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2013年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2014-09-17赵菁奇

关键词:安徽省创新能力科技

赵菁奇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科学文化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正逐渐表现为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区域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尚勇、朱传伯[1]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应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行阐释。黄鲁成[3]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包括区域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区域内创新管理能力和区域内研发能力三要素。创新主体在这“三种要素能力”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在创新资源投入方面,企业应发挥主要作用,在创新管理能力方面,政府和中介机构起关键作用,在研发能力方面,科研机构和企业是主要力量。熊必军[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应从环境要素、功能要素和主体要素三方面进行界定。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等。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大学、科研机构、中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策划、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学术研究单位专家参与的研究团队,多年持续关注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及评价,探索形成了评价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方法。该方法具体从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五个指标,依据各区域统计部门的专业统计数据,对各省(市、区)创新能力予以评价。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一级指标,并下设20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132个四级和五级指标,来反映全国及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变动特征和发展态势。

一、2009年以来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情况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4]显示,从2013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29.75,居全国第9位,较2011年上升6位,和2012年排名一样,居中部第一位,与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一的江苏省57.58相差值达27.83。各地区综合创新能力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安徽省2009—2013连续五年位于创新能力第四类(总共分五类)。2009—2013年安徽省创新能力各指标排名比较见表1。

表1 2009—2013年安徽省创新能力各指标排名比较

由表1可见,2012、2013年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相同,位于第9位。2011年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最靠后,排在全国第15位。2013年安徽省5个一级指标大部分都有所前移,其中除企业创新能力指标前移2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绩效指标都前移1位。创新环境指标出现下降,2013年较2012年下降3位。2013年和2009年相比,安徽省创新能力前移2位,5个一级指标有升有降,其中知识创造排名上升了6位,创新环境排名上升了1位,企业创新持平,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排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一) 知识创造能力

2013年安徽省知识创造综合指标全国排名第14位,较2009年上升了6位。2013年安徽省的研发投入综合指标排在14位,比2008年排名26位上升了12位,较2012年上升2位。专利综合指标从2008年至2012年一直呈上升趋势,2013年的专利综合指标较2012年下降2位,2012年排名最好,位于全国第8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率几年来变化幅度最大,从2009年的16.54%上升至2013年的61.56%,排名前移15位,2012 居全国第1位。从科研论文上看,2013年各项科研论文综合指标和2012年基本持平,2012、2013年全国排名第29位,连续4年排名居全国第20位之后,其中每10万人平均发表的国际论文数排名下降严重,由全国第12位下降至第17位,国内、国际论文数增长率分别居第18位和第30位。

(二) 知识获取能力

知识获取综合指标包括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资企业投资综合指标。安徽省这一指标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20位之后,2013年安徽省知识获取能力排名全国第27位。2009—2013年在24位和28位之间徘徊,较2009年排名第16位下降严重。2013年科技合作指标排名第28位,较2012年下降4位,近几年在26和28之间徘徊。技术转移综合指标2013年全国排名第19位,较2012年排名有了大幅提升,前移了7个位次。外资企业投资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名第23位,与2012年基本持平。

(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从企业技术创新指标来看,2009—2013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9、10、11、11、9位,中间虽然有反复,但基本保持在第9位,居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其中,2013年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较2009年下降了5位,居全国第9位。安徽省设计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名第8位,虽较2012年排名下降2位,但是和2011、2010、2009年比起来,都有前移,较2009年全国第13位前移5位。这得益于安徽省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增长率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增长率近几年也名列前茅。2013年安徽省的制造和生产能力综合指标居第9位,较2012年上升了10位,上升幅度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外部支出总额排名由2011年的第16位上升到了第7位。和其他指标不同,安徽省新产品销售收入近5年来一直是上升趋势,2009至2013年分别是第17、16、13、13、10位。以上数据表明,安徽省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发展的后劲还需要加大。

(四) 创新环境综合指标

安徽省的创新环境能力近5年变化幅度较大,最好是2012年居全国第4位,最差的是2011年居全国第13位。其中,创新基础设施综合指标有大幅度前移,从2009年的排名第19位上升到全国第一位,说明安徽省在创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市场环境综合指标排名在12和15之间,幅度变化不大。劳动者素质综合指标2012年排名最差,排名全国第26位,2011年最好,排名全国第14位。安徽省教育经费支出、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对教育投资的增长率居全国前列,说明安徽省比较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创业水平综合指标居全国第8名,近5年也在全国上游水平,缘于安徽省高技术企业数一直位于前列,尤其是高技术企业数增长率,2010、2011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

(五) 创新绩效综合指标

2013年安徽省创新绩效综合指标全国排名第19位,近5年来变化幅度不是很大,总体来说水平处于中游。其中宏观经济指标较2012年上升了1位,居全国第19位。产业结构综合指标变化幅度令人诧异,2010年全国排名第1位,2011年下降至第20位,2013年排第18位。安徽省宏观经济稳步发展,地区GDP增长率居全国第10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信息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在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方面,安徽省工业污水排放总量、每万元GDP工业污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排名都在第20名之后,说明安徽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持续重视减排工作。

