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者的悲歌
——麦尔维尔《白鲸》主题解析
2014-04-17李艳红
李艳红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疏离者的悲歌
——麦尔维尔《白鲸》主题解析
李艳红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白鲸》是19世纪美国重要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坛及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该作品似史诗般宏大,充满悲剧的色彩,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主题思想。
《白鲸》;主题;悲剧
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是19世纪美国后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一生创作的作品包括小说、短篇故事和诗歌。但其生前并不被人重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他创作的伟大之处才被重新发现。其代表作《白鲸》(Moby Dick,1851)也被重新界定为美国文坛及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被《剑桥文学史》称之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
《白鲸》是叙述者以实玛利(Ishmael)讲述的一次海洋捕鲸探险的经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艘名为“裴廓德号”(Pequod)捕鲸船的船长亚哈(Ahab),他因为被一只名为莫比·迪克(Moby Dick)的大白鲸咬断了一条腿而展开了对后者的复仇。亚哈船长带领整艘捕鲸船与莫比·迪克较量的结局是两败俱伤,整艘捕鲸船连同船员覆没在大洋中,只有以实玛利被路过的船只救起而幸存下来。故事线索清晰,跌宕起伏,史诗般的宏大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主题思想。
一、无所畏惧的冒险精神
翻开《白鲸》,字里行间透露着冒险精神的主题。以实玛利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到茫茫海域上才能治愈他的忧郁,如果他再不出海,就会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而面对海上不可预知的种种凶险,他却毫无怯意,求之不得,视为理想追求。在主人公亚哈船长身上,毫无畏惧的冒险精神体现的更为突出,虽被咬断了一只腿,却依然率领着捕鲸船向茫茫海洋出发,在危险随时到来的情形下却依然朝向复仇的目标前行,不惜付出生命。船上其他的船员和捕鲸手无一不体现出无畏和冒险。
这种无所畏惧的冒险精神在笔者看来有着更深的寓意。回顾美国历史,美国民族特质的形成就源于冒险精神,最初北美大陆被发现是因为哥伦布的冒险,随之不断有来自欧洲的冒险者登陆到这片土地,其中盎格鲁撒克逊一族尤为强大,在他们冒险精神中汇集了乐观务实的态度,最终成为这片新大陆的主宰,缔造了新的美利坚民族。冒险、乐观、务实也成为美国民族精神,推动着美国的发展与壮大,到麦尔维尔时期,已使美国疆域由东海岸的新英格兰区推进至中西部并直达西海岸。可见,《白鲸》中的无所畏惧的冒险精神正是美国民族精神的写照。但从亚哈船长的命运结局的安排上,麦尔维尔似乎在向读者透露他的警示,追求过度疯狂的冒险会招致恶果,进而反映出作者对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迅速扩张的担忧之情和悲观看法。
二、自取灭亡的极端个人主义
小说中的主人公亚哈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他聪明、智慧、独立、有坚强的意志和征服一切的勇气。以实玛利视他为“神”,捕鲸船上的其他船员更将他奉为“王”,而亚哈船长也自诩为不凡神圣之人,船上的一切都由其主宰,只有他的意愿才是至高无上而不可违背的。正是这样的极端个人主义,才使得亚哈船长听不进大副斯达巴克(Starbuck)劝说,一意孤行,为满足个人复仇的一己私欲,执意带领已完成出海任务的捕鲸船向充满危机的深海进发。在与大白鲸莫比·迪克正面交手的三天过程中,亚哈船长无视白鲸用两天相继掀沉两条小艇的警告,固执地继续实施他的复仇行动,不顾船上其他人的生死,最终将“裴廓德号”捕鲸船及全体船员至于万劫不复之地。
亚哈船长的遭遇体现了麦尔维尔对于个人主义的看法,他认为极端个人主义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怀着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最终只会走向自取灭亡的悲剧结局。
从更深层次上来看,麦尔维尔对个人主义的态度是对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的解构。
三、对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解构
以爱默生思想为主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尊崇个性,强调人性中的神性和个人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的主要构件是个人而非群体。理想的人是自我依靠的人,要“相信你自己”。
对照《白鲸》中亚哈船长的人物个性的塑造,不难看出,麦尔维尔对爱默生的关于个人主义的超验思想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爱默生的个人主义理念太过乐观,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意识到对个人主义过于理想化的追求最终势必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如同亚哈船长一样,不仅没能通过自我依靠发展成为理想的人,相反却成为“裴廓德号”捕鲸船上的邪恶化身,给捕鲸船带来覆灭的结局。
