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监测评价体系与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
——以成都市为例
2014-04-17柯玲
柯 玲
(成都大学副校长,四川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监测评价体系与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
——以成都市为例
柯 玲
(成都大学副校长,四川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一、成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9年4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签订了《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成都市也因此成为国家首个部省市共建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为从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两个方面同步推进试验区建设、科学探索试验区建设,2009年12月,成都大学与成都市教育局共建成立了“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作为试验区建设的研究者、亲历者,在试验区第一阶段(2009-2012)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也正式获批成为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更名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开创了政府机构与高等院校建设人文社科基地的新模式,校地协同创新机制应运而生。
二、协同创新机制服务成都试验区建设
(一)打造专家集聚、交流的平台,促进科学决策
“研究中心”集聚了国内外尤其是川内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的力量,汇聚了以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为主,包含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教科所以及成都市教科院等大批研究机构和研究专家,为国内专家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开展成都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成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咨询机构和智库,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二)提供独立第三方政策评估,指明政策导向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是成都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为科学定量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和阶段,“研究中心”成立伊始,就积极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相关研究,建构起一套“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开展成都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评价工作。同时,为保证成都市专项教育工作评估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受成都市教育局的委托,“研究中心”负责对成都市名校集团工作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工作开展年度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工作资助和奖励的重要标准。提高了教育评估结果的说服力,保障了社会公众对成都试验区建设的知情权。
(三)提供丰富的改革实践经验,推进全面均衡
成都试验区推进“先行先试先改”,探索出推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中心”参与并归纳总结出的“六个一体化”成都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实践经验和改革样板。成都模式清晰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内容,明确了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师队伍、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六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方向。我们也看到,成都试验区探索实践成熟的许多经验做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如学校标准化建设、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县域内公办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制度等等。从这一角度来看,成都试验区成为了国家教育发展政策的孵化基地。同时,成都试验区也成为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范例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三、监测评价推进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监测评价体系
围绕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两大主题,成都市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效益以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均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动态监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促进校际均衡为重点,研制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体系》;以促进县域均衡为重点,研制出《区(市)县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以促进城乡均衡为重点,研制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二)成都试验区第一阶段的监测评价结果
1.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成都市学前3-5岁幼儿净入园率达到97.2%,公益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超过5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9%,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9.21%;在各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就读的在校生比例由2008年的80.4%增加至85.7%。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数据显示,近三年,成都市城乡教育机会一体化一级指标得分率均保持在98%以上。因此,成都市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全域成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目标基本实现。
2.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成效显著。一是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总体较高。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数据显示,成都市2010-2012年校际均衡指数分别为0.41、0.39和0.32,反映出试验区第一阶段义务教育总体均衡程度持续提高,有效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校际差距。连续5年,在大多数监测项目上,一般学校生均教育资源享有量普遍高于“名牌学校”或者“热点学校”。教育资源重点倾向少数“名牌学校”的格局得到扭转,教育资源配置逐步走向合理。二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心从2010年开始,对成都市推进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行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成都市2010-2012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综合评分分别为78.10、80.10和86.38,根据发展阶段划分标准,成都市已由整体协调发展阶段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成都市推进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处在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和教师队伍城乡一体化成效尤为明显。三是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数据显示,成都市2010-2012年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监测得分分别为17.16、20.21和22.89,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二级指标教学设备配备监测得分增长最为迅速。可以看出,成都市2012年实施的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城乡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四是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普遍提高。2012年,成都市教师队伍城乡一体化监测得分为25.59,与2011年相比,增长3.86%。从近三年监测数据来看,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监测数据显示,城乡教师学历得到普遍提升,城乡教师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教师学科结构持续改善。
3.带动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03-2010)》获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四川省第十五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被确定为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重点项目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获四川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如《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监测与评价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模式:六个一体化——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报告(2009-2012年)》等。
四、对成都试验区第二阶段建设的思考
成都试验区第二阶段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围绕城乡统筹、产教融合,深化、完善、创新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体制机制,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学习型城市、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
探索形成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服务区域的现代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和吸纳全民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子女“学有良教”的需求,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总之,成都的教育综合改革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立足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协同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推动教育公平更大进展的有效策略,推动成都教育迈向“学有良教”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