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的复习怎能高效:点评一堂高三文言文复习课

2014-11-21窦银强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句语文课文言文

● 窦银强

最近听了几节省级视导语文课,尤其是一堂高中语文复习课《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引发了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实录

该堂课40分钟,共用幻灯片17张。以下用“【】”表示。平均2分多钟一张,加上老师的重复串讲和提问,大概40秒一张幻灯片。

师:请同学快速翻译【1】热身练习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6分)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他的明智。

生交头接耳,有的看视频……

师:(35秒)好了,我把答案放出来,对一对,再看下面这段文字,特别是画线语句的翻译。×××,×××,×××,你们到黑板上来翻译。

【2】翻译下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季文子相宣成王,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1.“子为鲁上卿,相二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5分)文子曰:“吾亦愿之。2.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5分)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1.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吝,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

2.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可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文言翻译的考点及要求,展示【3】【4】

【3】考点分析

考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必考题型)。

考查题型:主观题,两句或三句,分值10分。

【4】学习目标

1.总结高考文言翻译题命题规律及应对策略。

2.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基础上,加强彩点得分意识。

3.回顾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技巧,归纳做题步骤。

【5】直击高考试题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些句子作翻译题?有什么命题规律?又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

展示【2011年四川卷】

1.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 ”(5分)

【6】2012 年四川卷

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3分)

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3分)

3.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4分)

2012年江苏卷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生:动笔翻译(1分钟左右)

师:那么,高考文言翻译有什么规律呢?展示【7】【8】

【7】一、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

因为:(1)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2)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

【8】二、明确:应对策略

策略一:准确对译,落实字词(信)抓准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洞悉命题者想考你什么,甚至你自己都能制定出评分细则。

师:你来当当命题者,来拟定评分细则。

【9】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2分)。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2分)。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4分)一无所问。

师:下面的词、语句怎么翻译?

【10】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2分)

而/为…所…译:太祖(的)马鞍放在仓库里,但是被老鼠咬破了。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2分)见/是以译:现在单衣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很忧愁。

③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4 分)

侧/啮/县/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译: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还被咬破,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

师:下面我们来掌握策略二:调整语序,补充省略(达)。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9字,重点是前六种)展示【11】

【11】留:1 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等专有名词名称2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换:1古词换成现代词2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3通假字换成本字4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

拆、调、补(略)

删:把无实义或不必译的虚词、偏义(同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

师:翻译中更要关注策略三:修辞描述,意译为辅(雅)

【12】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意:出现比喻、借代、互文、婉曲等修辞时,直译会不明确,应意译。

如:①秋毫不敢有所近②终岁不闻丝竹声③主人下马客在船④金城千里⑤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选:面对一词多义现象时,要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13】边读边体会:文言文翻译技巧口诀(132字)

……(展示,下课铃响)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下课后把【14、15、16、17】文言文一篇(高考题)翻译在作业本上,明天交。

二、感悟与建议

(一)以图代赏,不是有效的语文课

首先,看得出老师是精心准备了教案的,课堂上老师将近17张幻灯片一张接一张地展示出来并带领学生一路向前跑,下课铃响,也要把剩下的幻灯片打出来,布置作业,可谓尽职尽责;学生也很努力地配合老师,从表面上看,这堂课似乎很成功,很热闹。但我认为这是一节“以图代赏,以画代析”的图片展览,而不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现在许多学校教室装备了电子黑板,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许多老师以为只要精心准备、展示电子图片就是新课改,这是大错。这节课老师共用了文言4篇(段),翻译语句共23句,讲解翻译方法技巧即策略3条共举例字词31个,短语11句,方法9个字,课堂容量够大的了。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下,课堂到底是谁的?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的问题。在这节课上,不要说让学生读一读文段,连看一遍都没有,就要学生翻译指定的语句,不要说学生对掐头去尾的选文语句全然不知,就是我这个对文言烂熟于心的教师,脑海里也未曾再现与选文前后相关的一词半句,因选文在前面看不到了,只剩下几句孤零零的待翻译语句。我不禁疑惑起来:这究竟是语文课呢,还是图片展览?这样的文言文复习课有效吗?所以说,这堂课是老师的,学生什么也没有。这样的教师越认真,对学生的伤害就越大。

电子课件不可不用,但不可滥用。电子课件应是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是将课文最精要、最关键、学生理解最困难的内容直观、形象展示出来,而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备课本。所以一堂课的幻灯片以3—5张为最好。有人说,电子课件是给懒人用的“傻瓜相机”。此话不无道理。

(二)没有阅读、思考的语文课,不是有效的语文课

朱熹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存在困难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开启思路,即为“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即为“发”。在这堂课上,我发现一个细节:当老师要学生翻译“子为鲁上卿,相二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5分)中“人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的“爱”“华”时,老师叫了两个学生翻译,两个学生将“爱”翻译为“仁爱”,将“华”翻译为“全国”时,老师又问:“有谁知道?”全班学生一遍茫然状,老师并没有停下来让学生回顾一下,思考一下,启发一下,而是直接点出答案,接着往下讲,类似的情节很多。

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状”时,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暂时终止,要留3-5分钟时间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内省,联系文本内容去想一想,去探索一番,从更深更广的范围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意开辞达的效果。满堂灌、满堂问是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感悟的,所以一堂课最好留十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去阅读、思考、感悟,而教师则针对学生困惑处进行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才是有效课堂。正如崔峦老师指出的:阅读课教学重视“得言”,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根本,单纯的分析教学内容已不合时令了!今后语文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由最早的“比技巧”到接下来的“比方法、策略”,到将来“比理念和自身修养”!

(三)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是有效的语文课

“语文味”的“味”指的是语言是一种形式,人文是根本内容;语言是载体,人文是核心。“语文味”理所当然的是语言味、文章味、人文味的交融,三者缺一不可。“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熟读文本,在熟读的过程中去含英咀华,在理解、感悟中去精思深悟。这就需要给学生时间去阅读、去理解、去思考、去练习、去讨论。“语文味”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学生正是通过阅读经典文本,探寻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探究生命的意义。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赏析,来陶冶性情和感悟哲理。但陶冶性情和感悟哲理说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材只是媒介,教师只是辅导,学生才是主体。如果只凭教师的空洞说教、机械灌输,落实人文涵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何在呢?就在于让学生自读、自解、自悟。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读起来,动起来,“我口读我书,我心解我思,我笔抒我情”。让阅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让“咬文嚼字”成为语文课堂的常规,让人文回归课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雨果、狄更斯、莎士比亚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感受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和人生的波澜起伏,才能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社会,才能感悟探究生命的意义而“入味”。我想,新课程的“新”大概在于此吧。

猜你喜欢

语句语文课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可怕的语文课
重点:语句衔接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精彩语句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