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代古诗《枫桥夜泊》意境的赏析
2016-06-04王维平
【摘 要】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在中国古诗中,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时也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意境朦胧、清冷幽静的江南水乡图,作者将自身的经历与切身感受融情入景、情随景生,使得这首诗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价值,更体现出了张继不一样的写作才能。
【关键词】古诗;枫桥夜泊;意境;赏析
中图分类号:J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44-01
一、动静结合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句话:“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也。”这句话道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欣赏中,意境之美已经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也成为了诗歌本身的发光点与活力的源泉,因此意境之美的赏析,也成为了鉴赏一首诗歌的基础,对于张继的《枫桥夜泊》不难发现,这确实是一种具有很高意境的优美佳作。整首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四句诗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动词与名词的紧密结合,既优美地对静态物体进行了描写,又烘托了动态时作者的情感,动静结合、寓情于景,将作者的思维情感展现在诗句中,再创原诗的意境之美。
对于这首诗第一二句的描写,其中的意境之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对“月落、江枫与渔火”和“乌啼与霜满天”的描写时,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整首诗已经更加的连贯。月落时乌鸦的一声啼叫,划破了天空的静谧,用动景衬静景,衬托了月夜的静谧,同时也衬托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孤独之情。其二,通过“江枫、渔火”与“寒山寺的钟声”衬托“枫桥之下的一叶扁舟”表达作者的惆怅与孤独,用动景衬静景,将无形的事物形象化,便于读者的理解。
二、灵魂升华
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整首诗的灵魂,是对整首诗的升华,作者由远而近、由浅入深的描绘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将宁静的夜打破,一声声钟声不断的回荡在舟中旅客的心中,为旅客带来了一丝丝惆怅”同时也可以说是,寒山寺是一座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古寺,一声声有着净化人们心灵的钟声,将作者心中的惆怅之情给净化了,平息了旅客心中的烦恼愁苦。后两句主要的就是运用双重含义的手法,更深层次地对景物进行描写,例如:“客船”既可以指的是“渔舟”又可以指的是“渔舟的游客”,充分展现了整首诗的意境之美。
三、情景交融
对于情感的描写首先是要理解作者对于景物的描写,一般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作者此时的心境,对于情、景的把握不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要充分的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枫桥夜泊》是张继在名落孙山之后归乡途中所作,因此这首诗中也应该含有张继想报效朝廷而又不得志的落寞之情,面对深秋朦胧的夜色,江面上只剩下星星渔火和江边上默默挺立的枫树,在如此凄凉的环境下,作者联想到自身的经历,由心生出一种凄凉哀婉之情。
四、诗的“音美”
何为“音美”?音美指的是诗歌的韵律之美,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而张继的《枫桥夜泊》也不乏韵律之美,就韵律而言,适中的韵律只要有两种,及“平平仄仄仄仄平”与“仄仄平平平平仄”,诗人在写诗的时候都会注意诗句最后的韵律美。就节奏而言,古诗还有一定的间隔与停顿,就张继的《枫桥夜泊》而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由于诗的停顿不同,最终导致理解含义不同,如果在对诗句进行推敲的时候,不能对诗句进行正确的停顿,就不能对作者当时的感情进行正确的理解。
五、虚实相生
月落、乌啼都是自然界中的景致,但是在愁苦的作者眼中,此时的景致也是不美的,月亮在天空中的时候是最美的,可是此时她就快要落下了,乌鸦的啼叫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一种不祥的象征,此时乌鸦传来啼叫就更让作者觉得愁苦。在秋夜的晚上,本来就显得有些寒冷,诗中的“霜”更是新添一笔,更是冷上加冷了,岂不使人肝肠寸断吗?更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就更显得虚实相生,虚不是虚,实不是实,更显得空灵飘渺。
《枫桥夜泊》给人一种空灵之美、意境深远之美,时空的交织、虚实的结合使得这首诗又展现给人们了一种不一样的欣赏角度。这首诗的意境之美,美在作者寄情于最朴实的景物之中,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高建新,李树新.一首诗创造世界——张继《枫桥夜泊》的接受与传播[N].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张玲.传神达意,“译”味隽永——汪榕培英译“枫桥夜泊”的艺术[J].中国外语,2010(1).
[3]李金坤.《枫桥夜泊》“江枫”指称及意境探新[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作者简介:
王维平(1992-),男,贵州省桐梓县人,就读于六盘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