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枫桥夜泊》三个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赏析*

2014-04-17陈红美薄红芹

关键词:枫桥夜泊夜泊寒山寺

陈红美,薄红芹

(1.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2.南京林业大学 南方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我国学者胡庚申教授在全球生态思潮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翻译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1],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39,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首先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然后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活动。“译者适应选择”要求译者不仅要适应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而且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要实施对译文的选择。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要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至少要能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从而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二、《枫桥夜泊》原诗分析及其译文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传世七绝,是一首描写苏州寒山寺夜景的抒情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呈现的是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以及诗人的孤寂旅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唱。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的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写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们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敏锐。“霜满天”主要描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深夜侵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诗人感到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诗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枫桥夜泊”的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唯有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陪伴着孤寂的旅人,诗人面对着霜夜的江枫渔火,心中萦绕着缕缕愁绪,难以入眠。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只写了一件事,写诗人夜半时分卧闻寒山寺传来的千年钟声,“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与清廖,羁旅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感觉也尽在不言中[3]105-106。

由于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知识结构和人生体验,对原诗的解读必然会有所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文。目前,《枫桥夜泊》的英译版本多达20多种,根据生态翻译学的“汰弱留强,适者生存”原则,只有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才能长久存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译文进行适应的选择转换活动,至少要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方面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下面选取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

译文一: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译)

译文二:

Tying up for the Night at Maple River Bridge

Moon setting, crows cawing, frost filling the sky,

through river maples, fishermen’s flares confront my uneasy eyes.

Outside Gusu City, Cold Mountain Temple…

Late at night the sound of its bell reaches a traveller’s boat. (Burton Watson,译)

译文三:

Nocturnal Berthing at the Fengqiao Bridge (1)

Moon’s down, ravens’ caw, and the frost-filling skies,

River maples, fishing lights, and the sleep of eternal gloom.

Outskirts of Gusu City (2) and Hanshan Temple (3),

Midnight toll, and the arrival of the passenger boat.

Notes:

(1) Fengqiao Bridge literally means the “Maple Bridge”.

(2) Gusu is today’s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3) Hanshan literally means the “Cold Mountain”. (任治稷,余正,译)

三、《枫桥夜泊》三个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赏析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至少要实现“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诗歌的翻译同样要实现“三维”转换,即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语言层面的转换,而且要关注文化内涵的传达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一)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对仗工整,如首句中“月落”“乌啼”“霜满天”分别对应第二句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原诗韵律规则,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如第一、二、四句押尾韵“an”,韵律形式为“aaba”。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实现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上面三种译文从形式上看都是四句,可以看出三位译者尽可能想和原诗的形式保持一致。其中译文一分别使用了“头韵”和“尾韵”,增强了译诗的音韵效果,如首行的“cry”和“crow”、第四行的“bells”“break”和“borne”押“头韵”,第一行和第二行句末的“sky”和“lie”、第三行和第四行句末的“Hill”和“still”押“尾韵”,韵律形式为“aabb”,与原诗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音乐感。译文二中,译者使用了“头韵”,如第一行的“crows”和“cawing”、“frost”和“filling”、第二行的“fisherman’s”和“flares”,增加了诗的音乐感,但是少了“尾韵”,还是一大遗憾,且诗句长短不一,失去原诗的对称美。而译文三则很少使用押韵,失去了原诗的音韵美。

(二)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七言绝句作为高度凝练的中国文学体裁,不仅反映了中国的韵律特征和炼字琢句的特点,而且承载着中国文化中典型的文化意象,反映了中国文化元素中的典型形象。成功的译诗,应该传递出原诗中中国文化独有的文化意象[4]。

《枫桥夜泊》的前两句含有六个典型的文化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勾勒出诗人羁旅途中一幅静谧、孤寂的画面:一个深秋的夜晚,月亮已经落下,梦中惊醒的乌鸦啼叫了几声,江面上寒气逼人,诗人感觉被漫天霜华包围着;面对着江枫和渔火,诗人满腹愁绪,难以入眠,寒山寺里传来的夜半钟声,更是增加了夜的静谧,增强了诗人的孤寂之感。

