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专题资料
2014-04-17
一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其基本内容包括:(1)教育观的现代化。在社会上,特别在教育工作者中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以奠定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使年轻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做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素质。(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建立包括青少年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培训各种人才,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各门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改进教材体系,提高教育质量。(5)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育和教学,扩大教学范围,提高教学效率。(6)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验,提示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以推进教育和教学实践。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55页
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现代性”的实现,这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教育的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如“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应促使人的个性发展”,等等。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教育“现代性”的实现,与日俱增重要的是指与教育形态的不断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的“不断增长”的过程,如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科层化,等等。教育现代性的不断增长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特征。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教育学刊》1997.3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结构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教育学刊》1997 .4
二 什么是世界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区域教育现代化、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世界教育现代化主要是从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审视教育现代化。因此,世界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大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教育从适应小农经济和传统宗法社会的封建旧教育,转变为适应工业化的民主社会的新教育的历史演化进程。它是对教育现代化全部演进进程的一种统称,贯穿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全部历史进程。
国家教育现代化(有人把它等于同于区域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按国家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代化问题,特别是注重于某一落后国家教育赶上先进水平的问题。
区域教育现代化就是在国家教育发展总目标指导下,结合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构成、文化传统等特点,对区内各级各类教育、办学目标、办学模式、教育规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进行改革,以利于为本地区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人才的过程。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在世界上发动时间最早并主要依靠本国内部因素来推行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英、法、德等国。它的主要特征是自发性、渐进性和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
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与早发内生型国家相比发动时间较迟且注重采借外域先进模式为特征的那种教育现代化,比如,美国、日本以及战后新独立的大批发展中国家。它有三大特征:一是革命性,在外界发达国家巨大生存压力下,尽管民众现代性尚低,也通过政府行为强行启动,新旧冲突激烈;二是示范性,主要是通过大量模仿引进先进国家教育经验来推进教育现代化,从而斩断了原有的自然发展逻辑,产生踊跃式发展;三是走由上而下的道路,依靠政府行为发动教育改革,从中提高民众觉悟,因而政府首脑的现代教育观有重大作用。
——《教育研究》1999.3
三 世界教育现代化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世界教育现代化源于18世纪的大工业运动,经历过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19世纪初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时代经济特征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主要是适应工业发展举办新学校。英国最先举办各种工厂学校及专门技术学院,而后法国专科学校遍地开花,英法先后成为经济强国。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以电动机应用为时代经济特征的教育现代化运动,在全球推广现代教育制度。此时比较著名的是在德国建立以柏林大学及工科大学和工业学校网组成的科技工业教育体系,使德国一跃成为强国;美国南北战争后实施《赠地学院法》,大力发展高等科技教育,首创工农学院,使美国工业产值30年间连增4倍,成为世界首富。
第三阶段:二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以电脑与信息技术为时代经济特征的教育现代化运动,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时代经济特征的教育现代化运动。
——《广东教育》1999.5
四 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与中国特色?
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现代化的普适性标准与特色化道路。教育思想的民主化、教育制度法律化、教学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教育手段的技术化,这些现代化指标,虽由西方各“先发”国家率先确定,但具有全人类性,不可将其视为“西化”而予以排斥。
教育现代化又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国家会各有特色,其物质技术指标难有恒定和普遍适用的标准,而实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更没有统一模式。
普遍标准必须参照,特殊国情必须兼顾——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在选择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时,完全无视国情和民族传统的“西化派”立场固不可取,而将具有普适性的现代化尺度和现代教育观念判为“西化”而予以统统否定更会彻底堵塞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观念并非完全不相容,其中包含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应立足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交流与融合,参照普遍标准,兼顾特殊国情,使普遍的现代化标准本土化、特殊化,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1
五 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历史进程,它有什么特点?
(1)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改革的进程。这种改革指的是现代教育改革,尤其是指从旧走向新的转变行为,是一种以指向未来为特定目标来改进教育实践的有意识的行为。(2)教育现代化是复杂的系统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教育诸因素构成的系统的变革和整合的过程(3)教育现代化是整体演进的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在教育领域中推行的一种整体社会进化运动。(4)教育现代化是长期的进程。即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顺应,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发展不断演化的结果。(5)教育现代化是循环递进进程。即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不是呈直线发展的而是多阶段的循环往复、逐步递进的进程。
——《教育研究》1999.3
六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1)六因素说(包括多种说法)。一种是认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2)三层次说。“教育现代化至少具有三个不同的层面: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以及在办学条件上的发展以及在办学条件、校舍、设备、技术手段、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先进程度;教育在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教育价值、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3)四层次说。认为除物质、制度、观念三层次外,还应包括知识层面的现代化。具体指学校的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现代化。
——《上海高教研究》1998.8
七 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工程中的主体工程。加快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每所中小学自身存在、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方向性与现实性关系
中小学校现代化的方向是促进全体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面向现代化的跨世纪的基础人才。在坚持这个方向的同时,要根据学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将总目标分解成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现代化子目标系统,形成近期、中期、远期3个相互衔接、不断提高的时序系统。
2、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3、变革性与继承性的关系
我们不能一讲教育现代化,就要彻底抛弃原来的做法,另起炉灶。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变革是对传统中小学教育进行“扬弃”,使之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
4、整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
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整体现代化思想指导下抓好个别要素的现代化,并将现代化的各要素优化组成现代化的整体。从局部入手,分步实施,各个击破,推进整体现代化。
5、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现代人的奠基性工程。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坚持基础性与发展的统一。
——《教育新概念》第42页
八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三个条件是什么?
