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儒家“和而不同”的哲学观

2014-04-17周敏玉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年4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事物物质

周敏玉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中,“和而不同”的哲学观特别亮丽和美妙。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采用了儒家“和而不同”这个哲学观点的形式,吸收了中华民族先哲们对它朴素注释的合理含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时俱进对它作了科学的创新,使之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哲学观点,对于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和而不同”观的历史渊源

“和”字由4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龢”字演变而来。“龠”是指乐器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禾”以示音。“龢”本身的含义在远古时就已经超越了乐器之名及该乐器发音谐和之意。为了达到和谐之目的必须协调,协调身体、协调社会人事、协调天地日月,诸如“调和”、“调节”、“调解”、“调整”、“调控”、“调理”、“调剂”等等。 顾名思义,“和”是指和谐、统一,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指相同、一致,是具体的、共在的。“和而不同”就是指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

中国最早的“和而不同”哲学,要追朔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神话。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尚书》和《易经》以及先秦的《管子》、《墨子》等书中有记载。古代传说在中华龙祖伏羲时代,黄河中飞跃出龙马,背负着“河图”,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八卦的符号是各个“不同”的,正是由各种“不同”的符号“和”而成为八卦。大禹时洛水中浮现出神龟,背负着“洛书”,大禹受之而创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畴”。五行中的土、金、木、水、火是各个“不同”的,正是由这五种“不同”的元素“和”起来而“已成万物”。“河图——八卦、洛书——五行”,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拂去神化和迷信的附会,我们可以看到八卦和五行都是把“不同”的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作为一个“和而不同”系统整体的多种性质、多种因素、多种成分的物质组合,进而构成 “和而不同”的物质和物象并概括为阴阳二气。阴阳八卦和五行所代表的“和而不同”的物质和物象在运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火、火克金),相生(金生水、水生木、火生土、土生金)、矛盾统一、和谐发展。八卦和五行中蕴含的富有辩证思维和整体系统观念的朴素唯物自然观,在西周以后被简约概括为“和”与“不同”。

“和而不同”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论语集解》一书中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意思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 “不同”可以致“和”;虽然小人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引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和”、“同”与“异”(不同)的概念出自《国语·郑语》中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之谓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声一无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段对话。齐景公对晏子说:“唯据齐景公待臣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迹然……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可也如是。”

郑桓公问史伯,周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史伯认为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只听取相同的意见,排斥相异的意见,所以,一定会导致衰落和灭亡。史伯还提出“以他平他”的方法,把相异的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新事物。若是把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那就太单一没有发展了,就会犯“以同裨同”的错误。“和”是将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加以协调平衡就叫和谐,即所谓“以他平他”,事物才能生长、发展;“同”是将无差别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即所谓“以同裨同”。用尽了也就完了。晏子则把“和”比作烹鱼和肉汤,经火烧煮过的汤,水、火、酱盐、梅各种元素已融为一体,厨工根据人的口味,适当加以调和,太淡就增加调料,太浓就加水冲淡,即要与他物来补自己的不足,把太多太猛的方面减弱一些,这才有“和”的境界。《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的“和而不同”承认不同,事物之间与同一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差异、矛盾,在差异、矛盾的基础上通过“中”的协调从而形成“和”,新事物就产生了;如果一味地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使事物衰竭。

二、“和而不同”观的历史发展

《周易》将“和而不同”归结为对立双方的统一,即阴阳的统一。阴阳统一是一种相应相感相交的统一。首先是相应,阴与阳应,阳与阴应;进一步是相感;再进一步是相交,最后实现二者融和。男女相交是人类之源,阴阳相交是万物之源。“和而不同”观发展到先秦孔子时,他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个概念观察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认为:“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和同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沟通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延续不断的重要哲学概念、文化理念、政治和社会理想。

