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传统地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扬州人扬州文化

陈 鹏

(1.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江苏扬州 210024;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732)

扬州传统地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陈 鹏

(1.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江苏扬州 210024;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732)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伴随着扬州经济的两次崛起,扬州人(包括来扬州的外地人)创造了独特的扬州历史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扬州地域文化逐渐形成。研究和分析近代扬州地域文化的特征、成因和影响,对传承扬州历史文化,加强扬州城市内涵建设,促进现代扬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近代扬州 地域文化;特征;成因

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康乾时期,扬州发展成为中国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无数的文人墨客来扬州呤诗作画。同时,扬州独特的文化又为扬州增添许多光彩,以至于人们一提及扬州就能感受到扬州的妩媚、柔情和婀娜多姿。扬州辉煌灿烂的历史,吸引了很多学者对扬州进行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扬州盐商、扬州近代化、扬州学派的研究方面,但对近代扬州地域文化的特点、成因缺乏系统的研究。这篇文章,笔者试图通过对近代扬州地域人文的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来传承扬州历史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扬州城市内涵建设,促进现代扬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扬州传统地域文化的特征

近代扬州文化的成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体现在园林建筑上。扬州园林秀美宁静,优雅别致,颇有江南园林的风格。二是在工艺方面,主要包括漆器、玉器、镂金器、刺绣、镶器、铜器、纺织、木器、竹器等,尤其是扬州“三把刀”,技艺精湛,享誉世界。三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诗词曲赋、琴棋书画,追求文化熏陶,崇尚精神享受。笔者把园林文化和诗词文化称为雅文化,把曲艺文化和工艺文化称为俗文化,因为创造和享用雅文化的主体主要是达官商贾、知识精英,而创造和享用俗文化的主体主要是劳苦大众。

雅文化是近代扬州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雅文化主要包括扬州的诗词文化和园林文化。扬州的诗词主题主要是对扬州的赞美和怀旧。诗人对扬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包括扬州的琼花、杨柳、山、水等都是扬州个性文化的代表),有感而发。人们一提及扬州,便想起唐朝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什么是在三月下扬州呢?因为阳春三月,琼花盛开,洁白如雪,绿草葱葱,杨柳妩媚,瘦西湖水波荡漾,小船在水面游弋,给人一副副诗画江南的美景。唐朝徐凝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诗中含义指假使天下的月色共有三分,诗人认为其中的二分无疑应该属于扬州。这两句诗已成为自唐以来形容扬州月色特别美丽、脍炙人口的名句。唐朝诗人姚合的诗句“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1],写出了扬州气候宜人,花柳飘香,春意盎然的景色,人们无情畅游、笙歌不绝。宋代李易《竹西怀古》中写道,“淮南昔繁丽,富庶天下称。管弦十万户,夜夜闻喧腾”。这首词反映了扬州的繁华与富足和扬州夜夜笙歌、歌舞升平的景象。当然,赞扬和怀念扬州的诗词数不胜数,我们从这些诗词当中,已经感受到扬州浓浓的文化底蕴。正是历代诗人对扬州美景的有感而发,才使扬州有别于其地方,成为一个优雅而别致的城市。

扬州的园林文化。扬州园林是扬州雅文化繁荣的标志和载体,是扬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艺术构筑。据文献记载,从南朝开始,南兖州刺史徐湛之,于广陵蜀冈之“宫城东北角池侧”“营构”的“风亭、月观、吹台、琴室”,“以及游宴之娱”,可算是扬州正规园林建筑。到了唐代,私家园林盛行。明代扬州的园林,以城市山林为主。到了清代,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 之谓,享有“扬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扬州的园林,既有山石,又有花木,大都兼有楼阁,其特点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这些园林,既供人游览观光,还可以陶冶情操,同时也美化了扬州的环境,成为扬州城市生活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雅文化可谓阳春白雪,或贵族文化;而下面所说的俗文化,可谓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

