决于教师对语言与文化不可分观点的认同与否。虽然,对此持否定态度的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无法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他们也无法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态度和认知风格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但是,大部分教师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可以同时教授的,且愿意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纳入外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性。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在文化教学中得到体现,尽管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可以同时承担语言教学者与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将语言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具体文化信息的介绍,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教师更侧重帮助学生熟悉西方文化,而不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设立新的教学目标,掌握不同类型的文化知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

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在教师身份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教师身份的前摄归因,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会在有意或无意中影响教师的行为,并督促教师实践自身的社会角色。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主要包括知识期待与角色期待,学生最注重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因为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既是教学工具又是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语言能力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学生希望教师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发音标准、语言流畅、语法精通,还希望教师能够为他们讲解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满足他们的文化好奇心。在角色期待上,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尽职尽责,既能够做他们亲切的朋友,又能满足他们学习知识的愿望。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身份

身份管理理论(Identity Management Theory)认为:当文化身份有显著区别时,跨文化交际就会发生;当文化身份出现显著趋同时,则会发生内文化交际;当关系身份的作用比文化身份显著时,交际就会发展为人际的。伍德(Wood)指出:关系身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共享,它有助于人们协调符号意义和行为[6]。由于师生间的关系身份比文化关系更为显著,因此师生关系主要是人际关系。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被看做自然的存在而非障碍。在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确立可接受的规则,由于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决定,如教师会要求学生预习、复习课文,记忆新单词,或在课前作口头报告。此外,当师生之间变得越来越熟悉,他们之间的关系身份也就变得更清晰,师生关系身份的加强与师生间有建设性的关系产出密切相关,如对双方身份关系满意程度的积极设想,这也就为身份的再协商奠定了基础。当双方建立起显著的关系身份后,文化差异就逐渐演变为一种有利条件,文化教学也会受到重视。

三、教师身份构建的启示

在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对身份理论的积极利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会通过肯定学生的独特思想为学生建立积极的身份归因,也会通过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提问的方式维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因此,教师和学生对双方关系身份的再协商可以使彼此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身份,从而改善自己的表现。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具备跨文化能力,其次应对自身的文化教学观念进行反思,这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拜拉姆和列沙格(Byram &Risager)曾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被限制为与目的语国家相关的一种现象,教师几乎不会自发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7]。因此,教师需要更新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主张,必须意识到跨文化能力不仅体现在文化知识的教授中,还体现在跨文化能力和态度的培养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意识,除了继续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和分析文化信息,同时开展合作学习,与他人分享学习所得。

教师还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重新制订语言学习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增加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文化对比教学,启发学生发掘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异同。同时,教师也应加深自己对目的语文化和语用规则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时更好地协商会话含义。为达到文化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还需仔细筛选有用的文化教学素材,除了如教育、饮食、旅行等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外,还可以选择一些诸如政治机构、价值观等相对有难度的话题,从而达到扩展学生文化思维,提升学生文化潜力的目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基本的人类文化学理论和跨文化教学的发展动向,不仅要意识到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更要思考如何将这种意愿反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研究,探讨社会、学校制度、课程要求、测试标准等因素对教师文化教学观念和实践的影响,或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力开展调查,以便随时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

此外,教师身份的形成与发展还受到学校制度的影响。学校应制定有效的政策,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继续教育,帮助外语教师熟悉文化教学的中心理念与教育方法。学校还应及时听取教师关于文化教学方面的反馈,从中查找问题,积极改进,为英语文化教学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学校还可以通过为教师提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课程,加深教师对语言教学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理解,从而为教师语言观、身份观、交际观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师的关注,对身份及文化关系的探索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角色和学生的期待,从而能够在教学中更快地构建身份,重塑自己的文化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通过中西不同文化的积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在构建自身教师身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Hall,Bradford J.Among Cultures:The Challenge of Communication[M].Wadsworth-Thomson,2005.

[2]Philipsen,G.Speaking Culturally:Exploration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

[3]Collier,M.J.,&M.Thomas.Cultural Identity:An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J].Sage,1988.

[4]Cupach &Imahori.Identity Management Theory: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Episodes and Relationships[J].Sage,1993.

[5]Ting-Toomey,S.Communicative Resourcefulness:An Identity Negotiation Perspective[J].Sage,1993.

[6]Wood,J.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al Culture:Base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Relationships[J].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82,(30).

[7]Byram,M.,&K.Risager.Language Teachers,Politics,and Cultures[J].Multilingual Matters,1999.

猜你喜欢

跨文化身份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