“和而不同”思想为历代各派各家所运用。儒、道、墨、法、阴阳、佛教等对“和而不同”思想都有自己的内涵和附加。但是,形成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并一以贯之地传承下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与生活中的是儒家“和而不同”的“中和”思想。第一次提出“和而不同”通过“中”达到“中和”命题的,是在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的《礼记·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一种自在未发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是一种因时而发合宜的状态,是人性发为感情而合乎于礼节法度。由于内在的能维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外在又能事事合乎于因时而发的“和”状态,最终可以达到“中和”之境界。这既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境界,也是天地化生万物的大德所在,而将“中和”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中和”不仅是人道政教的目标,也是天道运行的规律。《论语》的“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是说中庸是道法中至高无上的。践行中,正而不偏执、不偏激,从实际出发,做到“适度”、“恰如其分”,排除认识上的片面性,有效地调解矛盾,并使矛盾达到和谐地解决。东汉大儒郑玄在《礼记·中庸》中注释说:“名曰中庸者,以记其中之为用也,庸者,用也。”而何晏注“中庸之为德”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庸指平常,要符合实际,易于执行。要做到中庸就必须把握事物的两端,在矛盾对立面中寻找事物的统一和谐与平衡。所谓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是对中和之道的认识和实践。从此“中和”之本“中庸”之道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中,成为人们处世的根本哲学。

德国古典辩证法哲学家黑格尔认为 “具体的同”是“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表达,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可以高度概括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许多内容,与“对立统一”规律有相似之处。毛泽东的《矛盾论》可以说是对“和而不同”哲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把“和而不同”观提升到“规律”、“准则”和“真谛”的高度,并把它作为处理事物之间的矛盾、国家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时,应该始终遵循的价值观,指出:“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江泽民同志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补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这就给中国古老的“和而不同”这个哲学观赋予了和平与发展时代崭新的内容,使它既包含普遍真理,又具有民族特色,从而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强大的生命力。

三、“和而不同”与系统

“和而不同”哲学与 “系统”哲学是各有特色的哲学表述,属于世界的物质性范畴,是事物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一)系统是“和而不同”的系统。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家们提出“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同样也是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系统“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之总和”的哲学命题。中外的古老哲学家的命题是一个哲学理念各有特色的表述。 “和”是指众多“不同”事物“和”的统一,是事物众多“不同”元素统一的化和整体,是旧事物的“和”统一产生“1+1﹥2”的新事物;“同”是指单一事物的重复,是多种事物的混合,是同一事物各因素的简单相加,是抽象无差异性的统一;“不同”就是事物的差异。“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和同一事物不同因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产生的新事物。所谓“系统”(英文system)是指有条理有秩序的“安排在一起”、“有组织和被组织化了的全体”,是不同部分(要素、成员、单元)之间维持一定相互关联与制约关系,组成功能统一的有机整体。亚里士多德朴素地认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由微粒子构成,它们的大小形状的不同,在结合中有位置和排列的不同,因此产生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元素上的差异导致其他各种质变。他在论述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时指出,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统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在于其内部各“不同”要素构成协调和谐。我们将“和而不同”概念与“系统”概念这样一对照,就不难得出:“和而不同”用外国的语言表述就是“系统”;“系统”用中国的语言表述就是“和而不同”。“和”是“不同”部分的整体,部分是“和”的“不同”的部分。进一步说,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成为“系统”,才能出现“整体大于各个孤立(不同)部分之总和”。如果把中外的这两个概念“和”起来,可以称之为“和而不同”系统。“和而不同”系统观同运动观和时空观一样,在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哲学体系里,都是属于世界物质的范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按其“和而不同”系统的规律变化、发展的,在时间空间中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物质总是作为某种“和而不同”系统状态而存在的。物质是“和而不同”系统存在的基础,“和而不同”系统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无物质的“和而不同”系统是不存在的,无“和而不同”系统的物质也同样不存在。“和而不同”系统是客观普遍的、共生共长、相补相成的,“同而不和”系统则是特殊的、相互冲突、衰败没落的。