这里所说的俗,不是说扬州人俗,也不是说扬州人没有文化而追求低级趣味。俗文化是相对雅文化而言的,如果说雅文化是那些有识之士畅想、抒怀的工具,那么俗文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忙碌的体力劳动之外所喜爱的通俗易懂的文化,它是下层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扬州俗文化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扬州评话、扬州戏曲、扬州鼓书、扬州工艺文化、扬州饮食文化、扬州休闲文化等。扬州评话,又称扬州说书,历史悠久,1979年3月,在扬州城郊发现的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木俑,经鉴定为说唱俑。表明扬州在汉代已有说话艺人在活动。宋朝的张显和明代的陈君佐,都是著名的出生在扬州的评话人。明人都穆《都公谈纂》卷上记载:“陈君佐,扬州人,善滑稽,太祖爱之。尝令说一字笑话,请矣一日,上许之。”今人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说:“继承宋元讲史的评话,在清代特别发达,最初中心是在扬州,其后全国不少地方均有以方言敷说的评话,而扬州仍是最重要的中心。” 在清代,活动在扬州的评话艺人总数常在300人左右,其中最著名的是柳敬亭。评话的书目有72部(经过评书界调查)。扬州戏曲也是扬州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清代,扬州不仅是全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中心之一,也是戏曲作家和戏曲演员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扬州戏曲主要包括昆腔、徽腔和扬州清曲。清代扬州的昆腔之胜,成了全国之冠。当时“扬州七大内班,”几乎囊括了昆剧界的全部精英。 扬州清曲是在扬州民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融化其它艺术营养而形成的抒情与叙事兼长的古典曲艺。清曲名称的含义有二:1.它是纯粹的“清唱”;2.它体现了南曲的“清柔”。鼓书是流行于清代扬州的一种曲艺形式。“大鼓书始于渔鼓、简板说孙猴子,化以单皮鼓、檀板,谓之“段儿书”。后增弦子,谓之。 此技周善文一人而已。” 扬州的工艺文化除了漆器、玉器、镂金器、刺绣、镶器、铜器、纺织、木器、竹器等工艺美术品技艺精湛外,还包括至今享誉国内外的扬州三把刀,即理发刀、菜刀、修脚刀,扬州“三把刀”及其技艺,不仅成为一部分扬州人谋生的的重要手段,而且扬州“三把刀”成为扬州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扬州的雅文化和俗文化并不是相互脱离,而是相互交融。至雅至俗的扬州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令人心情愉悦。近代扬州的官僚、盐商、游客在呤诗作画之余,去青楼戏院,聆听扬州戏曲,或沐浴澡堂,享受技师们精湛的足疗技艺,或去茶馆,沏一壶茶,享受生活,而广大的劳苦大众在辛勤劳动之余,去听听评话,或欣赏扬州曲艺,或学点诗词,一天的疲劳会烟消云散。

