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回归心灵
2014-04-17李江源
●李江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出了大批优秀的教育理论力作,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为我国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不过,在教育理论繁荣的背后,如今也潜藏着或面临着教育理论“西化”、传统教育价值体系颠覆、教育理论解释力下降、教育理论原创力不足等问题。
当下,教育理论界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理论思想匮乏、精神平庸、价值追求错位;教育理论根基游移、华而不实,“论”得头头是道却“理”不通;教育理论表现形式浮夸、玄奥晦涩;“时尚”教育理论鼓噪、“词句革命”教育理论流行、“时髦”教育概念或话语盛行。在“形式化”、“矫饰化”、“浮华化”的影响下,教育理论应有的严肃性维度被弱化,应有的正气与精神被腐蚀,不可或缺的价值担当被消解。在“同质化”、“单一化”、“浅表化”的裹挟下,教育理论贫困、深度缺失、品质低下、原创性不足的危机似乎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逼近。因此,当代教育理论需要教育思想的滋润与教育价值的纯化,需要文化温馨与道德关怀,需要本土情怀与心性体贴,需要高扬科学理性与弘扬人文精神;当代教育理论需要“文化身份”的重塑,教育价值关系、价值追求、价值观念、价值体系的重构;当代教育理论需要去伪存真、去玄存理、去浮存实、固本求真、革故鼎新;当代教育理论需要紧紧围绕教育发展的主题主线,在推进教育公平正义理论研究上求深入,在推动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上求深入,在回答重大教育理论和教育现实问题上求深入,在推动教育理论创新以及掌握教育理论话语权上求深入;当代教育理论需要回归心灵、回归“心之秩序”、回归鲜活的教育生活。以教育理论的“理论品质”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教育理论的觉醒,让教育理论随经济社会发展脉搏跳跃,实现教育理论的理与论、思与辩,魂与体、灵与肉的统一,提升教育理论的理论品味与价值担当;以教育理论的“理论品质”自觉,增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理论支持和学理支撑。
教育理论最基本的意义在于非功利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这是教育经典的真正含义所在。教育理论不仅汇聚着一个民族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智慧,更承载着民族的教育精神信念和积极的时代教育价值观。因此,教育理论研究者应时刻自我警醒,在教育理论研究立场、心态上,少一点浅尝辄止,多一点凝神静气;少一点高歌猛进,多一点文火慢炖;少一点人云亦云,多一点质疑精神;少一点道听途说,多一点小心求证。当然,教育理论也是“消费性”、大众化的理论,尤其在当代,教育精神空间扩大,“消费性”的、通俗性的、时代性的教育理论达到高潮,教育生活方式也日益多元……因此,我们既要包容、理解各种“教育理论”,也要在包容、理解的前提下根除教育理论“俯就、迎合、媚悦”的倾向,更要在包容、理解的前提下看到人类教育文明纵向上的继承关系和横向上的借鉴关系,尤其要在包容、理解的前提下开展有效的教育批评、教育争鸣。教育理论的价值,在争鸣中才能彰显,在批评中才能完善,在交锋中才能澄明,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充实教育学理论的“理论品质”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提升教育学理论的“理论品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