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基层学校教育工作者,既要考虑理论性,又要考虑实践性;既要考虑科学性,又要考虑现实性;既要考虑原则性,又要考虑操作性。如何来认识、实施教育现代化呢?有人认为不管如何来归纳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现代化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方面的条件,即先进性、特色性、整体性。
所谓先进性,就是指教育现代化不仅纵向比较要有突出进步,而且横向比较要有相对领先,教育现代化有历史性、发展性、地区性、世界性的特点,纵向比较,既包括本校的现在与过去比,还包括现在的相对位置与过去的相对位置比;教育现代化的横向比较,既包括本地区、本省的比较,还包括全国、直至全世界的比较;教育现代化应是国内一流、世界先进。
所谓特色性,就是教育现代化必须要有特色,特色是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现代化应是国内一流,是世界先进,但“一流”不等于“一律”,“先进”绝不是“一貌”,没有“特色”就无所谓“一流”,“一流”寓于特色之中,“特色”体现了“一流”。即使是反映学校传统精神的校训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为地模仿,机械地雷同。
所谓完整性,就是教育现代化必须在教育质量、人员素质、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四个方面体现先进性和特色性。(1)教育质量的先进性和特色性,应体现在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全面发展与学有特色,纵向进步与横向领先,在校提高与终身发展的结合上。(2)人员素质的先进性和特色性,应体现在各类人员的岗位意识上,我们认为,各类人员岗位意识的根本点是:干部的公仆意识,教师的育人意识,职工的服务意识,学生的成才意识。(3)学校管理的先进性和特色性,应体现在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上。我们认为,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即要管好管理学校的人,而人的管理根本目的是调动积极性,人的管理的关键是心的管理。管校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心的管理最终是落实到真诚上。同时我们认为,积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必须体现三个结合,即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勤绩与效益的结合,个人荣辱与学校盛衰的结合。我们认为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主要体现在办公现代化,教学电教化,资料信息化上。所有教学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员要懂外语,会微机,能电教;所有管理人员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人事、体育、健康等方面管理人员都能使用微机。(4)办学条件的先进性和特色性,应体现在建筑的标志性设施的先进性,软件的丰富性上。现代办学条件不一定要把原有建筑一律推倒重来,或一定要易地新建。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和大学他们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都是一些“高、大、洋”的建筑,而是保留了很多体现特色和传统的老建筑,给人以一种历史悠久、古朴庄重的亲切感,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当然,这些富有特色的名校其内部设施是相当先进的,软件的数量也是充足的。关于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建设,要坚持3个原则,即需要与可能的结合,要逐步发展,要逐步完善;硬件与软件的同步,要看到没有软件的丰富性,就不可能有硬件的高效性;设施与人员的协调,要认识到超越人员素质的设施是浪费,滞后于人员素质的设施是落后
——《教育新概念》第29页
九 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策略是什么?
建立责任制,强化政府行为,从“开发区”和“乡镇”两头重点突破,区域整体推进。
改善装备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示范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全面推进学校现代化。
转变观念,加强科研,在完善教育体系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两方面着力,努力实现教育的两个根本转变。
——《教育新概念》第84页
十 新世纪上海市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措施是什么?
建设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关键要靠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要靠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到下世纪初,上海教育要基本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基本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体制、发展机制和投资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基本形成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教育产业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从而构建起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教育体制上,要加快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在教育结构上,要进一步拓宽人才成长道路;在教育体系上,要努力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投入上,要形成多渠道投资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真正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要从全局上把住方向,抓好导向,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育的经济功能与政治功能的关系、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放开搞活与规范管理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校长和党委书记。要切实加强学校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日常管理,用良好的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大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努力创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
——《中国教育报》1999.9.6
十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措施有哪些?
全省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全省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入学率平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初中毕业升学率平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左右,每10万人口受过高等教育者达到8000人左右;素质教育的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教育投入方面《意见》要求,全省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切实做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逐步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逐步提高省本级财政预算内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从1998年到2002年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市、县政府也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
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实行非义务教育缴费上学制度,逐步增加个人在教育与成本中的分摊比例,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在政府规定的幅度内由学校自主确定;积极推行教育建设贷款、学资贷款、留学贷款,以及教育储蓄、教育保险制度;改革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办法,实行拨款与贷款向结合;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同时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产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用三年左右时间剥离学校后勤系统。
《意见》还要求,要将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师范教育,继续推行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积极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
——《中国教育报》1999.8.31
十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种观点:
1、现代教育具有人本性;2、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现代教育具有科学性;4、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格;5、现代教育具有多样性;6、现代教育具有革命性。
——张人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第58页
第二种观点:
1、现代教育的普及性和民主化;2、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和信息化;3、现代教育的多样性和终身化;4、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5、现代教育的超前性和素质化;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5
第三种观点:
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4、教育的个性性;5、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