二、扬州传统地域文化的成因分析

经济发展对近代扬州地域文化的推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扬州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扬州曾经繁华的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国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而这两个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都能从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身上看到缩影。扬州成为中国的商业中心,也主要是在唐朝和清前期。唐朝时期,“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当地金银铜器、锦彩绞绵、米、糖、药材等业十分兴旺,冶炼铸造也有较高水平。当时,扬州港常常停泊着大量船舶。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诗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旗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中唐以来,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行旅拥弊”,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八方称幅凑,五达如砥平”,“富商大贾,动愈百数”的繁华局面。在清初,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的二度繁荣。扬州的再次繁荣和扬州盐商有密切的关系。纵贯历史长河,我们发现,无论是唐朝还是清前期,扬州经济的繁荣最主要原因是它便利的交通条件--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运行。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扬州在中国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经济上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发展。诗人、商人、达官显贵云集扬州,他们呤诗作曲,以诗会友,谈论古今,促使扬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精英人物对近代扬州地域文化的影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精英人物的出现及在社会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很重要,有时候精英人物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旗手。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会在黑暗中继续摸索50年。在近代,南通张謇兴办实业,使南通成为中国近代化最早的城市,这些都和精英人物的功劳有关。在扬州文化历史上,有这样一批人,如官员、商人、文人、勇士等,他们推动了扬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古代文人中,诗仙李白是扬州最好的宣传员或者导游员,他的千古绝唱“烟花三月下扬州”让天下人家喻户晓。宋朝欧阳修在扬州为官一年,官至郡守,这位文学素养和政治素养极高的人,施政以“所至民便,所去民思”理念来考查地方官员的政绩,所谓“所至民便”,就是不扰民, 所以,扬州人对欧阳修非常思念。欧阳修的学生苏轼在扬州当过半年的太守。苏轼虽然在扬州为官时间很短,但是他体察民情,为民请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老百姓都很拥戴他。明末清初,山东人王士祯任扬州推官。王士祯不仅为官清廉,帮助盐商筹集资金,偿还盐商拖欠朝廷税款,而且招贤纳士,很多文人齐聚扬州。在王士祯的带领下,他们营造了一种与扬州历史文化特点相契合的文化氛围,红桥的声誉皆有王士祯而来。李白、欧阳修、苏轼、王士祯等对扬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到了清代中叶,扬州盐商成为近代扬州文化的重要推动者。 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扬州盐商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大多数盐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喜欢诗词曲赋,以求高雅。乾隆初年,扬州诗文之会,以徽商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和郑氏休园为最盛,“诗成即发刻,三日内尚可改易重刻,出日便送城中矣”。 著名盐商马氏兄弟(马曰璐和马曰琯),是以“藏书家”的身份名扬海内。他们家有著名的“丛书楼”,楼中书橱百余架,藏书十万卷,宋版元刻,无不具备。一些文人不但可以随意借阅马氏藏书,而且长期住在马家,生活开支由马家全包。文士厉鹗就充分利用丛书楼的藏书,在马家完成了一百卷《宋诗纪事》。这些来扬州的官员、商人、文人等不仅以诗会友,还建筑园林别墅,陶冶身心,除此之外,他们还讲求饮食,寻找休闲娱乐,谈论琴棋书画。这种以消费和休闲为主题的商业氛围,不仅促进扬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为下层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扬州出现了从事饮食、理发和足疗的专业技术人才。

周边文化尤其徽商文化对扬州的影响。康乾时期,扬州经济发展起来,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消费中心城市。扬州地处江淮要冲,四面八方的文化向这里渗透,在这里积淀,逐渐被扬州文化所吸收。“扬州为南北之冲,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 “海内文士,半集维扬。” “怀才抱艺者,莫不寄居于此。”其中,第一批来到扬州的徽商们,凭借对食盐的垄断经营,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一夜“暴富”的盐商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园林楼阁,追求享受,园林建筑成了扬州传统文化当中的特色文化之一。扬州盐商主要是徽商。徽州是朱子桑梓之帮,有“东南邹鲁”之称。徽州“儒风独茂”,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 “人文辈出,鼎盛辐臻,理学经儒,在野不乏。”徽商中不少人精通儒学,经商以后,有了资本,更是招集天下文人志士,论学问难,宴集无虚日。徽商以其雄厚的财力,招才、引才、养才、济才,使各地文人如鱼之趋水,云聚扬州,这无疑为扬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可以看出,周边文化特别是徽商文化对近代扬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扬州自古民风“轻捍”。《史记.刘濞列传》记载:“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淤沛为城。”其意思是说,古时候,江浙地区民风“轻悍”,于是派威猛的刘濞来治理江浙地区,然而事与愿违,这种以高压手段来治理百姓的方法结果导致了西汉最严重的七国之乱。后来,董仲舒改变了吴王刘濞的作法,他以教育为主,以政令为辅,让老百姓正谊明道。《汉书.董仲舒列传》记载:“凡相两国(胶西、江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其意思说,董仲舒在江都(今扬州)为国相,为了避免重蹈刘濞之覆辙,国王要以身作则,广纳谏言,化解矛盾。在董仲舒治国理念的影响下,扬州地区不仅民风醇厚,而且大家愿意遵守国家法令。可以看出,扬州人从上古时的“轻捍”、“敢于反叛”到后来的重义明道、顺从法制的性格转变,儒家思想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扬州人有忠贞爱国思想,不仅体现在扬州盐商对朝廷的无偿捐赠上,还体现在史可法身上。明末名将史可法,忠于明末朱由崧皇帝,战死杀场,绝不投降。他的忠君思想受到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从他身上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又在影响和教育近现代的扬州人。