不仅如此,麦尔维尔在《白鲸》中还解构了超验主义的另一个思想。爱默生等超验主义者认为自然是超灵(上帝)的象征,并不完全是物质的,是有生命的,是超灵的外衣,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人融入自然可以使思想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白鲸》中,麦尔维尔解构了这一思想。小说中的大白鲸莫比·迪克理所当然是自然的代表,可当人们谈起它时却总是心生畏惧,透着神秘,对海上过往的船只充满了敌意,亚哈船长与之打交道先是被咬掉了一条腿,而后在心中燃起复仇之火,心灵不仅未得到净化,反而走向邪恶。因此,自然对人是漠视的,并存在敌意,人面对自然是渺小的,力量是有限的。
麦尔维尔透过《白鲸》解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旨在让人类思考一个更为宏大的问题,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应时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如何和谐发展。
四、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裴廓德号”捕鲸船在大洋上就如同人类社会处于自然界中,象征着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这艘捕鲸船出海的主要目的是捕杀鲸鱼制作鲸鱼产品,是人类社会向自然界索取满足其发展所需的缩影。纵观人类文明化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吞噬与攫取的也越来越多的,同时自然对人类的回应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初,人类文明程度不高,在农耕时代只要自然界提供维持生存的产品就好,这时自然对人类是宽容的;随后,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发展的时代,人类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生存的状态,向自然界要求的不再局限于谷物棉麻,不断地使用轰鸣的机器疯狂地毁掉荒野丛林,挖掘矿山土地,搅动瀚海湖泊,同时向自然界抛去废物垃圾,这时自然被惹恼了,不断地用洪水、干旱、风沙、雾霾来教训人类,就像大海和白鲸对待捕鲸船一样。
如果“裴廓德号”捕鲸船在完成捕鲸任务就返航回到陆地,不再向大海进一步索取大白鲸莫比·迪克,结局又会是怎样能?为什么只有以实玛利幸存下来呢?仅仅是要他来讲故事吗?显然,麦尔维尔是在通过以实玛利这一人物的书写指导读者正确反思。以实玛利从一开始对待大海和白鲸的态度就是怀有憧憬、探索和敬畏的,在他对鲸鱼及鲸鱼产品加工知识的介绍中,还透漏着热爱、尊重与崇拜。大概是大海感知到了以实玛利的情怀,并回馈以肯定,才没有淹没他。这不禁让现代的读者惊叹麦尔维尔的伟大与思想的深邃,他透过美国19世纪上半叶的发展趋势,已经预知了未来人类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将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出现怎样的摩擦,他在提醒整个人类社会要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者,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自然要敬畏、热爱、维护,自然才会继续无私地用阳光雨露供养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文明的真谛。
五、疏离异化
疏离异化是麦尔维尔通过《白鲸》这部作品向读者揭示的另一深刻主题。主人公亚哈船长为追捕大白鲸莫比·迪克的做法并不受欢迎,然而他拒绝接受大副斯达巴克的劝说,而用尽一切手段强行实施自己的计划,他虽成功胁迫捕鲸船跟随自己去复仇,但并未获得理解;当另一艘捕鲸船的船长恳请他帮忙搜救被白鲸伤害的儿子时,他无情地拒绝。这些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亚哈船长抛掉家庭终日在海上漂泊,以实玛利无法忍受陆地生活,捕鲸船远离陆地不断向深海挺近,这一系列的描写透视出的是人与社会的疏远。而影射人类社会的“裴廓德号”捕鲸船在海上与自然界代表白鲸的厮杀则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疏离。这三个层面的疏离最终带来的是相同的结局——覆灭。
麦尔维尔透过《白鲸》这一鸿篇巨制演唱了一曲疏离者的悲歌,震撼着生活在全球化今天的当代人,发人深省。
[1]Baym, Nina.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8.
[2]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论自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An Analysis of the Themes in Moby Dick
Li Yan-h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Herman Melvil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in 19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hose masterpiece Moby Dick is known a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works. It is tragic work which is full of profound themes.
Moby Dic; theme; tragedy
I106.4
A
1000-9795(2014)010-000032-02
[责任编辑:刘 乾]
李艳红(1972-),女,吉林榆树人,副教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