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与快乐相随——“五个转变”实现作业减负高效
2014-04-17朱清华黎增文
●朱清华,黎增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不少教师布置作业未能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经常出现单一性、封闭性、机械性、重复性等现象,既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除了作业量的控制外,我们必须做好“五个转变”。
一、变统一性作业为差异性作业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出有差异性的作业,便于学生选择,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把作业设计成“菜单”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去选择,让他们在自己潜力所及的层面上充分发展,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有些教师布置作业拘泥于课文和习题,并要求必须独立完成,局限了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与习题,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立足课本,着眼课外,放眼社会,整合学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开放性作业,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盘活”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变机械性作业为趣味性作业
传统的作业都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做做练练,机械枯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儿童主动学习最活跃的因素。 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出富有创意,既新颖又有趣味性的作业, 让学生一看到这些充满乐趣的作业就跃跃欲试。
四、变重复性作业为实践性作业
有些教师坚持认为巩固课堂知识, 作业多多益善,搞题海战术。如此让学生反复做习题,枯燥乏味,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伤害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遏制了他们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废除重复性作业,注意设计实践性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是:查一查,搜集资料;做一做,激发探索;画一画,体会意境等。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实践中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五、变一次性评价为多次性评价
大部分教师对学生作业只做一次性评价, 多数学生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满意。他们看到错题,看到不理想的成绩,便会灰心丧气。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 ”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成功, 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 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多次评价的方法,既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又利于学生养成细心改错的良好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我们要坚持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