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性品格的当代重塑

2014-04-17徐雪平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年4期
关键词:实践性品格党员干部

徐雪平

群众路线是党的理论独创和集体智慧结晶,一直是党建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理解、重塑群众路线的实践性品格,对于我们运用群众路线,提升新时期群众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动态性特征,同时群众路线在群众工作中指导作用的发挥是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使得重塑群众路线实践性品格是当前贯彻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

(一)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动态性特征。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它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出现新变化。把握群众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指代对象,是正确地对待群众,更好地把握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实质的前提。

群众—词在国内外早已有之,指的就是普通的人民大众,但是语言中多含有对群众的轻蔑,如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有自近代以来,群众才被赋予政治中的多数人的定义以及被赋予特定的价值内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以后,群众获得了伟大的品格,赢得了应有的尊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扩大[1](P287)。这就是,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主人,也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动机。在唯物史观高度评价群众作用之后,党对群众的理解给予了全新的诠释,赋予了中国化的特质,这是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种创造。党在建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在城市进行工人运动。因此,群众主要指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一部分精英,而对于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并没有真正发动起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以农民为主体的广泛的群众受到党的重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内涵更加广泛。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群众的范畴。可以看出,党在革命、建设历程中,一直把群众视为自己依靠的强大力量,而且把群众当作自己为之奋斗、为之服务的崇高目的和对象。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群众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群众一词涉及到多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包括与人民、公民、阶级和党团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内涵和对象更是发生了独特变化,一是群众与阶级的关联逐渐淡化、松散,而与阶层的连接变得更为密切、重要。二是信息时代对社会群体带来了深刻影响[2]。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塑群众路线的实践性品格就要适应群众的动态性变化,而且党要随社会实践的发展研究制定出不同的策略、方针来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

(二)群众路线作用的发挥必须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综观党的历史,群众路线在群众工作中指导作用的发挥,就是把群众路线运用到具体的群众工作中去,以正确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党成立初期,就重视群众工作,就已经有了对群众工作的高度自觉。但是,现实的、具体的群众工作又是错综复杂、具有时代特色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理念缺乏实践的支撑。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期间,党强调对群众进行组织、号召和宣传,注重深入群众,强调用群众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教育和组织他们。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在革命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主要是以城市暴动为“中心和指导”、实行全国武装暴动的“左倾”力量占据了上风,给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的群众发动了秋收起义,起义队伍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并建设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丰富了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内涵,开辟了群众工作的新领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全国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党放手发动群众,积极践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建立了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这是群众路线在党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中的完整体现。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党在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中,开展了兵民一家的南泥湾大生产活动。在解放战争时期,党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仅用3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继续运用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邓小平指出,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调动好、发挥好,改革和发展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江泽民指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会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党的执政基础也就能够日益巩固。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塑群众路线的实践性品格就是要使群众路线同具体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群众具体实际问题的原则、方法。

新形势下,重塑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性品格必须遵循群众路线运行的客观规律,充分了解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从价值取向、感情沟通、方法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寻求有效途径,为全党全面重塑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性品格提供指南。

(一)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3]。任何价值取向都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树立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具体工作当中,就是要求党更多更好地关注实际工作,关注群众个体特征和利益诉求。只有这样,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价值取向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贯彻落实。

一是对党员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群众路线的直接理论来源、价值基础,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导向和基础,群众路线的实践才不会偏离方向。当前,引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错位,这需要探索建立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教育来提高党员干部对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认识,促进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二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检验标准。习近平指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概括。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时刻把群众放在首位,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努力做到用手中的权力为群众谋取更加幸福的生活。三是党用于检验党员干部的执政活动有着自己的标准。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确保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发展,才能保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分享。执政为民是党员干部合理运用权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坚持执政为民,才能使党员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与群众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做到为群众谋利益、谋发展。

(二)感情沟通。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趋势,党的群众工作要收到实效,就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加强干群的情感沟通,找到双向交流的渠道和方法。一是反对四风,确保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树立良好形象。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已经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不仅影响了安定团结,还贻误了党的事业,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要通过教育与制度并重,致力于夯实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二是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重点。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群众摆在衣食父母的位置,保持感恩之心来对待群众,深怀愧疚之心来回报群众。应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要进一步转变作风,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摸实情、讲真话、求实效。

(三)方法创新。在长期实践中,党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一些群众工作方式逐渐“失灵”,用基层干部的话说,就是“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处理社会转型期的新矛盾,领导干部既要认真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探索各种灵活多样的、贴近实际的方式方法。一是强化领导干部下基层责任制,促进领导干部心系群众。所有党员干部应该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想法和要求,帮助群众克服困难,从群众那里得到直接的感性认识和第一手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党员干部长期心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和广大群众永远保持密切的联系。二是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广泛倾听群众呼声。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上反映要畅通无阻,群众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权力,也就是群众必须有充分的、各种形式的言论自由,特别是监督权到位。党员干部要根据地域和行业特点,研究探索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新途径,为党员干部发挥先进性搭建广阔平台。三是提高网络问政能力,保持党员干部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实践表明,网络已成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广大群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喜、所忧、所怨、所盼,那么,党员干部就要善于倾听网络民意,从网络中察觉群众思想动向,努力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传,增进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使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四)制度保障。要实现党的群众工作取得长久实效,光靠动员、号召、要求是难以实现,难以持久的,实现党群关系制度化,从制度上保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防止脱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治本之策。一是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要不断完善和拓展公共决策的调查研究、群众代表参与、社会公众调查、专家咨询等形式,确保在决策中广泛吸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要在重大事项和关乎民生等方面,广泛推行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办法。要逐步建立重大公共决策的社会风险评估和群众评价评议制度,切实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群众满意程度。总之,要不断提高集中民智的科学化水平,减少个人专断,充分发扬民主,敞开言路纳谏,做到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二是建立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直接联系制度。要通过制度安排,健全并畅通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如建立定期调研制度、蹲点制度、接待群众制度等,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多平台。同时,要强化群众工作制度的执行力,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使制度落在实处。三是完善群众监督制度,让党员干部看重群众评价。在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要不断拓宽群众评价党员干部的渠道,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努力把群众的公认程度作为干部评优、升迁的重要依据,提高群众评价的权重,让群众满意成为评价标准的核心。

总之,新时期重塑群众路线实践性品格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我们应从价值取向、感情沟通、方法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寻求有效途径,引导党员干部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出发,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全党全面重塑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性品格提供指南。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江枫.正确认识“群众”的基本内涵 深刻把握贯彻群众路线的现实要求[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9).

[3]阮青.价值取向的界定及相关问题[N].人民日报,2012-12-10.

猜你喜欢

实践性品格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