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4-04-17张爱玲陈向平
◎ 张爱玲 陈向平
一、高职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所谓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
1.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职学校是按照学生填报的志愿来确定专业,但学生高中阶段对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一般都是在老师、父母以及亲朋好友的建议下选报。入学后,不少学生发现所学专业是自己不喜欢的,学习的主动性变差。如果在本专业的学习之余,可以在学校指导下选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其它专业技能学习,按照自己的喜好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企业的需求
IT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既了解信息系统技术,具有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又熟悉企业管理现状,懂得管理之道,并且要在沟通、谈判、项目实施等方面具备一定素质的综合人才。随着经济发展,企业受用人成本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愿意自己培养人才,而是希望招聘到能够马上上手的员工。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中国的软件企业要求IT从业人员,自软件的开发到整个程序的运作管理都要参与其中。他们要从事的不只是技术性的工作,而是从需求调查、编码、测试、维护、营销售后服务及软件生产管理等复合性的工作。所以,高职学校在IT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学校建设特色专业的需求
通常来讲一个专业的好与坏,取决于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生源质量,而做到这种良性循环的关键是专业是否有特色。当前各院校专业雷同现象严重,考生选报哪所学校,关键在于专业特色和就业质量。因此,学校有必要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单一
高职学校学制一般是三年,近年来,由于就业的压力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大多数学校按照2(理论课)+0.5(综合实践或者毕业设计)+0.5(顶岗实习)的模式设定培养方案。面对理论课时的减少,各个学校的做法是砍掉或者减少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其后果是强调了技术能力而削弱了素质与人格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差,可塑性变弱。
2.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因为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过细过窄,造成了课程设置过专,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变差。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抑制了其志趣的发现、潜力的发挥及个性的发展,最终使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各学校中,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或者很少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而且实验也大多数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缺少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实验课,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有效办法。学校没有明确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4.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只专长自己的专业技术,缺少交叉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知识,对学生的职业引导能力不够。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其计算机技术非常强,但他要是承担“多媒体”之类的课程的话,由于对美术中的色彩、构图知识缺乏,肯定会造成学生作品在美感上打折扣。
5.校企合作亟待加强
企业招聘时,总是要求有“工作经验的”。那么,刚毕业的学生的工作经验从哪里来呢?这就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锻炼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有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经验,但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找到稳定的、合适的合作企业来进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战、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
三、高职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服务地区经济需要,培养目标准确
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毗邻西安高新区,为了真正做到服务地区经济需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学院组织调研团队,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进行了调研。调研除了IT企业外,还有财政经济类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公务员岗位、仪器仪表、文教卫生单位、艺术类单位等。受访单位普遍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有需求,但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结构有不同侧重。这些社会需求形成了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相适应的岗位群。我们依据调研结果调校专业的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
知名学者熊丙奇认为,从高职院校来说,有效化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课程建设应该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因为课程设置的调整更加容易、灵活,而专业教育和专业知识的优势大多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实践教学。这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不同专业、打破专业壁垒,强强联手做好课程体系的设置工作。
3.制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专业实践能力
在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嵌入企业综合实训,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后,在学期末进行学期实训。每学期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理论水平的递增,学期实训的实际项目难度也随之递增,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经验。
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一些企业真实项目,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后续进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4.加强“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职专业教师都是工科学校毕业,专业技术能力强,但人文综合素质欠缺。因此,对教师的培训重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某专业融合交叉学科的专业技能两个方面。
5.加强校企合作
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应仅仅局限在人才供需合作,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课程研发、课程设置、实训基地等方面入手,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从而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6.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办法
全国各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招生量不多,如果从入校就考虑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发展,在2到2.5年的时间里培养复合型人才成本很高,操作起来有一些难度。因此,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个是在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采用2(理论课)+0.5(专业强化)+0.5(顶岗实习)的模式,在第一个0.5即第五学期,打破专业界限,按照计算机大类进行分类指导,确定学生各自专业方向,按照小班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也可以在正常学期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将其它专业技能融入教学体系中。
从市场出发探索计算机专业和其它专业相结合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保障高职学校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是时候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培养、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校,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沈文娟.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1).
[2]李海.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3]钱宇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项目开发综合实训开发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