(二)物质是作为某种“和而不同”系统的状态而存在。首先,无限多样性的物质都是作为某种“和而不同”系统的状态而存在。宇宙是无限多样物质的“和而不同”系统在天体上运动的数以万计各个不同的星球和星系,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轨道、不同的质量和体积,一切物质都是整体与部分的“和而不同”系统。 “和”是整体,“不同”是部分,“不同”部分的有机组合即“和”成为整体;“和”整体是“不同”部分赖以存在的前提,它包含着“不同”部分,却高于“不同”部分,离开了“和”整体,“不同”部分就不再是该“和”“不同”部分了。另一方面,“和”的性质不等于“不同”部分的性质的简单相加。这是因为:第一,“不同”的各部分活动性质与方式的简单“凑合”不能说明高一级“和”的活动性质和方式。例如,地球加月亮不能说明太阳系的运动。第二,任何作为“不同”的单个部分的作用,与作为“和”中一部分的作用有本质的区别。在一般情况下,“不同”部分在“和”中发挥的作用大于离开“和”而独立时所起的作用。例如,不同的行星在太阳系中发挥的作用大于离开太阳系而独立时所起的作用。所以,“和”性质大于它的各个“不同”部分性质的简单相加。例如,人体是一个功能齐全统一的“和”,是由消化、循环、呼吸、生殖、神经等“不同”的部分构成的;消化部分是由口腔、咽道、食管、胃肠、肝和胰等器官组成。如果把人体的某一个“不同”部分孤立起来考察,而不是“和”起来考察,那么它就不是人“和”的部分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作为“和而不同”的事实愈来愈明显。拿国民经济这个“和而不同”来说,它是极其严密的,由各个“不同”经济部门组成的,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功能统一的“和”。工业中有轻、重工业等等,重工业中有冶金、电力、煤炭、石油、建材等,轻工业中纺织、食品、制药等,农业中有农、林、牧、副、渔等。在这个多层次的“和而不同”体系中,若把某一层次、部分、要素从“和”中孤立出来,其结果必然造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比例失调,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其次,物质总是作为某种“和而不同”系统的三维结构而发展。第一,古往今来,物质世界的“和而不同”系统发展过程无始无终,而某一个“和而不同”系统过程则有始有终。如一个人从出生到最后死亡;一个工程从设计、施工到最后完成;一种社会制度从形成、发展到最后崩溃;一个天体星系从产生、运行到最后毁灭等等。都是有始有终的,这是“和而不同”系统的时间维。人们可以根据“和而不同”系统的时间维来预料一个“和而不同”过程从开始到终结的大概时间。第二,上下左右,内折外推,物质世界的“和而不同”系统发展过程无边无际,而一个“和而不同”系统过程则有边有际。如物体“和而不同”系统内折边际对象是小“和而不同”系统,外推边际对象是环境。一个整体上的“和而不同”系统,分为许多宏观上足够小、微观上足够大的“和而不同”系统部分。每一个部分,要素宏观上充分小,因而其内部各种“不同”功能在一定的时间、环境内是动态“和”的;每一部分,微观上又是够大,因而它又是永恒“不同”的。这是“和而不同”系统的空间维。人们可以根据“和而不同”系统的空间维来“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研究一个非“和”态为许多相对“和”态的“和而不同”系统规模。第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在发展过程向上或向下分支的物质世界的“和而不同”系统无穷无尽,而一个“和而不同”系统过程则有穷有尽。如类人猿进化成人、手推车为蒸汽机所代替等等,又如人类对“和而不同”系统的客观对象认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等等,这是“和而不同”系统的发展维。人们可以根据“和而不同”系统的发展维来使知识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并依靠“和而不同”系统知识来模拟分析一个“和而不同”系统的前途命运。

(三)物质总是作为某种“和而不同”系统的状态而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合乎规律合乎目的的运动,而合乎规律合乎目的的运动必然是“和而不同”系统的运动。根据目前科学已经达到的认识,可以把无限多样“和而不同”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按其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和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五种基本的“和而不同”系统运动形式。

