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积“待发” 还我“春天”: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现状剖析及调整策略

2014-11-21郭红心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优化培训生态

● 郭红心

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已进行了10余年,收获了不少成果,但表面上的繁荣无法掩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教师的教学生态令人担忧。

一、现状:教学生态的低位运行

教师的教学生态,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它具有宽泛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目前,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主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

(一)低位运行,缺乏目标

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不谙世事的农村未成年人,这些孩子相对闭塞,视野不够开阔,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师生朝夕相处,老师的视野也越来越狭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单一;有的老师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生活和交往圈里,生活情趣越来越淡,工作与生活的激情逐渐消失,影响了教学生态的持续发展。部分年轻教师看不到进步的方向,在“低处”徘徊,缺乏前进的动力;部分高级教师又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虽然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完善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有的还设置了正高级职称,但因种种原因,这一举措对农村初中教师的诱惑值较低。种种积弊,导致农村初中教师在低位运行的状况下不再追求新的工作与生活目标,这已成为当前农村初中教师改善教学生态的主要障碍。

(二)视野受限,缺乏主动

农村初中教师一般生活在交通不够便利、信息不够畅通的偏僻乡村,他们了解外界的主要手段是网络和电视,缺少必须阅读的书籍,自身难以克服地域限制。前几年,很多学校会组织部分教师“走出去”——到名校听课观摩和学习,或者聘请专家来校讲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村初中教师的视野;绩效工资后,这种学习活动大幅减少。再加之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和工资管理制度等配套举措的滞后,使绩效工资制度无法触及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机制,致使不少教师存在懈怠心理,缺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颓废思想日益严重,影响了教学生态的改善与优化。

(三)丧失自我,缺乏理想

每天“两点一线”(从家庭到学校)式的几乎僵死的生活方式,让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成了工作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零部件,他们渐渐失去了自我;由于生活范围与方式的局限,部分农村初中教师缺少应有的精神风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失去了独立性,仅靠教材、教参教书,一味根据学校的教学指令行事,缺少教学改革的理想和应有的责任感,既成了应试教育的忠实执行者和“传声筒”,也成了这种教育的替罪羊甚至“帮凶”,教学生态在农村初中教师丧失自我与缺乏改革理想中滑向了恶劣的边沿。

二、原因:教学生态的主客观制约

造成农村教师教学生态低位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主客观两方面看,主要有四种因素不能忽视。

(一)区域经济

区域位置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的发展层次。笔者曾多次赴江苏南部参加系列教育教学考察活动,对这一点感触颇深。苏南发达的社会经济为当地教学生态提供了前提和保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农村初中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一带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生态发展较好。但是,另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地方文化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生态的低位运行。

(二)评价体制

“被行政化”的评价体制让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生态迷失了方向。农村初中学校存在着“被行政化”的倾向,升学率高低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评价学校办学品质的首要标准。为了提高分数,老师们利用一切手段“满堂灌”,并进行“题海战术”,甚至牺牲学生的未来发展来完成分数上的“行政任务”。这种以分数为牵引力的评价体制的“被行政化”,是造成农村初中学校教学生态处于 “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

(三)改革虚化

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影响了教学生态的良性发展。新课程改革历经十余载,但不少农村初中教师只是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初步认识,教学实践变化不大,存在“两条腿走路”的现象:课堂外言必称“新理念”,课堂上依然是“填鸭子”。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方式,让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生态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四)文化缺失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推进,农村初中的硬件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学校精神文化的滞后,致使不少教师的教育信仰缺失,看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前途,缺少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追求,不能自觉感知教育职业的愉悦和幸福,而只是简单地把教师作为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农村初中学校教学生态的改善失去了应有的动力和支持。

三、对策:多管齐下优化教学生态

农村初中教师低迷的教学生态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桎梏,要优化这种教学生态,必须各尽其责,多管齐下。

(一)引导教师重新定位职业属性,为优化教学生态打好思想基础

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引导教师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帮助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触底性反思,重新感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受时下功利思潮的影响,不少农村初中教师加入到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行列,陷入了片面追逐物质利益的泥沼,种种误入“歧途”的职业行为随之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生态的走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教师进行一次“心理革命”,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和性质。让农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明白:幸福就在自己身边,而不在他的对面,只有致力于教学改革,才能给学生和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有了这种认识,农村初中教师才能在不断进取中优化教学生态,使教学改革从畸形恢复正常,从不良转向健康。

