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与谁归?吾与谁归?——《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14-07-10卢望军
●卢望军
【编者前言】
有人说,中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诚然,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难以乐观,要么一味重“言”,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要么一味重“文”,满堂对话,空洞飘浮。中学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本期选刊一组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和分析文章,一篇高中文言文复习课观察评析,以图引发读者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全面深入讨论。
一、开课,承上启下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重修了岳阳楼;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岳阳楼记》,欧阳修为滁州写作了《醉翁亭记》。 两个人都受到当地人民世代的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流传千古的美文。 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时候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栏杆恸哭,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二、背,亲近美文
师生配乐齐声背诵全文。配乐选用《云水禅心》,曲子风格闲适而恬淡,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三、写,内化语言
(一)小组合作,改写画面
将文章写景部分分成若干画面,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画面进行合理想象,将之改写成散文。
全文总共分为11 个画面,即“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山间朝暮”“山间四时”“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夕阳下山太守归”。
(二)全班交流,点拨提升
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一起,或者落实重点的字词,或者讨论疑难的句子,或者欣赏出彩的语言,或者鼓励创新的想象,或者质疑偏颇的表达,或者补充有关的资料,化疏通文义于语言的运用和交流中。
示例:环滁皆山——晨雾茫茫,远看滁州城,群山环绕,山顶直插入云层之间,使人有“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之感。 我独坐于醉翁亭之中,观群山,望云游,心乐之。
点评:语言虽为白话,但有古文的意味,能够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学以致用,更是难能可贵。
助读:据说《醉翁亭记》写成后,欧阳修将之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 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几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小结: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求简约而平实的文风,文章留下大量空白,耐人寻味,意蕴无穷。 改写, 是一种立足文本而又超出文本的语言训练,是习得课文语言的较好方式。
四、改,品味音韵
1.思考:有人觉得,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的游山玩水,是不问政事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做法,从课文内容看,欧阳修在滁州城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明确:自得其乐、舒适愉快、悠闲自得、无比惬意。
2.品味“也”和“而”的妙用。
找出带有这两个虚词的句子,朗读,体会,然后把这些句子换一种说法, 体味一下原文在音韵和情味上的妙处。
示例:“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去掉“而”字,意思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形式上却变成了对仗工整的诗歌, 读起来给人一种铿锵有力紧凑急切之感,与全文悠闲自得的感情基调不相符合。
小结:《醉翁亭记》大量地运用“而”字和“也”字,创造出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味,这和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这体现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五、悟,感受情怀
1.思考:再读全文,欧阳修的饮少辄醉,仅仅是因为酒吗? 他还为什么而醉呢?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讨论, 特别注意立论必须立足文本,并适时板书。
明确:醉清酒(理解“洌”的含义。 )
醉美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醉人和(滁州老百姓的游玩,是因为他们丰衣足食。 )。
醉(此处先留下悬念,留待后面解开。 )
天上的太阳像个火球,一丝风都没有。撑船的可急坏了:“什么老天爷呀?一丝丝风都没有,太阳还那么大,我哪有力气撑船啊,热都热死了!唉,老天爷,赶紧刮点风吧!”
小结:酒不醉人人自醉。
2.思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可见,喝酒只是一个寄托,醉酒只是一个表象,透过醉,我们看见的是太守的乐。 太守都乐些什么呢?
操作同上一个环节。
明确:乐山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乐游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乐四时(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乐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结:与民同乐乐无穷
助读: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人的仁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官的厚道。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 他后来曾权至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 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助读: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有识之士大多想通过革除积弊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领导的“庆历新政”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欧阳修因多次上书替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府。 其实,不管是在朝廷当京官,还是被贬为地方官,欧阳修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是欧阳修在儒家“仁政爱民”的主张下确立的政治理想。
明确:醉理想。
六、问,修与谁归
1.思考:在八年级下册学过的古仁人中,欧阳修将会与谁一道,“与谁归”?
从八年级下册接触过的古仁人中挑出几位,每一位选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对他们的人生观进行比较,体会欧阳修基于儒家道德价值观的“积极用世”的为官之道和为人之道,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建设世界而不是破坏世界的价值观。
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苏轼: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欧阳修将与苏轼归,他们两人,在朝廷为官,就勤政;在地方为官,就爱民;不管受到什么挫折,始终都能保持一颗乐观的心,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生活的乐趣
小结: 一个人的人生幸福和他的胸襟气度不无关系:黑板上列出的古仁人,屈原只活了34 岁,柳宗元活了47 岁,范仲淹活到了63 岁,而欧阳修活到了65 岁。 “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智者乐,仁者寿”; 能够与民同乐的欧阳修就是一个宽厚的仁者,无忧,所以长寿。 这样的仁者,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既能与民同乐,又拥有自己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是天地间一等一可爱的生命。
七、追问,吾与谁归?
作业:为官之道,亦是为人之道;处事之道,亦是处世之道;以《向古仁人学习为人之道》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像古仁人一样,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精神世界, 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然后教师以《向古仁人学习为人之韧性》为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写成文字,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八、结课,呼应开头
以一副对联来结课, 内化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的相关知识。 教师出上联,引导学生对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滕子京岳阳楼头为君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