1.机械的“和而不同”系统运动。在机械的运动中,虽然各“不同”的部分可以作为“不同”的部分而运动,在“和”中保持其“不同”性质而相结合,但“不同”部分不能独立地发挥功能,“不同”的独立部分的功能只有通过“和”才能发挥出来。如动力机,把它装在轮船上,它就同轮船的其他“不同”部分和组成为轮船的“和”来发挥其动力的作用;如果把它装在飞机上,它就同飞机上的其他“不同”部分组成为飞机的“和”来发挥其动力的作用等等。这种内物质各不同部分合乎目的地组织起产生运动的观象,说明机械的运动只有“和而不同”系统才能运动。

2.物理的“和而不同”系统运动。在物理的运动中,可以作为“不同”而存在的各部分在“和”中仍可保持其“不同”性质,但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因为物理运动的现象是由各种“不同”的自然力(引力、电磁力、强与弱相互作用力等)的联结而组织起来成为“和”的运动现象,“不同”部分的作用只有通过“和”才能发挥出来。比如,一个原子核受到一个中子的轰击后,便分裂成跟原来差不多大小的两个粒子,同时放出2~3个中子,接着这些中子又引起到的原子核的裂变,形成连销反应。这说明,物理的运动也只有作为“和而不同”系统才能运动。

3.化学的“和而不同”系统运动。在化学运动中,虽然各“不同”要素有可作为独立运动的可能,化各“不同”要素在“和”中不能保持其“不同”独立性的运动,而是以变态方式作为各“不同”要素由结合力(化学键)组织成为“和”才能运动。例如,葡萄糖分子C2H12O3,碳、氢、氨三种“不同”元素在分子“和”中就没有它们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了。这说明化学的运动是“和而不同”系统运动。

4.生物的“和而不同”系统运动。在生物运动中,各“不同”部分不能独立运动,无机物与有机物“和而不同”组成了自然。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有机物各品类之间、无机物各品类之间,虽然各各“不同”,但均息息相关,形成了具有生命的严密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种有机物质的变化不管是增多还是减少,都会给别的生物以及无机物以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就是“和”。达尔文在《物种的起源》中讲了一个例子:猫、田鼠、雄蜂、三色堇在自然界中是种属相距甚远的“不同”动植物,似乎可以独立运动。其实不然,三色堇是靠雄蜂传粉受精的,与一个地方雄蜂的数量直接相关,田鼠是雄蜂的敌人;而田鼠的多少,又与猫的多少相关。这样,猫、田鼠、雄蜂、三色堇之间就组成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和而不同”链:猫吃田鼠,猫多则田鼠少;田鼠捣蜂窝,田鼠少则雄蜂多;雄蜂替三色堇传粉,雄蜂多则三色堇繁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正因为世界上有“不同”性别,才有交媾,造就出新的生命。这些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生物的运动也只有作为“和而不同”系统才能运动。

5.社会的“和而不同”系统运动。社会的运动是由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条件下由具体和现实的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灵性生命构成的个体生命与集体生命相统一的创造性动物。虽然“不同”的个人在观念上可作为“不同”的独立物存在,但不同的个人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社会。个人的作用只有通过社会这个高度复杂的“和而不同”才能体现出来。社会有大有小。最大的社会是全人类,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等等的人群共处于一个地球,这些“不同”的人群必然相应交往,有差别、有矛盾、有冲突、有对抗;但是,他们只有实现了“和而不同”即和平共处于地球之上,才能构成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最小的社会也许是一对夫妻、一个家庭、一个小组、夫妻双方、家庭成员。小组人员的思想言行不会完全一致,即“不同”,必然有差别、有矛盾、有冲突、有对抗,这是很正常的,但他们只有在相互交感中实现了和谐,才有集体活力的产生。事实说明,社会活动也只作为“和而不同”系统才能运动。

