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及对策

2014-04-17黄卫华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年6期
关键词:思潮现代化价值观

黄卫华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握文化的思潮和影响。当前,随着全球文化的传播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化及政治现代化等为代表的文化和思潮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习惯,并给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带来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应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有效的认知认同。

一、后现代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思考和定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大学生是对传统最有批判、对新事物最有倡导的群体,一旦有相应的文化和思潮进行引领,就会积极走在时代的前列。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产生了模糊认识,继而影响到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思考与定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造成了大学生价值信仰危机。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也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大学生正处在信仰形成和坚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用什么样的文化和思想引导大学生,就会产生和形成什么样的价值信仰。正如毛泽东所说,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大学生追赶新潮,任何新潮的东西都会影响他们行动的方向。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它所展现的消解一切传统权威、经典中心和信仰的特质,正迎合了大学生追赶新潮的特性。加之,在现代社会进程中,一些不良现象和习俗,迷失了大学生的正当行为方向,使部分大学生在追赶新潮中,无意识中放弃传统和经典,以反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不断反传统,从而使大学生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产生信仰危机。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混淆了大学生价值责任选择。价值源于责任,只有在责任的担当中才展示价值的存在。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具体的责任担当中,坚定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民族的正确行为和永恒信念。后现代文化思潮传播以来,逐渐消解责任的意蕴,主张对自由的无限追求,过分讲究个人的现实的、眼前的、既得的利益追求,崇尚“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合理利己观,追求个人幸福的感官快乐和刺激。在这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看长远、只看眼前,不看本质、只看现象,为了当下的舒适快乐和现实利益,忘却了自己的位置和责任,从而导致在价值责任的选择上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扭曲了大学生价值行为目标。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必定反作用于它的经济基础。价值是文化的产物,自然也是一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价值行为的目标既超越现实生活的作用,又必定受到现实生活文化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目标常常发生新的裂变,他们以财富的丰盈来获得社会认同,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个人价值,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错误导向。一些学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价值信条,不顾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不讲公平正义和诚信友善,不尚敬业奉献和担当作为,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行为取向上发生了偏差扭曲。

二、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思维和行为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在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中促进多元信息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开放、传播与互动,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新型的文化。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现有文化的方便快捷传播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最可受的方式。比如,随着微信的使用,人们生产、传播、接受各种文化已从精英走向大众,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多元性等特征,不分良莠的文化基因也随着网络的大众化和无约束化,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网络的段子文化和消遣文化,容易使人们思维和行为发生偏离。大学生作为网络的积极倡导者和使用者,既受到来自传统和时代主流文化的激励,自然也受到网络错误和垃圾文化的侵袭,从而引发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危机,进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国家价值观产生偏移。

国家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国民所共同持有的,支持国民精神的主要价值观。网络的出现,使文化的传播从有界变成了无界,文化地球村也因此形成。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全球文化的相互交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霸权主义凭借其网络传播的语言优势,通过网络文化兜售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传播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特别是时时处处给青年以灌输和利诱。加之,大学生又不能方便及时地现实感受西方文化的优劣,他们容易被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所迷惑,从而动摇和改变自己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并造成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甚至陷入迷惘和功利的困扰,继而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上产生偏移。

(二)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社会价值观产生多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致力于维护自由平等,促进公正法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特别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是把这一目标融入了每一个人的价值选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已成为网络文化的生产大国,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并以碎纸片或个案的方式对别国的价值观念进行放大或歪曲性的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无所适从,造成他们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选择。

(三)网络文化使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失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国家对公民在个人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本应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个人价值规范。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不仅有来自现实生活的感召,也有来自网络各种行为的放纵。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们利用网络不断地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以文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和引导,必然会使部分大学生跃过道德的底线而放任自流,他们或沉迷于虚拟空间,或追求感官刺激,或异化人际交往,必将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要求与行为方面失范。

三、政治现代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思辨和选择

现代化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政治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在政治层面或政治领域的体现,是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离异化和参政的扩大化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是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置身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必将波及大学生的价值思辨与选择。

(一)政治现代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信任。组织是人的组织,人是组织的人。人对组织的认同和感情,反过来,也取决于组织对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程度。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实质就是利益格局不断重组和变化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和人们的幸福安康。一方面,政治现代化能给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带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也会因观念、体制、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带来困惑和冲突。特别是处于急剧的现代化变迁之中,政治现代化所滋生的腐败,以及所伴随的社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侵蚀了政权的合法性。还有,由于腐败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参与行为带来麻烦和不便,容易给满怀激情的大学生在现实的竞争与参与中产生疑虑和不公,在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中,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带来了不利影响,自然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认同与信任。

(二)政治现代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选择。价值标准是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价值标准是评判人们价值行为的依据和导向。一定社会的价值标准是对该时期的社会价值生活的集中反映,是指导人们价值生活的行动指南。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政治结构分离推动了局部性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普遍化,冲淡了社会成员地域性、阶层性和角色性的狭隘观念,使其开始形成或者强化了共同体意识。大学生作为来源广、志趣同的一个群体,很容易被这种现象所吸引,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在价值层面上,它促使大学生以收益大小作为选择何种价值以及给予其何种程度上忠诚的核心标准。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国家价值标准建立与选择。

(三)政治现代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参与和践行。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参与实践是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而公民参与是保障公共政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客观要求。参与动员带来了参与意识和参与机会的增加,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功效感,增进了其对政治系统的认同,也为价值灌输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政治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离国家治理现代化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高成本和缺乏民主又严重制约了公民的参与。高参与成本使得理性人通常在政治选择上保持沉默和不作为。如果因为要为政治参与付出高昂代价,他们宁愿选择放弃,也不会勇往直前。另外,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民主制度还不健全,民主的内在规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现,政府说了算、领导拍板定的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容易挫伤人们参与的积极性。由于过分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所淡漠,政治的淡漠自然会影响他们对国家主导价值观的参与和践行。

四、应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指导下,为了推进社会进步,完善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人民大众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突出的基本观念。它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向,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首先就要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铸造他们的灵魂,创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高校要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坚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念。

(二)加强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自信。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取向,正是传统价值和西方价值冲突张力下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因此,确立对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合理判断,才能自由运用理性作出取舍。高校要在相关课程中,围绕理想社会的设想、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美的本质等主题开展关于价值观问题的理性对话,并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大学生自觉在世界文化的视野中完成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认同教育,首先应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营养、获得精神力量,才能赋予丰富而饱满的历史人文内蕴,使之从抽象走向具体鲜活,从文化建设的纲领走向人们塑造和完善精神世界,并在人们心中逐步生根、内化,形成广泛的心理共识和行动指南。要用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吸引和凝聚大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接受中把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价值追求,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自信。

(三)加强社会思潮学习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自信。一种社会心理、社会情感和社会潜意识之所以能上升并凝聚成为社会思潮,主要缘于知识分子的话语讨论、统治阶级的主导引领、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始终是其自觉规避社会思潮负面影响的内在依据。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思潮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自信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并更为尖锐复杂,一些腐朽落后的社会思潮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正确价值培育的绊脚石。增强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自信,就是帮助大学生科学鉴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样态中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引导大学生善于辨识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明确各种价值观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使大学生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在实践中形成价值共识,不断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信心。

[1]杨鹏鹏,张伟.政治现代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及路径选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

[2]张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3]寇晓燕.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与对策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4]朱映雪.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党内民主动力问题刍议[J].求实,2009,(6).

[5]田昭,谭羽婵.我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障碍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11,(6).

[6]蒋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J].学习月刊,2014,(4)

猜你喜欢

思潮现代化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边疆治理现代化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