三首译诗中分别用“frosty sky”和“frost filling sky”来翻译“霜满天”,“frosty”有“结霜的,严寒”的意思,“霜满天”描写的是诗人的感觉,“非常寒冷,感觉被漫天霜华包围着”,而非实写,因此,译文二和译文三译为“frost filling sky”与事实不符。诗中的姑苏城指现在的苏州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译文一中译为“the city walls”,无法体现姑苏城的历史文化内涵;译文二直译为“Gusu City”,外国读者如果不了解姑苏城的历史演变,可能对这一文化意象产生困惑;译文三采用直译加注的形式,弥补了这一缺陷,可以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寒山寺是苏州城外的一座古刹,因为有了这座古刹,整首诗的文化氛围更加浓烈,因此,翻译整首诗时,首先要明确“寒山寺”不仅是钟声的来源,而且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来千年意韵,而给人以无限遐思,所以,这一寺庙名称的正确翻译显得尤为重要[5]405。译文一将寒山寺译为“Temple of Cold Hill”,既译出了寺庙的名称,“Hill”一词又体现了寒山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苏州的地貌特征以低缓平原为主,部分地方处于低山丘陵地带),“Cold”还传达出天气状况和诗人的感受(寒气逼人,诗人难以入眠),译文生动传神,较好地传达出原诗的文化内涵。译文二将寒山寺翻译为“Cold Mountain Temple”,“Mountain”通常指“高山”“大山”,与寒山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不符。译文三采用了直译加注的形式,先直译为“Hanshan Temple”,注释中用“Cold Mountain”解释“Hanshan”,同样没有表达出原诗中的地理文化内涵。

(三)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除了要对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进行转换之外,还要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在中国古诗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样既要关注原语语言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又要在译诗中体现原诗的交际意图。

《枫桥夜泊》的三种译诗中,译文一用词较为得当,用介词短语“At moonset”和“’neath maples”表示静态特征,用动词“cry”和“lit”表示动态特征,动静结合,与原诗保持高度一致;“frosty sky”和“sadly lie”再现了诗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舟江上难以入眠的孤寂旅思,较好地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第四句的“break”一词用得神妙,夜半钟声不仅打破了夜的静寂,也打破了羁旅者(roamer)的梦,把羁旅者的孤旅愁思描写得惟妙惟肖。译文二中,译者用进行时来翻译“月落乌啼霜满天”,似乎一切就在眼前发生,形象而又生动;第二句中的“对愁眠”有“伴愁眠”的意思,诗人因愁而难眠,因难眠而愁对江枫渔火,但译诗中用“confront my uneasy eyes”来译“对愁眠”,不太合适,因为“confront”通常指正视(困难的局面或问题)、面对(有威胁或难处理的人或事物)等,与原诗的意境不太相符;原诗中的“客船”指的是诗人所乘坐的小舟,停泊于枫桥附近的江面上,译诗中选用“a traveler’ s boat”,似乎与上文的“my”无关,与原文中的诗人无关,会给读者造成误解。译文三中,译诗虽然看上去句式工整,结构对称,但是全篇都用名词词组,呈现的是一幅静态的画面,而原诗中则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译诗在意境的传达上明显逊于原诗;并且第四句“Midnight toll, and the arrival of the passenger boat”,在语言的表述上也不够清楚,如果回译为汉语,应该是“夜半钟声(敲响时),客船到达”,与原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相距甚远。

总的说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多维转换,至少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能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萧涤非.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任芝芹.《江雪》译文的生态翻译学评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88-389.

[5]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枫桥夜泊夜泊寒山寺
寒山寺:一个诗里的地方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丁酉春日重过寒山寺三首
夜泊(外五首)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姑苏情·独于寒山寺感兴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枫桥夜泊》及其三种译文
对唐代古诗《枫桥夜泊》意境的赏析
例谈写景类古诗词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