四、“和而不同”系统的“和”整体大于各个“不同”部分的总和

“和”是“不同”部分质量的“和”变有序性、按比例和反馈平衡的结果,“和”大于各个“不同”部分的简单相加。

(一)“和而不同”诸部分在量的“和”变过程中产生新的“和”大于“不同”部分的简单相加。(1)“不同”部分纯粹的数量增减到一定极限引起“和”大于“不同”的简单相加,从而实现全新的“和而不同”质。我们可以用马克思《资本论》第十一章里举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军事上,一个连兵的进攻总量与单个兵分散展开进攻的总量有本质的差别;在生产上,单个劳动者的力量机械总量和许多人手同时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是因为,许多个协作、许多力量“和”为一个总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它一个个力量的简单相加的总量有本质的差别。(2)“和而不同”系统中,“不同”部分量与“和”整体量的相互转化引起“和而不同”系统质的变化产生“大于”。例如,我军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一当十”,集中优势实力,各个歼灭敌人,最后取得胜利。(3)“和而不同”系统中“不同”质和“不同”量的统一产生“大于”。例如,商品与服务到位,就形成效益。“和而不同”中重点“不同”量代表一般“不同”量,一般“不同”量随着重点“不同”量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大于”。例如,集中力量搞重点建设与平衡发展,重点建设搞好了,就起到“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作用。

(二)“和而不同”系统诸部分在有序排列“和”变过程中产生“和”。金钢石和石墨是同素异体,碳元素排列不同,性质就不一样。象棋有序排列取胜,无序排列致败;方块汉字有序排列写成文章美不胜收, 无序排列写成文章杂乱无章。 1、2、3、4、5、6、7声音有序排列,优美动听,无序排列,不成音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有序排列绚丽多姿,杂乱排列非常难看。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统一指挥有序地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就实现了和谐统一。在中国古代,田忌用下、上、中三等马与齐王上、中、下三等马相应对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齐王“一胜两负”。这些例子说明,有序“和”大于“不同”部分简单相加。

(三)“和而不同”系统部分在按比例“中”(恰当)搭配过程中产生新的“和”大于“不同”部分的简单相加。例如,药名配方和食品配料等都是按比例“和”的结果。

(四)“和而不同”系统整体在补偿性反馈过程中产生新“和”大于“不同”部分的简单相加。例如,鹰抓野兔,鹰脑鼻耳跟踪目标,注意环境变化,警惕外敌入侵等,它们把信息传递给鹰脑,鹰脑根据信息指挥它们行动,做逼近目标或做保全生命避险动作,这就是补偿性反馈。又比如,人们的一项计划必须有可判断的信息输入决策人们的脑子,经过人脑综合组织进行“和而不同”模拟-最优化-评价“三步曲”。在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或者执行后出成果的过程中不一定是理想的,随时可以修订计划加强执行,最后取得成功,这叫补偿性反馈产生新“和”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补偿性反馈产生新的资本主义“和而不同”系统,使资本主义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总之,“和而不同”是系统的和谐。人的态度要和蔼、和缓,社会风气要和谐、和畅,批评要和风细雨,处世要和光同尘,兄弟姐妹亲戚要和好、和美,干部群众要和声、和易、和衷共济,世界要和解、和谐、和平共处等等。人类社会就像“音族”一样,以家庭、家族、族群、村寨、地区、城市、民族、国家等乃至全人类,都必须凭借高度的谐和精神构成的“亲和力”、有序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和谐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文化和谐,是全世界人民的根本理想。“不同的事物和而统一”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条重要规律。“礼之用和为贵”上升到思想高度,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和睦和兴是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兴家致富的根本所在。“和谐有序”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前提。“和平崛起”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道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谐社会”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和而不同”哲学源流于中国,所以,冠以“中国”二字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自觉学习、深刻认识理解和运用“和而不同”哲学,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事物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