(二)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为优化教学生态提供专业支撑

近年来,各级教育培训部门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活动,诸如中小学教师出国进修再充电项目、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省市合作农村校长提高培训、名师送培、英语教师雏雁培育、送陪到市等系列培训活动,这些活动对改善农村初中的教学生态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参培面窄、培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让培训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部门应深入研究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的实际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内容适时实用、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培训评价务实有效,才能在培训中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生态。农村初中学校也不能一味“等、靠、要”,而要积极开展相应的适合本校教师发展需要的校本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激发教师优化教学生态的内在动力,并为之提供专业技能与理念支撑。“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动地球”,各级培训就是要为农村教师提供优化教学生态的支点,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使之多样化、生活化。尤其要注重教师完美人格的塑造、精神世界的建构和思想层面的引导,着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有一颗健康之心、有一腔沸腾之情,有一种健康之魂的教师。各级培训部门和农村学校还要引导教师主动完成教学生态的良性螺旋上升,从基于物质的、情感的教学生态发展为基于思考的、生命的、道德的和责任的教学生态,只有这样,农村教师的教学生态才会彻底走出低迷状态。

(三)办好具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学校,为优化教学生态提供精神保障

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没有它的有效支撑,教育就会失去生机、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教学生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产物,直接受到学校精神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不少农村初中学校缺少精神文化的建设和沉淀,教学生态缺少改善与优化的促进力。农村学校应立足本校实际,着力挖掘学校的精神文化元素,打造之、丰富之、提升之、张扬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并用这种文化浸润师生的心灵与思想,为教学生态的改善提供“正能量”,为教学生态的自我优化提供“场”效应,才能激发出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和优化教学生态的内在动力,才能改善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感知真善美的能力,为优化教学生态创造心理条件

农村初中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朝气蓬勃的鲜活生命,这是多么美好的活动场景啊——它脱离了与物质利益的关联,是一种纯粹的生命呵护;它远离了世俗眼光的审视,是一种洁白无瑕的心灵撞击!可是,不少农村初中教师却不能感受到这种愉悦和幸福,在教育现实和困境中陷入了无穷无尽的低落、抱怨和牢骚之中。

这就需要培养农村初中教师感知“真、善、美”的意识与能力。缺少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生活中不是缺少真善美,而是缺少发现真善美的眼睛,学校可以通过打造人文课堂、书香校园以及文化校园等举措,引导农村初中教师感知校园里的真、善、美,感知师生交往的愉悦,感知教育事业的神圣;可以借助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走出偏执和闭塞,主动感受生活的真滋味;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职业论坛、教师培训等方式调整教师的异常心理,让真、善、美的感觉“占领”教师的心灵,让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感染”教师的情绪,让对真、善、美的再造“引领”教师健康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让对真、善、美的感知逐渐沉淀为积极教学生态的重要元素。

做幸福教师,过阳光生活。这是优化教学生态的心理条件。曾经聆听李镇西《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报告,他认为做教师不一定优秀,但可以幸福。教学的幸福来自学生、实践、阅读、写作、反思、难题和心态。教师的每一天都是平凡的,但应是充满意义和价值的;教师的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平静的,但应是充满奇迹和惊喜的。真正的教学是为师生的幸福生活做准备,缺乏幸福感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拥有幸福生活的学生?诗人卞之琳在《断章》里这样描述幸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幸福!农村初中学校应注意引导教师学会感知和追求教学生活中的幸福,并把这种幸福迁移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去,孝敬老人,关爱子女,友善邻里,奉献社会。作为人的正常的、积极的生存状态,是优化教学生态的重要条件,没有其作为人的良好生存状态,缺乏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撑,任何人都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教师。顾城说得好:“生如蚁而美如神。”我想,这应该是农村初中教师追求的教学生态的境界与方式!

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生态关乎课程改革的成败,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育主管部门、培训部门和学校应格外关注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生态状况,采取相应的引导与调整措施,为优化教学生态注入“正能量”,帮助他们实现由“教书匠”到“有思考的教育实践者”的华丽转身,沉淀“薄发”的基础,才能帮助他们迎来生机勃发的教学生态的春天!

猜你喜欢

优化培训生态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