三、扬州传统地域文化的历史意义

近代扬州地域文化塑造了扬州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人们生活舒适安逸,节奏缓慢,追求享乐。扬州人生活的这种安逸并非堕落,它是在古代扬州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形成的,经济上的富足必然促进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与扬州的工作、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和时令节气紧密结合。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刺激了扬州饮食业、休闲业、沐浴业的充分发展,使得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这些服务业。扬州生活气息浓厚,节奏缓慢,适合生存。扬州人这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生活方式,正是21世纪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渴望的一种生活方式。

近代扬州地域文化对扬州人个性的消极影响。这种雅俗相容的地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固定化、模式化,形成扬州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而这种固定化、模式化的文化底蕴削弱了近代扬州人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近代扬州人保守排外思想产生的温床。近代扬州雅俗相容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建立在清前期扬州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经济的发展不是永恒的,它有内在的周期规律,甚至和国际国内的环境相联系,有时表现为衰退。到了清后期,尤其是太平军进军扬州之后,扬州经济衰退,昔日的繁华成为历史,扬州呈现出一派荒芜的景象。扬州经济衰落了,可是扬州人还陶醉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梦乡之中。朱自清在《说扬州》中写道:“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朱自清对扬州这种醉、梦般的生活进行抨击,“我讨厌扬州人的小气与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扬州人在长期养成的懒散缓慢、重视享乐等习惯抑制了他们的创业精神,到了近代,扬州经济渐渐衰落,面对落伍,包括富绅商贾在内没一点担心与恐惧,因此无心去寻求促进扬州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出路。扬州的商人在传统优势丧失之后仍将自己定位在传统商业上,没有创新拼搏精神,因此没有成为扬州近代化的领导者。更不幸的是,当有利于扬州经济转机的有利时期出现时,他们不但没有紧紧抓住反而百般阻扰。修建津浦铁路时初步拟定通过扬州,扬州的富商绅士们怕影响老祖宗的风水,到京城去游说,最终使得津浦铁路改道,至此扬州失去了在近代出现转折再次繁荣的机会。

近代扬州的地域文化对当代扬州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前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指出,要建设“三个扬州”——即“幸福扬州、精致扬州、和谐扬州”。“三个扬州”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近代扬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扬州城市底蕴和内涵建设的一种阐释和解读,是对近代扬州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满足人们生活和精神的需求。经济的发展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发展结合起来,扬州政府秉承这样的经济发展理念,不仅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而且把满足人们生活和精神的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这种文化底蕴,这种身心和谐的发展理念,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延续,为今后扬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张石承,夏云壁.扬州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4页.

[2]宋.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一.卷一百二十.

[3]扬州画舫录.城北录.卷六,引刘大观语.

[4]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页.

[5]柯玲.民俗视野中的清代扬州俗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Yangzhou traditional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analysis

Chen Peng
(1.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Society Science, Yangzhou Jiangsu, 210024, China; 2.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Marxism, Beijing, 100732, China)

Yangzhou i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ancient times, with the rise of the economy of Yangzhou, Yangzhou people created a unique culture of Yangzhou.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Yangzhou regional culture gradually form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modern Yangzhou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effects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inheritance of Yangzhou historical culture,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Yangzhou city,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dern Yangzhou econom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Yangzhou in modern times;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cause

G127.532

A

1000-9795(2014)08-000083-03

[责任编辑:周 天 ]

陈 鹏(1976-),男,河南信阳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讲师,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

猜你喜欢

扬州人扬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谁远谁近?
望江南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
鬼精的扬州人:那些优雅的传统市井生活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