二、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比较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2013[4-8],整理出表2。从表2可见,2009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与其他五省相比,排名仅次于湖北,效用值低0.84,排名比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分别靠前4位、5位、7位、9位,效用值分别高出2.98,3.52,6.1,7.23。2010年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与中部其他六省相比,出现下滑,低于湖北5个位次、湖南2个位次,效用值比湖北、湖南分别低2.05、1.23,分别高出河南、山西、江西2位、4位、9位,效用值分别高出2.6,4.73、6,49。2011年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和河南排名一致,位于全国第15位,名次仍然低于湖南、湖北,分别低4位、2位,效用值分别低2,1.54,排名比江西、山西分别高3位、8位,效用值分别高出3.29,4.65。2012年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出现大幅度提升,排名中部第1位,分别比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山西高出1位、2位、9位、11位、14位,效用值分别高出1.63,2.33,4.82,5.76,9.4。2013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仍然保持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的趋势,分别比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山西高出3位、4位、7位、11位、17位,效用值分别高出1.04,1.5,3.54,6.22,8.07。

表2 中部六省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及排位

通过和中部其他5省的比较可以看出,2009—2011年安徽省创新能力一直在追赶湖北、湖南,呈现出赶超之势,2012、2013年超于二省,且超越幅度在拉大;与河南相比,安徽省只在2011年与其齐名,2012、2013年超越幅度也在拉大;山西省、江西省和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安徽省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抓手,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巩固扩大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成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安徽省实施“861”行动计划,一定程度上扩大有效投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推进了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又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完成企业技改投资2 946.9亿元,较上年增长41.8%,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壮大。2012年,安徽省开展了“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工程,2013年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引进139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新增16支“115”产业创新团队。2013年11月,安徽省成为全国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标志着安徽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三、对策与建议

近五年来,安徽省的总体创新能力排名一直在前移, 水平从居于全国中游升为上游,但在知识获取能力指标上长期处于薄弱状态。创新绩效位于全国中下游。结合安徽省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 多方面加强科技合作

加强同国际或其他省市优秀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无疑是提高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安徽省的科技合作应根据产业调整的需要,拓宽国际国内合作范围,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1 要重视同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合作 从作者异国合作科技论文数来看,2013年安徽省排名全国第15位,居于中游,这与安徽省良好的基础科技资源是不相匹配的,安徽省处于内陆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国际合作的支持。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资源可以为安徽省提供经验。

2 应重视同其他省市或地区的合作 如北京的知识创造指标近5年连续排名第1位,综合指标、专利综合指标和科研论文综合指标也是连续5年排名第1位,这得益与北京聚集了全国领先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造能力大大超过其他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居前三的广东,其优势就不在知识创造上,而是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上,这些指标均居于全国前5位,尤其是创新绩效,近5年一直位居第1位。这说明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强,与他们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紧密相关。

(二) 有效拓展技术转移市场

安徽省技术转移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19位,其中技术市场企业平均交易额全国倒数第三。虽然近几年在打造技术转移战略平台、构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激励扶持力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技术合同成交额争先进位压力加大、缺乏技术转移协同服务机制及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等。安徽省应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方面的导向作用,加快全省技术转移进程。 应出台技术交易激励政策,设立技术市场发展专项基金;加强技术交易市场监管,统一市场规则维护技术交易良好市场秩序,强化法治观念,加强专利保护,确保创新和投资的汇报;构建现代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支持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区域性技术合作平台。加快技术交易信用体系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三)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量多争取外资

安徽地处内陆,争取外资机会相对较少。从知识获取下设的有关外资指标可以看出,外资投入力度小是安徽省知识获取能力长期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2013年人均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仅为229.88美元/人,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增长率仅为8.48%,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22位,处于中下游水平。如何吸引更多外资,加强产业转移中的技术转移是安徽省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应加强软件建设,学习苏锡常引进外资的先进经验,吸收利用他们成功的引资模式,尤其要做到制度公开,政策透明,形成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应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集群,重点可以选择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种或几种,构建产业集群,提高外资的聚集效应。

(四) 多方面加大科技投入

充足的研发经费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资金短缺,创新活动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2013年安徽省政府研发投入46.89亿元,位居全国第12位,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0.31%,排名第9位,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15.55%,排名相对滞后,居于中游。政府应在加大投入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加大财政直接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其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增加科技投入;应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尤其应将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调整科技投入结构,突出财政支持重点,把政府资金集中用于重大专项和重点领域的技术开发以及平台建设,并完善资金运行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

从企业创新综合指标及其下设的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设计能力综合指标、制造和生产能力综合指标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来看,近5年来,安徽省位次一直在前移,2013年全部位于前十,企业创新能力呈上升趋势。但企业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2013年162.83亿元,居全国第1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居第14位,和排名第9的区域创新能力不相符合。所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是安徽省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首先应建立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重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其次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政府应给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定的资金支持;再次要整合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搭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设备、信息、人力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尚勇,朱传伯.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熊必军.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68-69.

[3]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3):43-45.

[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安徽省创新能力科技
成长相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